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看懂疫情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

作者丨布瑞克 徐洪志
采编 | 花生
图片来源 | KARTHAO
疫情导致中国出口受限;疫情全球蔓延,贸易预期悲观;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冲击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摘 要
疫情导致中国出口受限:在疫情和防控措施的双重压力下,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37.5,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口能力跟随生产下降而下降。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因工业企业春节停工延长、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更加严格等因素显著提升。此外,相关贸易国陆续对中国商品和人员的进入实施限制。
疫情全球蔓延,贸易预期悲观: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与此同时疫情又在其他国家爆发和扩散。2020年全球贸易出现萎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绝难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整个上半年都将处于疫情的威胁和影响之下,全年进出口贸易呈现稳中略降的走势,少数产品进口将因所在国处于疫区而出现大幅下降。
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冲击呈现长期化的趋势:从出口形势看,湖北农产品在2020年出口将出现明显下降,但由于全国其他地区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农产品整体出口将保持平稳走势。从进口形势看,如果欧盟、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疫情失控,将会严重影响大豆、猪肉、棉花、白糖等产品的对华出口节奏;同时也不排除中国为防控疫情对其实施进口管制措施,对华农产品出口将严重受挫。因此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可能出现进口萎缩而出口增长的局面,国内相关农产品供给形势趋向偏紧。
正 文
  201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
201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均创历史新高。前四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其中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进出口4.86万亿元,增长8%;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美国进出口3.73万亿元,下降10.7%;对日本进出口2.17万亿元,增长0.49%。
农产品贸易方面,2019年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5.7%。其中,出口791.0亿美元,减1.7%;进口1509.7亿美元,增10.0%;贸易逆差718.7亿美元,增26.5%。主要品种的贸易数量及金额见下表:
  疫情导致出口受限

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中国爆发,对贸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中国出口方面。
在疫情和防控措施的双重压力下,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37.5,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口能力跟随生产下降而下降。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因工业企业春节停工延长、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更加严格等因素显著提升。此外,相关贸易国陆续对中国商品和人员的进入实施限制。截至2月6日,已有102个国家针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管制措施,涉及中国商品进口的国家及相关措施包括:
  • 俄罗斯:关闭了与中国边界上的16个通关口岸,包括汽车和火车通关口岸。实施为期一个月的临时动物进口限令,涉及种类包括进口及过境的观赏性动物和来自中国的水产产品等;

  • 亚美尼亚:发布中国动物产品及原料进口禁令

  • 吉尔吉斯斯坦:禁止进口中国肉类,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农产品;

  • 约旦:暂停从中国进口动植物产品;

  • 塔吉克斯坦:禁止从中国进口所有类型的食品;

  • 澳大利亚:要求离开中国不足14天的船舶要先在隔离区停留满14天再进入引航区;

