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虽然不算明君英主,但也是庸而不昏
孙盛的评价:
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
陈寿的评价: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刘禅在襁褓之中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多次遇险,但从刘备坐稳荆州之后,他的生活就比较安定了,算是生于艰难之际,长于富贵。
刘备去世时,后主只有17岁,而且刘备事先对他并没有来得及着意进行培养,比如让他随军征伐,或者让他担任具体职务,培养军事和政治能力,就去世了,刘禅是在仓促之际接手蜀汉政权的,事先并没有什么准备。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政,用刘禅后来的话说,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他不用管什么事,内外事务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他也省心。
反正以他当时的年龄和政治能力,如果诸葛亮要篡位,他也拦不住,如果诸葛亮忠诚,不篡位,他只要干好他礼仪性的角色就行,其他时间可以干自己爱干的事。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后主已经27岁了,但他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托,继续让蒋琬、费祎相继秉政,他自己继续当他的无愁天子,还是不用管事。
一直到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主才开始自己处理军政事务。这时候他已经40岁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247年,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49年,就要高平陵之变了,曹魏的江山就变成司马懿家实际控制了。
几年后的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孙吴的大权也开始旁落,从诸葛恪到孙綝、孙峻,皇帝都只是个摆设,一直到孙皓登基,才重新实现皇帝集权。
但刘禅却没有,恰恰是从费祎去世之后,他开始自己处理政务,用阎宇、陈袛、黄皓等人牵制姜维,避免君权旁落,又开始重点提拔和培养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以备将来大用。
从刘备去世的公元223年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这期间总共经历了四十年,蜀汉始终只有一个皇帝,就是刘禅。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姜维,他都是皇帝。
而且,从诸葛亮到姜维,在刘禅当皇帝的四十年里,蜀汉始终保持着战略进攻态势,不断主动出击,骚扰和打击曹魏,蜀汉内部却国泰民安,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动荡和叛乱。无论是诸葛亮、蒋琬和费祎当政,还是刘禅自己亲政,都是这个局面。
客观的说,刘禅肯定不算明君英主,但就像孙盛陈寿说的那样,也不昏庸,更没有什么明显的苛政,甚至连大赦都很少。可以说,基本上延续了诸葛亮为蜀汉确定的蜀汉内部治理局面。从诸葛亮去世的公元234年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总共三十年,能够始终不变,按照既定方针办,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的话说,刘禅亲政后的基本路线就是一条,不折腾。有值得信任的能干的人,就放手让他们去干,没有这样的人了,必须要自己上阵了,也还是萧规曹随,自己不随意搞创新,搞改革,就这么继续维持现状。
从这个角度说,刘禅虽然不算明君英主,在三国这样的大争之世,确实不太合适,最后也做了亡国之君,面子上不好看。但从守成的角度说,不说什么守成令主,起码也没有明显的问题,还是把蜀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维持了四十年。
要知道,历史上当皇帝超过四十年的人,不要说在三国已经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是放眼秦始皇以来的中国历史,也没有多少。尤其是在外部环境险恶,始终和敌国处于战争状态而未能达成和平局面的情况下,刘禅能够当四十年的太平皇帝,已经很难得了。
相比之下,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篡位,曹叡继位,都算是有为之主,但曹丕生前除了篡位之外,其它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而且,曹丕还搞出来了加强士族权利的九品官人法,助长了士族门阀政治。曹叡号称有曹操之风,但整个他在位时期,主要的功绩也就是抵抗诸葛亮的持续北伐,诸葛亮一死,马上就大兴土木,建造宫苑,花天酒地去了。
这曹丕、曹叡相比,虽然刘禅最后做了亡国之君,而且在后期确实也沉湎酒色,纵容黄皓干政,但他的这些失德之事并没有影响蜀汉政权的根基。至于最后决定投降,确实也算是个昏招,本来还可以抵抗和挽救一下,他却放弃了抵抗和挽救,但从他自己的角度看,反正早晚都是灭亡,还不如不折腾,顺天应人算了。
总之,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确实是庸主,又贪图享乐,但并不昏,也不苛虐,没有残害百姓,当了四十年太平皇帝。放在秦始皇以来的皇帝里,也算是中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