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无法接受轻断食,殊不知它是潜在的癌症治疗方法!

只要看过《动物世界》,都知道动物们常常“饥一餐,饱一餐”,比如逮到一只兔子,饱餐一顿,接下来也可能1、2天找不到食物。

远古的人类也是如此,捕猎到动物就吃,缺少食物的时候就要饿肚子。挨饿的状态,其实就是断食,可以说它是融入人类基因里的一种常态。

到了现代,很多人重拾这种生活方式,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来坚持。近年来,轻断食即间歇性禁食,不仅风靡减肥圈,在癌症防治领域的潜在作用也获得科学家的关注。超重与肥胖与至少13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确诊癌症时肥胖也与预后较差有关(点击蓝字复习);另一方面,热量限制能带来抗癌适应相关的生理机制变化。

纵然断食有诸多好处,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尝试,特别是肿瘤患者。这个话题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把握断食的分寸。好在“神刊”CA近期发表综述,全面回顾了动物和人类研究中的禁食数据,关注禁食对癌症发病率和癌症结局的影响,还强调了禁食作为癌症患者潜在疗法的新兴科学趋势。

本文撷取综述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希望你看完后,对肿瘤患者是否需要尝试轻断食,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间歇性断食预防癌症的原理是什么?

01

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20世纪50年代,有2位科学家发现,血液中的一个“神秘因子”IGF,这个“神秘因子”像胰岛素一样,可以将葡萄糖从血液中吸收到细胞里,所以叫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

IGF-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癌症发展,同时增加细胞增殖和基因组不稳定性,较高水平的IGF-1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有关。而间歇性断食,可以降低IGF-1的水平,减少对癌细胞生长的刺激。

02

产生酮体,减缓肿瘤生长!

酮体可能减缓肿瘤生长、防止氧化应激。在禁食条件下,肝脏会由脂肪酸产生酮体,作为大脑能量的主要来源。

03

诱导自噬,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恶性转化!

哺乳动物的禁食已被证明会诱导自噬,这种饥饿诱导的自噬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恶性转化。此外,禁食相关的自噬可能会影响癌症治疗,自噬已被证明可以使癌细胞对化疗更敏感,然而,自噬增强也可能会带来对某些癌症疗法的耐药。

禁食可作为潜在的癌症治疗方法?

各种小型初步临床研究证明:化疗前和化疗期间断食(显著减少热量和/或蛋白质摄入量),可能会减少化疗的急性和慢性有害影响并提高生活质量。

为什么禁食能减少化疗毒副作用,并提高对癌细胞的治疗效果?一方面,癌细胞增加葡萄糖摄取量,而禁食带来的葡萄糖缺乏可能使癌细胞对化疗更敏感并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由于致癌基因突变,癌细胞与健康细胞的区别在于它们需要不断地分裂增殖,因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更高,控制摄入将对肿瘤增殖产生影响。

以下小型研究,证实了禁食可作为潜在的癌症治疗方法:

HER2阴性II/III期乳腺癌

1)在13名HER2阴性II/III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研究发现,接受标准化疗前后禁食24小时是安全的,可降低接受化疗的女性的血液学毒性,对照组的患者在化疗后DNA损伤的标志物增加。2)在131名HER2阴性、II/III期乳腺癌患者的试验中,在新辅助化疗前3天和期间进行禁食模拟饮食,化疗引起的T淋巴细胞DNA损伤显著减少。

妇科肿瘤

一项对30名妇科癌症患者的研究显示,在一半化疗周期中接受96小时的改良短期禁食,体重仅轻度减轻(<5%),但患者头痛、虚弱和口腔炎更少,禁食期间的总毒性评分显著降低,化疗延迟明显减少。

乳腺癌复发

在女性健康饮食和生活研究(Women's Healthy Eating and Living Study),超过2400名有乳腺癌病史但没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数据显示,与每晚禁食13小时以上相比,每晚禁食<13小时与乳腺癌复发风险增加36%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项试验发现禁食对癌症患者是安全、可耐受的,但禁食模拟(FMD)能引导身体进入伪禁食状态,使人不用饿肚子,就能收获禁食的好处,可能更适合癌症患者。禁食模拟饮食指低热量饮食,低蛋白、低碳水、不饱和脂肪含量高,提供正常摄入10%-50%的热量。

写在最后

断食消耗肌肉,降低基础代谢,争议很大,中国至少80%以上健康人群是反对断食的。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尽管初步研究表明,某些癌症患者轻断食是安全的,并且有可能降低化疗相关毒性、减缓肿瘤生长,但仍需要更多试验来阐明禁食对癌症患者的风险和益处。

建议肿瘤患者,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方可尝试。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K. Clifton MD,Cynthia X. Ma MD, PhD,Luigi Fontana MD, PhD, FRACP,Lindsay L. Peterson MD, MSCR. Intermittent fast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