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时如何做到“掤劲不丢”
(2)在动作上说,屈伸、开合都要留有余地,这样往复变换就快,有利于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种“曲中求直,直中寓曲”的做法,也符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哲理。若能如此,才能使掤劲内外的要求,在运动中得以贯彻。
(3)在劲力上说,要练出掤劲必须去僵化滞,变硬为柔,积柔成刚。这好比把生铁炼成钢材那样,有一个锻炼操作和变化的过程。有了搠劲,也就是使任何拳式至少都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刚性,这种刚性是柔化防守中所必需的。至于刚发,那也只是在此基础上,运用与各种着法相适应的劲别来增大其刚性,但也不是因此全然不要柔性。
太极拳推手作为竞技运动,无例外地包含着攻和守这两类技击方法。“守以自保,攻以取胜”。在实践中,只守不攻是难以自保的,只攻不守也难于取胜;唯有攻守兼备,方始有克敌制胜的可能。从劲路刚柔来辨析,也是如此。柔利于守,刚利于攻,但柔守不可全然无刚,刚攻不可全然无柔。所谓“掤劲不丢”,其寓意就在于使外柔内含坚刚,这样才具备一定的防守实力。这一点正是主柔、主守所必备的内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具有防守价值的。但并非因此在方法上用掤劲去硬顶、硬抗。此外,“掤劲不丢”也包含了有备无患的意义,体现着警惕戒备是一刻不可稍懈的,即所谓“有备能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掤(音peng朋),从手、从双月。恰似“云手”的双掤;而接手时双方各出一手相承,也宛如两个新月。说明“掤”字兼具形声和会意两义。然则掤字原系借用古字来作为太极拳专用的术语字的。掤,古读作冰,是指圆形的箭筒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箭筒盖可以取饮。”说明就其形象来说,似也可有借喻之处。此外,掤与捧音义相近似,故也有人猜度“会否由摔字衍化而来”?但看来两者的含义是昭然有别的。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