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书季—关于填词要读书要读哪些书怎么读这些书的一些闲话
【按语】
1.一些聊天的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
2.仅对入门级的朋友,老手们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格律固然是诗词写作所必需和最基础的内容,要掌握其实不难,随便一本格律入门书,自己捧读三天大概就能明白,平仄的运用则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但格律符合、平仄无误,就算一首合格的诗词了吗?不完全是这样。
朱庸斋先生说:“学词之道,自有其历程。创作方面,一、先求文从字顺,通体浑成。二、次求避俗取深,意境突出。三、表现自家风格,以成面目。”很多人就是连这第一关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虽然格律都对了,但字面生硬别扭,弄出很多自造的词儿,句意甚至都不通。这就是忽视了创作最基本的单位——词汇,当然还有词这一文体所独具的语感和语境。没有词汇和语感的积累,既使是明白了作词的章法、句法,也填不出一首好的词来。
几乎所有作诗填词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创作热情很高,写的很频繁,几乎每天都要写一首两首,这个时候是求量不求质的,对质还没有认识。过一段时间后,突然感觉下笔无词,有想法有思路但想不出如何表达更好,有锅无米,这就是遇到瓶颈了,恭喜境界即将提升。这时候的天分已经不足以支持眼界的提高,就需要用学养来辅佐了。
况周颐云:“填词之难,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经前人说过。自唐、五代以还,名作如林,那有天然好语留待我辈驱遣。必欲得之,其道有二:曰性灵流露,曰书卷酝酿。性灵关天分,书卷关学力。学力果充,虽天分少逊,必有资深逢源之一日。书卷不负人也。中年以后,天分便不可恃。茍学无力,日见其衰退而已。江淹才尽,岂真梦中人索还囊锦耶。”诚然。
词以含蓄蕴藉为本,以托物寓情、饶有言外之意为佳,这个不多说。但也有以白描和显露而见长的。所谓白描,是指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思帝乡》:“春日游,杏花插满头。”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描的句子,更多的是属于一种天然好句,所谓“妙手偶得之”者。
白描和白话的区分并不是非常严格。白话,就是用浅白的语言描述,但是否属于妙句,就不一定了。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些都是浅白的好句。能用白话写出好的东西来,其实是一种功力已经很高,达到可以挥洒自如的境界,这和现在的很多人还只会用口语的入门级别,是完全两回事。
口语,宋词中有用口语的,更有用方言、俚俗语的。如辛弃疾《风入松》:“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如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前人用口语,只是偶尔戏笔,是在深厚的文学功底基础上的信手拈来,自然妥帖,甚至以浅见深。今天有很多人却把口语当成专门的风格,完全没有诗歌应具有的美感,俚俗不堪,或者儿歌小调,都是有违于词的体格和精神的。
古来就没有豪放和婉约这两个派别,只有豪放和婉约风格的作品,没有豪放和婉约的词人。我们读书也要注重两种风格的兼收并取。苏轼和辛弃疾两位,是豪放词风的代言人,但他们的集子里面,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而且婉约的作品其实是占了多数的,也写得非常好,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汉宫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全面认识一位词人,有助于纠正我们以前被灌输的偏颇的认识。
另外,婉约不代表绮丽软弱,豪放不是粗犷的叫嚣,婉约的字面下面很多时候寄托了沉挚的情感,豪放也要讲究文学性。还是拿苏辛作例子,看过他们的全集,就能明白,没有足够的文化根基,以直白为尚而抑制传统,以粗鄙直露而称之为以真面目示人,都是不肯读书而自欺欺人的。
很多人讲诗词的泥古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他们的衡量标准就是要用现代语言来写诗词,凡是没有时代感的字句都是泥古。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逻辑,同样是自欺欺人。诗词本身就属于传统文化,对诗词的学习也要首先作到能入,才能进一步谈如何去创新的能出,要明白了古是怎么回事,对古的东西能够掌握,才能谈到今用的问题。这就是苏轼为什么能做到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能做豪放词,首先他是能够婉约的,东坡词集中,豪放风格的词作只占了大约三成不到,而传统风格的作品约占六成。所以变的前提是把不变的先研究透了,没有旧哪来新,空谈创新,且不知在何基础之上的创新呢。
