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沈从文:洗尽铅华成美文,真挚情感写性情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长孙永健

任教于陕西省柞水中学。主持、参与国、省、市多个课题的研究,均顺利结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50余本教学教辅资料。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左左

编者寄语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步入老年,无不在学习。因此,学习首先是一种必须,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进而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学习也是一种兴趣,我们可以从兴趣出发,挑选世界上、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舍弃那些我们认为不重要或不喜欢的东西;学习更是一种信仰,通过学习这种方式能真正实现自我。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呢?一个人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于书本知识的文字表述和思想精髓,更有来自于生活的人生体悟和经验总结。阅读先贤的纸质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提升修为;阅读生活的书,可以让我们领悟生活精髓,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军人到大学教授,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阅读本文,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生,领悟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披文入情

从现实学习

①我第一次听到“现实”两个字,距如今已二十五年。(回忆笔法,将往昔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原是个不折不扣的乡巴佬,辗转于川黔湘鄂二十八县一片土地上。耳目经验所及,属于人事一方面,好和坏都若离奇不经。

赏析:这是一段独有的人生阅历,阅历便是财富。

②当时正因为所看到的好的农村种种逐渐崩毁,对于一个年青人教育意义是现实,一种混合愚蠢与堕落的现实。(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处境,作者选择了离开。)第一回和一个亲戚见面时,他很关心的问我:“你来北京,作什么的?”我即天真烂漫地回答说:“我来寻找理想,读点书。”(天真烂漫的背后是自信和担当。)“你有什么理想,怎么读书?你可知道,北京城目下就有一万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大小书呆子不是读死书就是读书死,哪有你在乡下作老总有出息!”

赏析:一个人的漂泊,一个人的寻梦,作者在北京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③“可是我怎么作下去?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来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赏析:交代了要读书的原因,是一种勇于承担的责任担当。

④因为我相信报纸上说的,一个人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⑤亲戚为人本富于幽默感,完全明白了我的来意,充满善心对我笑笑地说:“人家带了弓箭药弩入山中猎取虎豹,你倒赤手空拳带了一脑子不切实际幻想入北京城作这份买卖。(“笑”字别有深意,既有不解,又有担心。)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学习一切经验。可是我得告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赏析:面对现实生活的满目疮痍,作者前往北京寻求梦想,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国家命运。

⑥我当真就那么住下来了。摸摸身边,剩余七块六毛钱。

赏析:生活窘迫,生存是所面临的首要困难。

⑦怎么向新的现实学习?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面对艰苦的环境,作者磨砺自己的意志,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各方面的测验,间或不免使得头脑有点儿乱,实在支撑不住时,便跟随什么奉系直系募兵委员手上摇摇晃晃那一面小小白布旗,和五七个面黄肌瘦不相识同胞,在天桥杂耍棚附近转了几转,心中浮起一派悲愤和混乱。(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身不由己。)到快要点名填志愿书发饭费时,那亲戚说的话,在心上忽然有了回音,“可千万别忘了信仰!”这是我唯一老本,我哪能忘掉?便依然从现实所作成的混乱情感中逃出,把一双饿得昏花朦胧的眼睛,看定远处,借故离开了那个委员,那群同胞,回转我那“窄而霉小斋”,用空气和阳光作知己,照旧等待下来了。(坚守梦想,再接再厉。)记得郁达夫先生第一次到我住处来看看,在口上,随后在文章上,都带着感慨劝我向亲戚家顺手偷一点什么,即可从从容容过一年时,我只笑笑。为的是他只看到我的生活,不明白我在为什么而如此生活。

赏析:叙述在北京的求学经历。

⑧这就是我到北方来追求抽象,跟现实学习,起始走的第一段长路,共约四年光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讲述,真切展现了自己的经历。)年青人欢喜说“学习”,可有人想得到这是一种什么学习!

赏析: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

作者:沈从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