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企业家能够接棒 鲁冠球的精神!

有多少企业家能够接棒

鲁冠球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能够永久相传的,

只有把企业家精神传承好,

企业发展才会充满动力、

充满激情,才能永远不老。

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人一定记得,在半点或整点时刻到来时,经常能够听到一个浓重的浙江口音——我是鲁冠球,创新是企业……。虽然由于乡音太浓,很多外地人可能听不懂他的讲话,但是,一定能够从他的声音中听出——这是一名老创业者的声音,一名用全部力量诠释企业家精神的声音。

然而,这一透着自信、坚毅、刚强、果敢的声音,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过去的录音状态,而无法再听到他亲身发出的声音了。10月26日,万向集团官网首页发布讣告,万向集团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25日12时在家中逝世,享年74岁。

从1962年18岁开始自主创业,到1969年带领6名农民拿着集资的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再到将农机厂打造成拥有4万名员工,总营收突破千亿,盈利超百亿的万向集团,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旗下产业横跨汽车、金融、农业、能源等四大领域。鲁冠球不仅创造了一个创业神话,也塑造了一种能够让无数人受益的创业精神。而这种创业精神,正是时代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被称作是中国民企的“常青树”,所谓的“常青树”,显然不仅仅指的是他永远年轻和乐观的心,更是指他永远不衰退、不放弃的精神。事实也是,万向集团可以说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个个人风险承包、第一个获中国工业大奖、第一个收购国外上市公司。而这一个个的“第一个”,就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展现。

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制造业升级问题、创新问题、实体经济振兴问题等,需要企业家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示力量。如果企业家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创业动力、创造热情,那么,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就会很大,转型的效果就很难体现。毫无疑问,鲁冠球身上的企业家精神,正是中国经济最需要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

日前,中央下发了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相关文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提出的要求,也明确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文件只是指明了方向,肯定了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发扬企业家精神,用企业家精神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企业家的集体智慧。

鲁冠球等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塑造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力量。而这种精神,显然在少数企业家身上已经消失,如不再愿意创业、不再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再下功夫创新等。但是,从总体上讲,企业家精神仍然在大多数企业家身上存在,仍然散发着很强的力量,并激励着年轻一代创业创新。尤其重要的是,今天企业家所处的环境,已经与鲁冠球创业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有利于企业家们创业创新。那么,企业家们又怎能不学习前辈的创业创新精神,更好地为企业家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增加新的内容呢?

值得每位企业家以及热心于当企业家的人注意的是,虽然今天的创业创新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市场竞争却比当年要激烈得多、残酷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鲁冠球那种时刻不忘创新、时刻具有危机感的意识,也是很难适应竞争的需要的,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企业家精神,不只是吃苦耐劳,也要与时俱进,不只要能够享受成就感,更需要保持危机感。鲁冠球能够把4000元做成1000多亿,就是敢于竞争、善于创新、勇于改革。

虽然鲁冠球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注入全身心血的事业,离开了热爱他的员工,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会激励着所有立场于创业创新的人,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凝聚起来的精神,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也是与这个时代完全契合的。特别是中央有关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件下发以后,更对企业家的创业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企业家投身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发出了冲锋号。中国需要企业家精神,更需要新一代企业家塑造出更符合时代特征、更能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时代的进步造就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也在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关键在于,有多少企业家能够接棒鲁冠球的精神。

谭浩俊【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