必须先从选本读起,一是了解整个词史发展中的代表作家和不同的作品风格,二是有精力做专人专集阅读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家的集子。当对唐宋重点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了了解后,可以选择阅读各个词人的专集了。
唐宋词选本: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五代词境浅说》、《两宋词境浅说》)、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微睇室说词》、沈祖棻《宋词赏析》、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专人选本:
中华书局《古典诗词名家》选本(辛弃疾、秦观、柳永、周邦彦等)
专人的全集,简体版本的,推荐崇文书局《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李煜、温庭筠、苏轼、辛弃疾、周邦彦、秦观、欧阳修等)。
有能力读繁体竖排的,推荐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近几年这两个系列也出了数种简体版,如姜夔、陆游、辛弃疾、苏轼等人,可以自行搜索。
不推荐直接读清词或者近代词,这个不展开说,先从根本的读起吧。
注本的选择
以选择前辈名家所注的本子为佳,今人即使是所谓学者弄的本子,总是不放心的。如《宋词三百首》,注本很多,但还是推荐唐圭璋先生的,其他的上面提供的几种,也已经足够了。
尽量不看翻译和今人编的赏析类的书。凡是书名带“译”字的不可读,这种东西会把一首词翻译成一首新诗或一篇散文,就完全失去词的样子了。特别说一下《鉴赏辞典》这类的书,为了写成一篇足够字数的赏析,掺水的成分很大,非常浪费时间,而且都是大部头,看这类书很没有效率。
不用去读《全宋词》之类的带“全”字的书,没那么多精力,而且良莠不齐,也是不出效率。
超市货架的国学书是一定不能读的,完全没有质量保证。
阅读词集之外,对于创作上面的指导,除了格律书,理论著作也要再读一点,如:龙榆生《词学十讲》、宛敏灏《词学概论》、吴熊和《唐宋词通论》、龚兆吉《历代词论新编》。
不推荐直接读词话原本,每位批评家都有自己的词学主张,有很大的主观性,初学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比如对自己还没有读过的作者,容易被词话的评价所影响。尤其如《人间词话》、《白雨斋词话》之类,主观性极强,一定不要太细看。
这里的扩展阅读,是指词籍以外的阅读内容,如唐代诗人的集子,对后世词家影响较大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李贺,当然这些就不一定要读全集了,选集也可以,上海古籍有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繁体横排)还可以(毛病也不少,相对而言吧),另外中华书局以前出过一个系列《古典诗词名家》,不过后来没有重印过,只能去买二手书。
如果再要扩展一些的话,像《世说新语》、前四史、两晋南北朝史,有很多词作中所用的典故,出于这些史籍之中,有精力的可以读一读,先不读也无妨,通过阅读词作的注释慢慢积累典故的应用也可以。
砖中自有黄金书……
无论选本或专集,均先通读一遍,第二遍精读前人评价比较好的部分,以及自己感觉精彩的部分。此第二遍之精读,要通首全面理解,并读到熟极而流,不一定要背会,看个人情况吧。
无论阅读哪一选本,最好对其中的作品熟读。因为这些选本大致选的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典范,要全面弄懂字、辞、句、章,不能模糊印象,不求甚解。
专人的集子,通行的注本结构大概都有几块:原作、注释、校对、编年、相关资料比如集评、传记等等。初读可着重于原作与注释,集评也可以看看,校对、编年略过。从注释看词语解释、出处典故,这些就是日常积累的内容,集评看前人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
读一首词,看其脉络结构,头如何起,次序之间如何承转,尾如何结,如何组织全篇。从前人的评语中体悟词中妙处。当然前人评语各说不一,要有甄别。
一个词语见到的多了,就自然地记住了,如果再自己用一次,那就记忆更牢固。比起词汇,积累和沉淀的作用更体现在语境的养成方面。比如同一个词牌的作品看得多了,自然对它特有的语感形成一个认识,等到自己填作的时候也会自觉地加以应用。
要不要做笔记?看个人习惯吧。
要做好充分的预算准备,不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