市场镜相 | 经销商警惕“入坑”
时间如期卷走2018年。回顾这一年的行业动态,结合《涂饰商情》市场走访观察,我们将聚焦碎片化的市场信息,以供探讨。在这汇流的市场镜相中,对于其中诸多不确定因素,或许能找到更适合的解决之道。
“转型!转型!转型!涂料行业转型迫在眉睫,不得不转。”这是近几年来无论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常说的一句话。而在堪比“战场”的行业竞争中,因为种种原因不少涂料经销商的转型之路或失败告终,或身陷泥沼……
“假转型”大行其道
吊诡的是,一些经销商随随便便听过几个所谓“营销大神”的演讲,就急功近利地觉得转型指日可待;再经过一轮又一轮“营销大神”的打鸡血、画大饼,就不计后果的投入转型。
于是好好的转型变成了,三五个人,顺势而为,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成功的事,就把这三五人做成的项目肆意吹捧,他们的项目成为转型升级的典范,这几个人也成了“大神”。一些经销商,听过大神的“泣血”分享之后,一会儿推这个项目,一会儿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头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没有结果,倒是经销商自己掉“沟里”了。
此前,本报记者在湖北市场上看到了两个转型的极端,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急功近利瞎转型,一个就是嘴上说要转型,而在做法上根本没动静,这类经销商认为:“就算当前的环境再恶劣,也不至于让自己一夜之间关门”。
这两种转型,其实都是假转型,对改变经销商的处境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传统经销商自身的内部转型与改变,受到的阻力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转型艰难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任何转变都需要时间和条件。但如果要转型,就要做真正的转型,做到主动竞争不避实就虚、创新而不模仿。切忌无视风险、盲目切换的乱转型以及自欺欺人的假谈“转型”。
产品线盲目跟风
随着人工成本、店面租金的上升,经销商的终端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等运作的程度不同,使经销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化。而通过多元化经营,不但可以扩展产品线,为经销商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能实现产品,资源上的优势互补,提升实力,是保证品牌在市场领域强者恒强的出路之一。
因此众多坚持专业化的涂料经销商开始拉长产品线,从硅藻泥到艺术涂料到水性涂料,再转战进口涂料。一旦某品牌、某产品火了,其他人就马上跟风介入进来。许多经销商都寄希望在产品相联、渠道相通的个别领域有所斩获。
在当前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需求分层越来突出的环境下,拓展产品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但是产品拓展后,卖给谁、在哪里卖以及以往的营销手段、理念、模式还管不管用等问题都未能想清楚就盲目跟风,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就近两年刮起的“艺术风”来说,各企业、经销商们虎视眈眈、垂涎欲滴,都希望通过这一股“艺术风”让自己的生意重新腾飞起来。但并非所有品牌、经销商都适合往这方面拓展,选择推广的前提也应该是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
艺术涂料虽然火,却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对于艺术涂料这类门槛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不仅跟风玩概念不可取,而且产品质量、涂装效果更是王道。艺术涂料施工工艺的不可复制性,所造就的技术壁垒,恰恰让艺术涂料推进起来比起传统涂料更难,也更复杂。
渠道下沉难为继
经过两年的厮杀之后,除了立邦、多乐士、嘉宝莉、三棵树、巴德士、晨阳、美涂士、统艺等少数占有率不错的企业,继续加大开拓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很多企业都终止了下沉的进度,选择维持现状。
不得不说,有些企业对三、四线经销商扶持力度很弱,一些扶持承诺也很难兑现,除催经销商打款发货以外,基本上任凭经销商单打独斗,自生自灭;有些涂料企业的营销方案几乎是靠过往履历,在办公室里“勘定”出来的,不仅缺乏对渠道拓展、深耕的认识,更谈不上建立起成熟的营销推广形式等情况比比皆是。而这样的情况在危机已经来临的三四线涂料市场上,只会让经销商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
同时,随着涂料市场在城市竞争形势的日渐剧烈,以及环保政策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涂料企业和经销商逐渐将目光转向了乡村市场。但是没有销售市场,代理成本极高,招商渠道又几近被毁掉,导致很多涂料企业和经销商根本无法在乡镇市场生存,更别谈开拓市场了。
“由于乡村的分布较为分散,所以市场消费很难形成规模,且每个区域村庄也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单类产品很难大规模推广;即便是大面积推广开了,物流配送、后期施工、服务配套也很难保证。”曾经负责开拓农村市场的某品牌相关人士这样说到,现如今其所在的企业品牌已经退出农村市场。
无法弥补的“服务缺陷”
涂料终端市场对服务价值的忽略显而易见,可偏偏做好服务是每一个涂料品牌都在不断呐喊的口号。然而没有系统、完善的服务章程与服务网络,更不要说落地实施了。
市场上品牌和产能饱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市场在不需要那么多品牌的同时,也不会需要太多的经销商,这就倒逼着经销商必须重新确立经营定位,增加自己在涂料经销产业链上的服务价值,避免成为被淘汰掉的那个。
但事实上,从传统卖货模式向“产品+服务”转型,对一些经销商来说来说不仅是阵痛,甚至会“要命”。“我们也知道做服务对生意好,像人家立邦带着自己的经销商在做服务商的转型,我们同处一个建材市场都是有耳闻的。但做服务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是需要成本的,人工、售后维护之类的那那都要钱,我们的厂家不像立邦那么财大气粗能提供系统支持,我们自己又出不起那个钱,所以没法和别人比,只能自己想办法弥补服务的缺陷。”某品牌经销商如此反馈道。
拿稳定性和服务保障最差的装修游击队为例,他们一般都驻扎在小区里或小区附近,往往抱着能拉一单是一单的想法,这片没活了就换个地方,至于后期服务,根本就找不到人。长此以往,这些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严格来说,并不是游击队或涂料经销商无法提供服务价值,才造成他们的生存处境艰难,毕竟就算凭借这样的服务水平,他们也曾业绩辉煌过。而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严峻、竞争局势白热化的发展阶段,不能提供服务价值,他们可能就失去了在终端市场上重新“活”过来的机会。
甩不掉的“环保账”
自2016年以来,环保风暴愈刮愈烈成为涂料行业“难言之痛”,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双重叠加的成本压力,让企业利润进一步遭到挤压,经销商也越来越不容易赚到钱。不仅利润大不如前,就连“价格战”也不再灵光了。
这两年,限产、限排、停产、关停笼罩着整个制造业,单单是京津冀就有16.7万家小散乱污企业被整治,无数涂料企业“折戟其中”。而这场被称为最彻底、最严厉的环保风暴仍未结束。随着中央督察组的反复“巡查”,迎来的是各地逐渐强化的环保整改,且不说过得“滋润”,大部分中小涂料及想要生存下来都变得极为困难,而其经销商、代理商也将跟着“受罪”。
2018年环保税正式实施后,涂料行业“密集式”的禁“油”措施接踵而来。尤其是在2018年7月3日,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到,重点区域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随后各地陆续颁布了有关“油改水”的环保政策,油漆生存空间再度压缩。
专项行动的开展,给各地经销商带来一声惊雷,尤其是油性涂料企业和经销商人人自危。对于多年来习惯了生产、销售油漆的企业和经销商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停产整改、停业整顿,业内人士陷入困境。
由于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操作规范,加上水性等环保涂料成本比溶剂型涂料高等实际因素,落入了“谁环保谁亏损”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