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破壁
腾讯,终于变了。
大约每7年,腾讯就会进行一次结构大调整。1998年创业,2005年为了多元化业务管理,将组织架构调整为Bu制。再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顺应腾讯的开放战略,Bu制升级为事业群制。
按照以往节奏,腾讯下一次结构调整,将会是在2019年。但显然,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发展来看,腾讯变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等不了了。
今年以来,腾讯的股价已经在港交所累计下滑了22%,市值蒸发了1000亿美元。且在业内,腾讯也被一路唱衰。
前有讨论腾讯有没有梦想,后有分析谁在杀死腾讯。
腾讯的开放战略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从财务投资上来讲是比较成功的,只是却被质疑有成为投行的趋势,打不赢的战争选择投资他人,让后者冲锋向前,以至于自身战斗力受到折损。
腾讯的内部赛马机制,缔造了微信的神话,但这适用于to C端,在现今互联网布局to B端,争夺to B端市场,却平添了内部阻力,与内部耗损。
马化腾、刘炽平等并不是个听不得半点对腾讯不利的言论,相反,对于外界围绕腾讯急需变革的讨论,表现的很是开放。
外界既然都看出了腾讯偌大体量的公司出现了问题,身处一线管理岗位的掌舵手们,自然也能发觉一二。
尤其是当腾讯现金流的最大保证游戏业务受到了限制,原有的被游戏带动的一路高歌猛涨掩盖住的瑕疵,也就浮出水面。
变革,已成腾讯共识。早在去年年底的腾讯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就已经表示,腾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挑战内部组织架构,从内到外做系统性梳理。
就在今天,传言已久的腾讯内部架构调整靴子终于落地。今天一早,腾讯官方宣布,将原有七大事业群调整为六大事业群。调整重点在于,将腾讯近几年中心布局的To B业务单独出来成立为新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并将今年以来战斗力有所削弱的三个旧事业群整合为一个------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既是未来几年腾讯将重点布局的方向,To B加上内容,又是打破了此前各事业群内部赛马,资源高度重合关联的旧有体系。
一个事实是,C端的人口红利已近无增长空间,B端成为腾讯势必要拿下的市场。只是此前,作为腾讯To B业务的重要出口,其发展受限于“以打造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讯和云化企业服务”的SNG。
不仅在战略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晚了不少时间,且其它的AI、互联网+民生、办公、小程序、公众号等To B业务则散落在不同的BG和业务部门,让腾讯的To B业务未能形成集团统一的合力,而对于B端,服务方的系统化是极为看重的。
腾讯设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自然也意在突破瓶颈,以谋未来。
内容平台上,腾讯所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随着今日头条系产品对用户使用时长的蚕食,腾讯突然发现,在自己最为擅长的流量战场上成长了一个难以制衡阻挡的对手。
短视频,微视做的很早,但没做起来。等抖音崛起,腾讯才意识到短视频对年轻人那可怕的吸引力。
微博,腾讯放弃的也早了。新浪微博靠着用户下沉,实现第二春,而这本来是腾讯微博此前一直都在做的。
马化腾曾经很焦虑过这个问题: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这是我最大的担忧。
马化腾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不过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是他来回答的。作为1971年出生的互联网创始人,即便马化腾在与时俱进,他依然跟90后们、00后们隔着无数个很难逾越的代沟。这个问题,应该交由腾讯的团队来回答。
腾讯真的做不出一款类似抖音的产品吗。能,应该是能的。只是习惯了过往要么以流量优势迅速击败竞争对手取得成功,要么以投行思维给此前没取得优势的业务找投资标的,腾讯团队的核心战斗力难免打了折扣。
有观点认为,对于腾讯而言,应对当下困境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一条,不要绕道,不要侥幸,正面打一仗,直接解决战斗力问题,解决决心问题。
此次腾讯组织调整,将三个旧事业群整合为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可见腾讯已在军备,意在求战。
此外除了事业群的调整,腾讯还新成立了腾讯技术委员会,以期通过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研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协作与创新,提高公司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
腾讯意识到,打通集团内部产品数据,建立大后台的重要性,这才有了腾讯技术委员会。不过侧面上,这依旧印证了腾讯的尴尬------腾讯CTO一职自从创始人五虎之一的张志东离任以来,已经空缺至今。
以至于业内有声音认为,在这个职位上,腾讯依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或者说其内部的权力结构还容不下这样一个人。
能够调整的,腾讯已在变革。
过往的两次结构调整,都帮助腾讯度过了发展瓶颈,跨越向前,这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