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潭柘寺泉
潭柘寺泉在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
潭柘寺有过许多名字,建寺之初叫福嘉寺,唐代叫龙泉寺,至清代叫岫云寺等等。叫潭柘寺则是老百姓的俗称,因为寺后有一山泉称为龙潭,寺前栽有柘树,这样就被称为潭柘寺了,叫岫云寺的反而倒少了,尽管是康熙皇上敕封的,老百姓就是不买账。就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上也是写“潭柘寺”三个字。
龙潭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重要景观,潭柘寺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即是指的龙潭。关于龙潭的传说故事很多,据说青龙潭的老龙舍宅让华严和尚建寺之后,就迁到了这里居住,因而这个水潭才得名龙潭。龙潭的泉水清洌甘甜,据说还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味,这是因为有一年乾隆皇帝来潭柘寺避暑,临走时没赏银两,而是赏给了老方丈一小包茶叶,乾隆走后,老方丈心里想,每年皇上来都赏几百两白花花的银子,今年却只赏了这一小包茶叶,太抠门了,于是就顺手把纸包塞进了墙缝里。第二年乾隆又来潭柘寺避暑,他问老方丈:“去年我赏你的茶叶味道如何?”老方丈连忙说:“皇上所赐香茶,老僧还未敢品尝。”乾隆说:“你赶快取来让我看看变质了没有。”老方丈连忙跑回方丈室,从墙缝里抠出了那个小纸包,送到了万岁行宫,乾隆打开纸包一看,十分惋惜地说:“茶已变质,太可惜了。”这时外面风雨大作,乾隆顺手把纸和茶叶扔到了院子里,顿时间满院都是芬芳的茶香,沁人心肺。老方丈一见,痛心疾首,但悔之晚矣。据说那张包茶叶的纸被大风刮进了山后的龙潭里,所以龙潭的水才那么好喝的。
说起山后的龙潭泉还有一段民间的传说呢。
佛教在经过一次灭佛浩劫之后,渐渐复兴。寺中的香火渐旺,寺中的僧人日益增多,渐渐发展成了北方大庙。可大有大的难处,潭柘寺又地处深山,交通又欠发达,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困扰寺里的当家人老方丈。一是缺水,二是缺盐。老方丈多方设法,拜访各地施主,可是很多年仍然不能摆脱窘境。无奈,老方丈在知堂前贴出告白求贤,明言如有哪位比丘能解决以上两个难题,愿将方丈宝座奉让。可告白贴出数日,没有人响应。
这一天,寺外来了一个年纪不大的云游僧人。只见这僧人,袈裟是又脏又破,圾垃着两只麻鞋,前边露蒜瓣儿(脚趾),后边露着鸭蛋儿(脚跟),手里托着一个钵盂,也不干净。再往上看,脸好像多少日子没洗了,跟锅底差不多。头顶上长着秃疮,流着黄水儿邋里邋遢的样子。这僧人给方丈施了礼,又呈上度牒,要在潭柘寺挂单。老方丈审看了之后,就吩咐手下将云游和尚到厨房烧火。没等老方丈说完,云游和尚说话了“我不是烧火的,我是给方丈送盐送水来的。”方丈忙问:“本寺缺盐少水你知道?”“知道。就为这事,佛祖差我给贵寺送来盐和水。”老方丈一脸疑惑。“请方丈让人淮备盛盐的家什吧。”“盐在哪儿?”“在我身上。”老方丈将信将疑,吩咐人拿来麻包,只见那和尚脱下袈裟,对着麻包口一抖落,白花花的大盐粒就灌满一包,又一抖落,又一包……方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和尚又从挎包掏出两个小水筲和一条小扁担,托在手心,放在地上。那水筲和扁担见风长,很快就长到我们常见的那么大。和尚从水缸里头舀出两桶水,请方丈在寺里找一个力气又大的和尚挑水上山。方丈不知怎么回事,还是派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挑水上山了。云游僧嘱咐和尚,挑上这水不许回头,中间筲不能落地,要一直挑到山顶,和尚点头。
这和尚挑水上山了,越走越觉着这两筲水越沉。一看,这水筲也变得越来越大。和尚是累得是上气不接下气,大汗淋漓。可水筲还往大里长,这越长挑着越吃力。仗着这和尚有点功夫,好不容易快到山顶了,和尚心里说“你可别长啦,再长,我可挑不动啦……”说时迟,那时快,就像有人在和尚身后推了一把,和尚一个箭步来到了山顶。那两个水筲粗的像两口大水缸,就在这时,就听那扁担咔吧一声从中间折了,两个水筲随势落入山坡,一个落在了山前,一个落在了山后。水筲落地生根,成了泉眼,咕嘟咕嘟的流开了。和尚一看乐了,快步如飞回寺里向老方丈回禀。等他到了寺里,泉水也到了寺里了。只是老方丈不见了,云游僧也不见了。
这时,大雄宝殿里鼓乐齐鸣,又传来了诵经的声音。只见方丈宝座上端坐一位大和尚,那和尚满面红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耳垂肩。在大红袈裟的映衬下,好威风!
原来,老方丈践行前言,新方丈升座了。这就是潭柘寺泉的来历。
那泉水流了有千年了吧?现在还有城里人来背水。那水沏茶味好。熬粥米香。夏天时做米饭,常温下几天不馊。只是那山后的泉,现在没了。大峪西头的井,老人说是潭柘寺的水脉,也甘洌香醇,老年间城子老烧锅做酒的水也是这水脉,酒也有名。只是现在没有了。
2007年9月9日潭柘寺迎来建寺1700年庆典,门头沟区通过引流潭柘寺旁王坡水库之水,注入宝珠峰上的龙潭,枯水20多年的龙潭将再现泉水奔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