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上下内外兼顾的复杂运动形式,其本身就是在解决一系列矛盾中完成的。无论哪一流派太极拳都有一致的共性,就是意识(心), 呼吸(息),动作(身)二者紧密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不尚拙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专气致柔,纯任自然。”这些共性突出表现为一组组对立的矛盾。如果解够很好地掌握这些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太极拳就可以练好了。下面试将太极拳运动归结为十二对矛盾进行讨论。
1、阳与阴
阴阳是所有矛盾的总称,在太极拳运动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两个方面,如虚实、开合、刚柔、动静等等方面,但主要的是说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及其表现的刚与柔方面——“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好处在互为其根而已,”陈鑫说: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一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帷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所以练太极拳在动力上要刚柔相济,动作上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专注一方”是指主要矛盾方面,但不能忽视其它方面。如“海底针”一式是向下“采”势动作,不能只顾手法不顾虚步的步法;只顾下沉采劲而没有了上提的顶劲,不能只顾身形前俯下蹲而没有了“中正安舒”,解决的办法是“中正之偏”。这里的正与偏就是了阴阳。正为阳,偏(略俯)为阴,在保持“百会”与“长强”对直的原则下可以稍稍前倾(上体与对地面的垂直线所成夹角不可大于15度),这样既不会呆滞如立柱,也不会重心朝前下方倾倒;恰好可以表现出“采劲”的态势。
2、动与静
动为阳,静为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练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动是动态,是“法”(包括身、手、步、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运动过程;是以气运身,动若江河。静是定势,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专注一方),是一个架式的完成状念,又包括了下一式子的萌动;是神聚气敛,静如山岳。但动与静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动作或意识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武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先生说:“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走架中前一式的完结(瞬时的静)与后一式的启动紧密衔接。前一式未完结,未达到静的过程,后一动绝不能超前出现。否则动作交待不清楚,这就是拖沓。但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