  • 菲律宾:禁止所有经停受疫情影响国家港口的船舶直接进入码头泊位。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对全球贸易的影响》中提供的数据,中国商品出口的削减将对相关国家产生严重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经济体将是泰国、加拿大、土耳其、印度等,受影响最显著的行业则分布在机械、汽车和化工、精密仪器、通信设备等。其直接损失估计在500亿美元以上。
以韩国为例,受两国新冠疫情形势影响,2020年1月韩国从中国大陆的农产品进口量仅10万吨,同比下降67%。供应端的吃紧也直接助推了价格的上涨,2月12日至20日期间,韩国批发市场上红辣椒、胡萝卜、菠菜、卷心菜和泡菜的价格涨幅分别为31%、28%、17%、6%和20%。
  疫情向全球蔓延,对外贸易前景悲观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特点是大进大出,进口和出口商品存在强相关性,且进出口规模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体维持顺差格局。在出口商品受限以至于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进口需求必然相应出现下降;反过来,如果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因所在国疫情出现障碍,也必然会制约中国的出口增长。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中国爆发,对贸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中国出口方面;但是随着中国疫情被有效控制,而全球其他国家的疫情则迅速蔓延,疫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已经开始发酵。
截止3月12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现有确诊病例从最高近6万降至近1.5万,累计8万名确诊病例已经有80%治愈出院,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在三位数以下,发现确诊病例的337个城市中,已经有232个实现无病例。世卫组织表示,中国的疫情正在结束。与此同时,各地企业复工率迅速回升,生产和物流秩序除湖北外基本恢复正常,此前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若干国内负面因素正在逐渐消除。
但另一方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截止3月12日,海外现存确诊病例超过3.8万,日新增数量超过4000,均已经远高于中国国内;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确诊病例均已破千,其中意大利已经破万。而且各国普遍出现医疗资源紧张、检测和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上部分国家防控和封锁措施不及时,疫情失控的可能性激增。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这意味着疫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各种负面影响,将在相关国家重演,进而反过来影响到中国。
此前中国银行曾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冲击模拟了三种情形,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中国疫情的实际防控进展符合第二种模拟情形,即3月上旬达到了疫情拐点,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持续整个第一季度。然而与此同时疫情又在其他国家爆发和扩散,包括中国若干重要贸易伙伴在内。按最乐观估计,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在6月份结束,但即便在疫情消退、各国开始恢复正常商业活动之后,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的压力。在2020年下半年甚至第四季度之前,恢复航运和贸易的中长期趋势已经相当困难。这就表明2020年全球贸易出现萎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绝难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将符合第三种模拟情形,甚至可能出现相对更为悲观的情况,即整个上半年都将处于疫情的威胁和影响之下,全年进出口贸易呈现稳中略降的走势,少数产品进口将因所在国处于疫区而出现大幅下降。
  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冲击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就目前所知,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冲击表现在:
  • 为防控疫情采取的封村断路等极端措施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向农村蔓延,但饲料、农资、产品物流受阻,企业员工的正常流动也受到限制,导致待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和物流受到严重影响。

  •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压倒一切,国内贸易管理部门正常工作流程遭受冲击,对农业企业的出口审批速度放慢,导致企业进出口业务不能正常办理。

  • 因国内推迟复工时间,银行未正常开展业务,导致农业企业进口货物的资金无法及时汇出,违反出口国的资金支付规定,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

  • 继各国入境管制和对中国船舶加强停靠限制之后,部分国家借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标准、甚至颁布进口禁令,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疫情持续可能诱使进口国对中国农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施以更严苛的标准,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短期冲击效应将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从出口形势看,疫情的冲击集中在农产品出口大省,其中以湖北最为严重。2019年湖北农产品贸易额27.2亿美元,同比增15.7%,在全国排名第15位;其中出口额20.8亿美元,同比增15.4%;进口额6.4亿美元,同比增16.8%。湖北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食用菌、茶叶、小龙虾、柑橘、禽蛋、生猪产品等,其中在全国省份中排名比较靠前的有干蘑菇、绿茶、木耳、小龙虾、柑橘、鲜蛋、药材、柑橘罐头、蜂产品等。湖北是供应港澳农产品的主要基地之一,出口农产品中有30%左右出口至香港地区,我国对澳门地区出口的鲜蛋90%也来自湖北。其他主要出口市场还有东盟、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我们预期湖北农产品在2020年出口将出现明显下降,但由于全国其他地区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农产品整体出口将保持平稳走势。
从进口形势看,如果欧盟、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疫情失控,导致交通管制加强、货物装船周期延长,罢工隐患增加等,将会严重影响大豆、猪肉、棉花、白糖等产品的对华出口节奏;同时也不排除中国为防控疫情对其实施进口管制措施,对华农产品出口将严重受挫。
与其他产品贸易不同,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相关性不强,进口小麦出口面粉的情况只占少数,大多数进口是为了弥补国内需求缺口。因此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可能出现进口萎缩而出口增长的局面,国内相关农产品供给形势趋向偏紧。可能发生的情况包括:
  • 以大豆为例,如果海外疫情在5月份之前得不到有效控制,美国、巴西等主要出口国可能出现停工停产现象,中国进口大豆速度被迫放缓,国内油厂或将从6-7月份开始面临豆源紧缺的局面。

  • 以猪肉为例,欧洲已经成为中国猪肉进口的最大来源,而当前欧洲疫情不断升级,意大利已经实施全国封闭措施,预期其他欧洲国家将陆续跟进,对华猪肉出口相应减少,从而加剧中国猪肉市场供给紧张状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