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报告遭遇共军主力?杜聿明懵圈了

1948年11月,杜聿明到达徐州,如坐针毡的刘峙终于等来了救星。这时候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同时各个方向上的国军都报告称,自己遇到了共军主力,请求增援。杜聿明刚到徐州,这么快就接收到这么多各方面的求援信息,一时之间感觉思想上非常混乱,有些搞不清楚解放军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但这时候杜聿明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他认为,根据解放军以往的作战习惯,每次战役都是有主要目的的,不可能所有方向上都是解放军的主力,一定是有主次之别的。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了,这是唯一确定的,那么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所说的遭到共军主力的攻击,究竟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共军主力,他也判断不出来。

战争是很复杂的事情,对敌情、我情的分析判断都十分关键。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态势和情况,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部署。杜聿明他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邱清泉到达徐州之后和他谈的情况,他认为二野且战且走,并不恋战,说明二野部队的主要攻击目标不是邱清泉兵团,而是意在南下阻击黄维兵团。

于是杜聿明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既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黄百韬兵团,而二野正在南下的路上,如果他不把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拿去增援黄百韬兵团,而是跟踪追击二野部队,与黄维兵团合击二野,就有可能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这也就是电影《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在会议上说刘总司令胆小如鼠,如按杜副总司令的计划,早已改变战局的理由。

二野当时只有十二万人左右,与黄维兵团相当,武器装备还不如黄维兵团,阻击黄维兵团已经非常困难,如果杜聿明真的坚持这个方案,以邱清泉兵团南下追击二野,与黄维兵团合击二野,加上正在南边蚌埠一带向北进攻的李延年、刘汝明部队,二野就会被三面包围,处境会十分危险,那么华野当时也是必须要分兵去增援的。

但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对二野的行动方向和主要意图必须要判断清楚。杜聿明只是根据当时的战场态势猜测二野会南下阻击黄维兵团,但并没有其它可靠的信息和情报来支持他的判断。如果他坚持这个方案,让邱清泉兵团南下追击二野,而不去黄百韬兵团,最后没有能够围住二野,又导致黄百韬兵团整个覆灭,他也负不起责任。

所以,杜聿明虽然根据基本逻辑推导出了一个可能的局面,并且也提出了可行的方案,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自己也不敢坚持,而是提出了包括这个方案在内的三个方案,让刘峙做决定,最后刘峙选择了最为稳妥的方案,安排孙元良兵团守徐州,而让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沿陇海铁路线两侧,并肩向东攻击,去增援黄百韬兵团。

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黄百韬兵团并没有解救出来,在坚守十六天之后,打出了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与解放军最高的战损比,但邱清泉兵团与李弥却始终稳扎稳打,没能突破解放军的阻击线,一直到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邱清泉兵团才与李弥兵团撤退到徐州外围,与解放军继续保持接触,最终决定整个放弃徐州南逃。

这也是国军的痼疾,始终无法解决。所有部队都会谎报军情,只要遇到敌人攻击,就会声称自己遇到敌人大部队攻击,请求支援。比如孙元良兵团一开始被安排守宿县,因为张克侠、何基沣突然战场起义,刘峙不得不紧急抽调孙元良兵团北上守徐州,在离开宿县的时候,只是遇到了解放军地方部队一千多人的攻击,孙元良也谎报军情,声称自己遭到了解放军主力的攻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