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捧着金饭碗要饭”,可这件金碗被发现后,谁舍得用它要饭
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捧着金饭碗要饭”,是说本身就有珍稀的资源,自己却不知道利用。由于黄金本身的稀缺性,金饭碗是什么样的,绝大部分人确实不知道,如果无缘无故得到一个,说不定还真会不识货。在历史文物之中,就有这么一对金碗,但它们光彩夺目,任何人看见它们,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是在1970年的时候,陕西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代窖藏被发现,轰动一时。博物馆中的文物,大多数是墓葬的随葬品,少部分是传世的,只有极少数是窖藏的发现。何家村窖藏文物极为丰富和珍贵,1000多件文物之中,大部分是金银器、玉器等,有一件被列为海内孤品,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就有三件(套),其中包括这对叫做“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它们就金光闪闪,纹饰精美,充分显示了尊贵的地位。不用多说什么,大家都会很清楚它的价值。这对金碗大小尺寸、做工、图案,几乎一模一样,有一点点细微的差别都是在可以理解的误差范围之内。在碗的内壁上,一个写着“九两半”,一个写着“九两三”,其实现在用天平称量,重量仅仅相差一克。
它们是纯金的,在碗壁之上,分为两层向外凸出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两层之间,都是紧紧相连的,图案明快紧凑。这种图案,是当年的工匠,利用金属的延展性,从内到外一点点锤出来的。要知道,在如此小巧的金碗之上,能人工锤出这样精美的纹饰,实在是需要精湛的技术。
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每一层莲花花瓣之中,又錾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上层的莲花花瓣之中,是以动物为主题的,包括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等,在下层的莲花花瓣之中,则以各种植物为主题。在花瓣之间并不多的空白之处,还刻着飞禽与白云。用现在手工行话来说,这对金碗是“满工”的。
别小看这种做法,将器皿分为许多小区间,然后根据需要来制作各种图案的手法,叫做适合纹样构图。它在唐朝盛唐时极为流行,但因为各种原因,在这种小器皿上的适合纹样构图就非常少见了。
这么多图案,为什么它以鸳鸯而命名呢?原来,在这对金碗的外底部,就是一只回首张望的鸳鸯。它游走于花丛之中,似乎是在寻觅自己的佳偶,情趣盎然。鸳鸯是古代象征爱情的动物,也是寓意着夫妻和睦,多子多福,这对金碗反映了唐朝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以鸳鸯而命名。
在这对金碗的底部圈足,还有一圈极小的金珠。金珠极为细小,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当时的工匠将水和黄金溶液混合,就会产生极小的金珠,这个过程叫做炸珠。工匠选择大小均匀的金珠,然后将它们焊接在金碗底部,这才让整个金碗锦上添花。别小看这个过程,它融合了相当多的物理知识。
关于这个金碗的用途,存在很多说法。它肯定不会真的用来吃饭的,有人根据《唐摭言》中唐文宗请大臣用金碗喝酒的故事,推断它是饮酒所用的酒器。不排除这个可能,但小珏更倾向于是贵族摆放把玩的工艺品,也可以作为储存黄金所用。特别是在内壁之上的墨迹“九两半”、“九两三”,充分说明它们有可能充当财富储存的功能。
往事随风,当年贵族才能见到的奇绝之物,如今已经静静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普通百姓也能一睹它的风采,更能从这件富丽堂皇的文物之上,窥探大唐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