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窑遗址捡到的瓷器,并不认识,专家看后立即定为国宝文物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位浙江老农在龙泉上严儿古窑址遗址寻觅的时候,突然找到了一件外形独特的瓷器。它全身上下都是晶莹剔透的,但却非常古怪。不光老农不认识它是什么,就是带回家中,给当地的村民看,也说不出所以然。最后,他向国家献宝,将其捐献给文物部门。
接收它的是浙江博物馆,专家一眼看到它,就说出了它的用途。原来,它是是文房用品,叫做砚滴,又称水滴、书滴,主要是为了储存磨墨所用的砚水。清末民初文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曾经记载:
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日滴,不名曰盂。
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藏观念来看,文房器具确实要比日用的锅碗瓢盆珍贵,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居然还被专家认定为一级文物。此后,藏品丰富的浙江博物馆,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而且还是镇馆之宝之一。
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了,瓷器是中国最富盛名的特产,历代以来名词荟萃,数不胜数。瓷器也是中国最多的文物,因此定级就非常严格。一般来说,瓷器要跻身于一级文物,要么出自名窑官窑,要么得到皇家的认可和收藏,要么是名家的旧藏,流传有序。这件砚滴虽然来自龙泉古窑,但毕竟只是民窑,而且并没有送入宫中或者被人收藏。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被扔弃的“窑底货”,那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我们还是回到器物本身,才能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一般来说,砚滴虽然有着实用价值,但更多的是赏玩品。闲情雅致的文人们,将它做成蛙、兔、龟等各种形状,有点类似于茶宠。这种独特的器物,在宋元时期兴起,本身就以龙泉窑最为出名。龙泉窑在制作实用器物的水平上已步入下坡路,但在制作文房器上却有着很大的知名度。
而且,这件砚滴确实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它是以一艘小船为主体造型的,做工相当精致。虽然只是一叶扁舟,但结构一应俱全,不差分毫。而且,就在这方寸之地上,还安排了三个人物。其中船夫在船舱之外,披着蓑衣,攀援着准备取回斗笠。船舱之内的两人,则悠然自得地品茗。这三人在一起,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奇特景象。
根据实地了解和经验判断,专家将这件文物定名为元龙泉窑舟形砚滴。当时的砚滴,虽然百花齐放,不光做成动物形状,而且还有俑形、童子牧牛形等等,但这种船形的并不多见。这应该与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成为了我们窥见那段历史风貌的依据之一。
这件砚滴的胎质非常细腻光润,即使深藏几百年,依然明丽动人。它的釉层肥厚,釉色鲜艳,彷佛就是一件水晶般绮丽无比。尽管它的“出身”寒微,比不得宫廷旧藏,名家手笔,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难得一件的佳品,自然也有资格跻身于国宝文物的行列。
如果您有幸去浙江博物馆参观,一定要去看看这件藏品,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和文化知识的熏陶,更是对那些专家慧眼识珠的感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