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柱民俗专栏 | 年末岁尾话冬至

长尽夏至,短尽冬至
关于冬至你知道多少

冬至居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二位,属节气中的中气。冬至不提前也不超过农历十一月份,但可以是在农历十一月份的月头,或月中,或月尾。

宁海预测冬天寒冷程度就以冬至处于何时来判断,其谚曰:

冬至月头,日 勾(gǒu,膝弯曲)夜 勾。——冷得早

冬至月中,日风夜风。——风雪多

冬至月尾,好在年里。——年内不冷

“天开于子”,指的是农历十一月子月,周代曾作为岁首,以冬至为朔,即一年的第一天,元旦。汉代《太初历》恢复《夏历》正月建寅为岁首,但冬至仍被列为重要节令。《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不听政,择吉而后省事。”可见,冬至像今天的春节一样,有一个较长的节日假。

《汉书·律历志》把冬至排列在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律历角度视冬至为岁首,其根据是冬至日“昼满极短,晷景极长”的“极”数。极,这里用作“至而还之”之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冬至白天时间最短、晷(观测日影仪器)上日影拖得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里最长而且是白天将放长、夜里将缩短的周而复始的第一天。

宁海民谚:“长尽夏至,短尽冬至。”尽是尽头,也与“极”数一样含周而复始的意义。用阴阳定位来说,就是阳尽阴至,阴尽阳至,循环往复,以至无尽。

对此,宁海有两个民谚,说得很形象。一是:要嬉夏至日,要睏冬至夜。一是: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说是冬至一过,日子开始放长,刺绣的姑娘每天可以多缝一根线。

杜甫《冬至》诗可以印证:“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葭,芦苇) “刺绣五纹添弱线”,与“一天长一线”类似。“冬至阳生春又来”,沿用的是“冬至一阳生”之说。

“冬至一阳生”是中国古代阴阳定位说。昼是阳,夜是阴,冬至夜最长,是阴到尽头,也是阳在初生,所以叫“冬至一阳生”,也叫“冬至初阳岁”。

律历上把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叫做“一阳生,十二月叫做“二阳生”,正月立春叫做“三阳开泰”,日子一天天放长。从律历阴阳说与节气上来看,冬至仍然是岁首。

冬至一过,人的年龄就增一岁
 冬至习俗

民俗中有冬至“加岁”说。说是冬至一过,人的年龄就增一岁,宁海亦盛行此说。旧时以虚龄计岁,都从正月初一开始增岁,冬至加岁是一种民俗。律历上列冬至为岁首,世俗中有冬至加岁习俗,所以有“冬至大过年”之说。

冬至的前夕便叫做“除夜”,宁海叫“头夜”,相当于正式过年的除夕。宁海民俗十分重视“冬至头夜梦”,认为有判定吉凶作用,希望得个好梦,将来应兆。

宁海民俗,冬至中餐吃糯米圆,较普遍的是用红豆配料的糯米糖圆,也有汤圆、肉炒团。先祀灶神与祖先,然后全家团坐中餐,名称叫“吃冬至圆”,象征一家团圆。因有冬至加岁说,就有了几岁得吃几颗圆的习俗。不过这只是一种象征,否则孩子不够吃,老人吃不消。

冬至日还有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叫“跨灶王”。《土风录》叫做“跳灶王”,实际是古代傩(nuó)礼的延续。傩,就是驱除散布瘟疫的疫鬼,也含有祛阴导阳的意思。冬至日一阳初生,还处在阴盛时候,疫鬼仍在肆虐,习俗中的“跨灶王”就是驱疫保平安。

宁海过去冬至“跨灶王”是由当地境庙丐首(俗称讨饭头)扮演钟馗挨家挨户进行的。

冬至日中午,丐首头戴乌纱尖翅帽,口挂红胡须,身穿大红袍,脚蹬乌靴,手执宝剑,说声“钟馗来也”,身后跟着七、八个丐众,口喊:抲,抲,抲!来到一家,“钟馗”口念:“大的抲来剥了皮,小的抲来 闹(踏的意思)脚底,老的抲来高高吊,抲侬呒处可逃避。”每念一句,丐众齐喊“抲啊抲”一阵。如此,“钟馗”每进一家,口中念词,手用宝剑敲打门窗、墙壁,进入厨房敲打饭桌、角落,抲得很彻底,除恶务尽。各家主妇早就准备好盐米(米里拌盐),向“钟馗”撒去,送走“钟馗”抲去的疫鬼。最后是主妇给留在门口的一个手拿米袋乞丐给以几升白米,倒入他的米袋作为酬劳,丐者把米袋挂在肩上而去,“跨灶王”结束。

清光绪《宁海县志·风俗》写道:“冬至用糯米粉作汤圆,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丐者装鬼判状,仗剑击门,自喃喃作咒,俗谓‘跨灶王’,即古傩礼。”

如今,“跨灶王”早已废除,冬至吃糯米圆民俗仍很盛行。

弟子公益广告由华欣科技赞助

□撰稿:叶  柱

□摄影:阿  志

□ 制作:天明小子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公众号的支持。“宁波东胜”、“东灿酒业”赞助的“乡土宁海”是公益事业。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