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工业4.0提出者李杰:大数据时代 中国制造去往何处?

------------------------------------------- 

  大数据时代,关键还是人

  “我们现在的世界是看得到的竞争,聪明的公司已经进入到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更聪明的公司已经进入到在看不到的问题上解决问题,最后吃掉这个市场。”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主任李杰先生在刚刚结束的绵阳科博会上如是说。

  李教授所讲的问题围绕大数据展开,探讨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工业4.0趋势发展。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基本问题就在于思想的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李教授介绍说,一个先进创新性国家需要3000到5000个工程师,印度300,中国1000,2025中国还没办法超过2000,他人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一百万人里面有工程师的数量增加。中国的竞争力到现在来讲,最主要是创新性跟结构性的调整。”

  谈到德国工业4.0时代的概念,李教授形象生动用四川火锅比喻“就好比麻和辣放在一起不是麻辣,工业4.0也不是单纯的两化融合。”利用大数据来分析用户,了解产品背后看不到的规律才是重点。他分析说一个竞争点就像煎蛋竞争,蛋黄是看得到的产品,蛋白是客户的价值空间,看不到但要去体验它,要从顾客的痛苦去找,而不是从需求去找,而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今天整个制造业格局的改变,比如说蛋黄苹果手机,蛋白就是看不到的APP。

  李教授还介绍了他们的大数据6C系统。即Connection物联网、Cloud云计算、Cyber虚拟网络、Content信息的内容及意义、Community社群、Customization分享。

  6C就是为了要找出中国制造的弱点,第一个基础零件做不出来?为什么做不出来?第二个传感器,物联网最重要的是传感器;第三个软件,加假软件;第四个制造出来所产生了污染、危险性以及对个人的影响,质量不稳定等等,你知道之后4.0应该性体验它。德国的工业4.0是往高走的,而中国是变化的,因为我们基础不稳,所以要进入4.0的最高层阶段数据来源是各方面的,中国有高铁的数据,机床的数据,生产线的数据,如果不能分析那就损失了一个最大的市场,因为美国缺乏19万的大数据工程师19万人才,中国缺乏190万,高校都没有变。

  李教授说,“其实大数据一直都存在,早就成熟,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掌握运用它。大数据不是加上网,加传感器就好了,真正关键的还是在于人。”

  4.0合作,德国向前,中国向后

  而中国与德国达成工业4.0共识,其实也要注意一个问题:未必一切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大数据分析基于客户,而德国最大的客户群在中国,德国制造业的数据要从中国市场来获取,而中国缺乏的是人才,一个中国工厂多的是工人,技术很少,工程师更少,而德国工程师就很多。所以说德国提供技术,中国提供数据,这样的战略合作才能使得理想变为方向。

  而具体到发展方向,还是要根据各自国情,单独实施。德国是工业强国,零件,机床等都发展的非常扎实,而中国是看到别国有什么就想要自己也做,但是在制度,政策和技术上却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全面的提升。企业多在代工,MADE IN CHINA成为主要产品,而核心技术的掌控存在断层。4.0时代,德国寻求的是技术的提升,而中国则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借鉴甚至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寻求技术的突破。回到过去,回到产业的初级阶段,寻找自身的不足,创造价值。

  中国企业转型,创新制度先行

  谈到中国企业的转型,李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很多工厂是挣到了钱,想转型,但是口袋是满的,头脑没有转换过来。

  企业转型需要思想上的转变,和企业合作,不断从客户端着手。在中国早期OEM企业是必要的需求,现在是一个则是选择式的工作,需要人才,设计。设计是很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所以,中国创造优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制定创新的法规,在没有做好之前,中国自主创新永远是口号。知识产权不保护,创新的价值就出不来。没有亚马逊,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中国很多好的东西,都是“借”过来的。德国4.0是向前走,中国4.0应该向后走,回到过去做不好的地方,重新学习。现在是看着别人的,自己也想做,但是不实际的。所以要弄清楚,“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

  最后李教授总结说,工业4.0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方向,目的是要弄清楚“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