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美得过分的元曲,即使放入唐诗宋词中,也不落下风
元曲的名气很大,足以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相提并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读过元曲的人寥寥无几,仅有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至于说大名鼎鼎的《窦娥冤》等等,看过的人恐怕极少极少。但是,小珏在此还是要向您推荐一首美丽的元曲小令《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这首小令分为三句,句句精彩,描绘的画面美得太过分,甚至与唐诗宋词中顶尖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第一句是开篇,交代了景致和缘起,那是在秋雨朦胧的时分,作者眺望远方,所思所想。
然而,这一开头的七个字,就惊艳了千年的时光。“一城秋雨豆花凉”塑造的是无比浪漫的景象,一城之中,在斜风细雨之中,本身就是美景。作者用豆花比喻雨花,这似乎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那溅落的雨水,砸在地上,泛起阵阵涟漪,荡漾着读者的心。作者更将这个“凉”字带入其中,使得它更有意境。
“闲倚平山望”作为引子,让读者跟随优美的词句,进入了作者的回忆之中。当年,鉴湖之上,缤纷的荷花如同锦云一样,香飘万里天空。采莲的姑娘,载歌载舞,她们的欢声笑语荡漾在这片荷塘之中。虽然笔墨极少,却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江南之景。
要知道,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低,并不在于字数,甚至不在于描述得是否全面细致。诗歌曲艺,它们的成败,关键是能够让读者形成画面,而且还有联想。这首元曲毫无疑问地做到了这一点,江南荷花盛开的美景,采莲女子的美丽热情,已经在读者的脑海深深扎根。至于说后面的故事的发展,就留给了读者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
最后一句,是写回到了作者的实处。“西风雁行,清溪渔唱”与前面的景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西风萧瑟之中,大雁飞行,本来就给人寂寞寥落的寒意。这时候清溪水岸,并没有了采莲女的笑声,传来的是渔夫歌声。这种歌声,透露出阅尽沧桑之感,当然不复少女的明快。
最绝的还是“吹恨入沧浪”,“吹恨”一词并不算新鲜,在宋词、元曲中出现次数并不少,但在此处并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之感。相反,结合前文,诗人的愤恨之意,被一缕秋风完全吹到了沧浪的清水中。这显示出作者从繁华到寥落后,那一份退隐江湖,与世无争的心态。
理解这首元曲,为何将忧愁写得如此唯美,那就要从它的作者张可久说起。他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剧作家,也是小令创作最多的作者,现存800多首,无人能及。他既与乔吉并称“双壁”,又与张养浩合为“二张”,可见文学水平之高,文名之盛。
然而,张可久与历史上众多文学宗师一样,著作颇多,学术颇精,在仕途却颇为不顺。他有古代文人的风骨,不阿谀权贵,自然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他的作品之中,前期流露的往往是人生失意的不平。到了后期,他逐渐走向达观,作品更多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逸和对隐居生活的赞赏。
也就是如此,很多专家考证,这首元曲是张可久转型之期的作品。题目虽然是怀远寄友,实际上却写尽了元朝残暴统治下文人压抑的内心世界和坎坷人生境遇,表达了他意兴阑珊的仕途情怀。也许,也就是这些不幸遭遇,才能激发作者无穷的想象力,创作这样优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