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人生最后的363天,5次手术痛苦不堪,临终前1个月公布身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强大起来。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如今这么聚焦、频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如今这般深远、深刻。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稳定因素,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封锁政策与武力威胁,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将他们的扼杀计划,一步步地打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事实上,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了核武器。而在当时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能够将“国之利器”的核武器造出来,离不开我国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邓稼先所在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邓以蛰是当时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邓稼先从小的成绩就十分的优异。1941年,17岁的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在大学毕业之后,邓稼先更是去到美国的普渡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就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当年,邓稼先就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值人才缺乏之际,邓稼先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异条件以及更加畅通的人生道路,回到了祖国,与当时其他心系祖国的科学家一起,为国家的建设而奋斗。

在当时,新生的祖国需要强大的武力去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威胁,而这个武器,就是原子弹。1958年,此时的邓稼先刚刚结婚5年,与妻子许鹿希生有一儿一女,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的幸福和谐。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邓稼先收到了为国家“放一个大炮仗”的任务。因为这是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即使是对于家人,也不能够透露。回到家中,邓稼先告诉妻子,自己要调动工作,但是调到哪里,调到什么工作却不能说,同时也不能照顾妻子和家中的孩子。对于这些,妻子许鹿希表示支持丈夫的工作,但是恳求他留下一个通信的地址,希望以后能够通过书信联系,但是邓稼先拒绝了。

面对丈夫坚定的眼神,许鹿希选择了支持,虽然不知道邓稼先是去到哪,做什么,但是她选择相信他。就这样,邓稼先离开了妻子和孩子,与其他的科学家一起去到了与世隔绝的戈壁滩上。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并不能将这些意志坚强的战士们打倒。邓稼先在试验基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甚至晕倒在了工作现场,然而他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原子弹研究的进度。由于技术方面不够成熟,在试验的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的事故。每一次,邓稼先都冲在最前,而后对自己手下的科学家们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64年10月的一天,随着我国西北戈壁滩上的一声巨响,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国人为之自豪。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邓稼先和其他的科学家们一起,又成功的研制出了氢弹,使得中国从此不再惧怕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他的妻子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激动地落下了泪来,多年来的苦苦守候也都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然而在这之后,邓稼先依然奋斗在我国核武器研究的第一线,深处茫茫大漠之中,与世隔绝。

由于长年的劳累,加上受到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的被告知身患癌症。1985年,邓稼先终于从罗布泊回到了北京,此时的最先想到的,仍然是参加关于核武器研究的会议,医生只有强迫他住院休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邓稼先显得十分的平静,说到:“我知道这一天会来,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戈壁滩上的试验基地中度过了28年的邓稼先,终于从一线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而此时的他已是身患重病。在医院中,邓稼先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在363天的时间里,邓稼先一共动了5次手术。然而,他的病情却仍然不见好转。癌细胞的不断扩散令他疼痛不止,刚开始时,用于止痛的杜冷丁一天一针,而到最后变为一小时一针。即使是这样,邓稼先也依然在病床上继续着自己的工作。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人生,甚至生命的伟大科学家,对于他的解密,一直到他去世前的一个月,才得以准许。而关于他的事迹,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得以得知。

1986年,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大出血在医院中逝世,直到临终前,他还一直叮嘱在场的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邓稼先仍然想着祖国的国防事业,就如同他对妻子所说的那样:“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