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问了一个问题,曾国藩就知道50年内清朝会灭

格子说历史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唐代诗人高蟾所作的《金陵晚望》,诗意为抒发对大唐王朝终于走向落寞的惋惜和遗憾,而后来也多被人引用,来指代朝堂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

诚然,不同王朝之间的新老更替是无法避免的,但为什么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存在的时间并不相同呢?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每个时代的最高掌权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所致。

譬如说晚清时期的清廷,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与慈禧的一次对话中,曾国藩仅仅从慈禧问出的一个问题中,就意识到了清朝50年内必定会灭亡。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

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的统治其实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尤其是在西方列强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在清朝身上之后,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其实已经基本上不由大清朝说了算了。

在类似《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之中,西方列强利用自己实力上的压制,逼迫清王朝支付近3000万元的各项赔款,这对于清王朝来说绝对是无法承受的重担。而这样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压到了平头百姓身上。

国家摇摇欲坠,民众自身难保。当时的清王朝财政亏空极其严重,只好加大对百姓的税收,最高甚至翻了整整三倍。这就导致很多农民以及手工业者走向破产,而地主阶级此时又在疯狂兼并土地,大发战争财。

所以,有压迫的地方必然就有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爆发。广西金田村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揭竿而起,率领二万余人宣布起义,建立国号“太平天国”,率先发动了反对清王朝以及外来侵略者的起义战争。

这场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尤其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更是把“平等”这个概念拿到了台面上来讲,对于人民思想的解放有着巨大的启蒙作用,甚至可以说,后来的辛亥革命之中,都有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子。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但如果放在当时的大清朝眼中,这可就是大不敬的行为,所以镇压和平叛就成了必须提上日程的事情。

纵观历史书籍,其实清朝有关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人物,也只有曾国藩一人榜上有名,似乎还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实际上,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整个大清朝堪堪可用的人,也就仅仅他一人而已。

当时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打着的旗号是“推翻儒家统治”,但恰好曾国藩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而且大清朝也是如此,所以曾国藩上来就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带领着一众读书人和清朝子民们与洪秀全对抗。

而且,曾国藩还十分善于利用优秀的部将,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曾国荃等人,全都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扰,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根本无法允许除了懦弱的清王朝之外,出现其他新的统治阶级,这样并不利于他们对大清朝乃至整个中国的控制。所以诸如法国、英国等国家,都给曾国藩提供了一部分洋枪洋炮,大大增强了其军队的攻击力。

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

从上面的各种情况我们也能看的出来,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期的大清王朝,其实已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只不过是有曾国藩这样的人为其“吊着一口气”罢了。

在历史之中,清王朝并不是没有过辉煌的时刻,康熙、乾隆、雍正,哪一位不是响当当的皇帝。可是随着咸丰皇帝的大权被慈禧夺走,清廷由盛转衰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慈禧说白了只是一介女流之辈,更没有上过几天学堂,又哪里懂得什么治国之道。

所以,中央集权化日益加剧、阶级矛盾频频爆发、百姓怨声载道、贪官污吏四处流窜,这些事情比比皆是,似乎都在预示着清朝的灭亡。

更何况,彼时已经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们,也加快了对清朝的吞噬,不仅在用武力敲开国门,同时还用鸦片等肮脏的手段,让大清朝步步沦陷,试图侵占华夏的万里疆土。

可此时的慈禧太后却只知道享乐,洒下白银千万两修建圆明园、颐和园,龟缩在自己给自己建起的城堡中乐不思蜀,完全不管不顾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而这些全都被曾国藩看在眼里,甚至让他生出了几分回天无力的感觉。

曾国藩与慈禧的交谈

当曾国藩想尽办法将太平天国剿灭之后,便回到北京,准备向慈禧复命。虽然慈禧昏庸无能切贪图享乐,但是她对于曾国藩打了胜仗这件事还是非常满意的,于是就召集群臣上了一次早朝,专程给曾国藩接风。

得知此消息的曾国藩大喜过望,在他看来,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慈禧终于想要把心思重新放回朝堂之上了,大清朝的颓势似乎有希望拯救回来。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慈禧听完他的一系列报告之后,竟然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久违了朝堂的曾国藩,面对群臣和慈禧太后的时候,事无巨细地讲述了整个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于国运的看法。他本以为这些会对慈禧太后造成一些启发,但事实证明,还是他太天真了。

慈禧太后在装模作样停了一会儿他的“长篇大论”之后,便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曾国藩的话,挥挥手问了一个问题,“湘军裁撤了多少人?”

这在大家看来可能只是个简单的小问题,甚至还觉得慈禧太后是在关心兵力。可事实上,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力,她在思考的问题是,她的手里究竟还能调动多少人。而调动这些人的目的,甚至很有可能是帮她筹办寿宴。

曾国藩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大失所望,一路上对于慈禧太后美好的幻想全部破灭,纵然是他也必须要接受,清王朝颓势无可避免、50年内必然灭亡的惨痛结局。

小结

慈禧太后是个极有野心的女人,能够在男权为尊的封建社会中,留下属于女性浓墨重彩的一笔,确实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她不同于女皇武则天的地方是,慈禧此人有些德不配位,甚至一直在用后宫里那些勾心斗角的手段,去统治一个国家。

这样下去的后果完全可以预见,当慈禧作为最高掌权人,却只知道谋取眼前的蝇头小利、只把目光缩在眼前的事情上的时候,清王朝的延续也就基本上走到头了。

参考资料:《金陵晚望》《清史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