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说北伐要等天下有变,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等了?

《出师表》说得好好的,要等待天下有变,蜀汉才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等到刘备死后,曹魏内外安定,无隙可趁,诸葛亮依然坚持连年北伐,为什么不等天下有变了呢?因为时间不在蜀汉这边,曹魏等得起,蜀汉等不起。

天下十三州,魏占其九,蜀汉本来占有荆州和益州两州,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就只剩下益州一个州了。在绝对实力上,曹魏处于完全的压倒性优势。

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成年人和一个五岁小孩,虽然时间对两个人都是公平的,两个人的步速就算是相同,因为成年人的步幅大,他和小孩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曹魏和蜀汉就是这个情况,曹魏是那个成年人,蜀汉是那个小孩。如果两边都保持和平环境,无论人口还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曹魏的积累速度都要远远超过蜀汉。等到两边的绝对实力差距已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曹魏攻灭蜀汉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不用费什么力气。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钟会和邓艾伐蜀的时候,有人提醒司马昭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的时候,司马昭完全不担心消灭不了蜀汉,只担心如何善后的问题。因为站在曹魏的角度来看,三十万大军分两路进军,以蜀汉当时的实力,是不可能击败魏军的,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蜀汉坚守不出,魏军粮运不继,自己撤退。

同样的,在消灭蜀汉之后,司马氏就忙着篡魏为晋,尽可能保持内部的团结稳定大好局面,并不急于主动进攻东吴。和灭蜀一样,如果双方不打仗,各干各的,都聚精会神搞建设,结果就是晋国的积累速度远远高于东吴,过一段时间后晋国的硬实力就可以完全碾压东吴了。这是司马氏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对这一点都认识得非常清楚。

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曹魏就不怎么急于主动进攻蜀汉了,只在雍凉二州采取防御态势,继续积兵蓄谷,积累硬实力。只有曹爽专政的时候,看不清形势,又急于通过疆场立功来建立自己在曹魏的威信,才贸然出兵伐蜀,结果是铩羽而归。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曹魏和蜀汉对待战争的态度完全不同。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出现大败,造成大规模的战士减员,所以只能全师为上。如果不能取得比较大的胜利,而投入的成本又比较高,就不如主动撤退了。曹魏则完全相反,每次战役损失几万人只是九牛一毛,毫不介意,还可以再来。

曹魏输得起,蜀汉输不起,曹魏等得起,蜀汉等不起,根本的原因就在此,时间不在蜀汉这边,而在曹魏一边。

所以,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始终保持着进攻态势。从战略上说,其实就是以自己小规模的投入来牵制曹魏,让曹魏不敢掉以轻心,不能集中精力于恢复和建设,从而避免让双方的硬实力差距越来越大。这也就是诸葛亮说的,北伐要灭亡,不北伐也要灭亡,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北伐,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反正不北伐肯定是没前途的。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