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浅析

  •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作者:杨彦伟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使,配伍十分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一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症状可以有在上之呕吐,于中之痞满,在下之肠鸣或泄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是“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此时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医生却误用了下法,下后病机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归:一是伤及太阴脾土的阳气;二是使半表半里的热证传于在里的阳明胃腑。

  临床用药,不但要针对病机,还要兼顾脏腑的生理特点。胃属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但二者同病,选药就破费周折:以凉润药清胃热,则脾不喜而难运;以温燥药暖脾土,则胃恶之而不纳。此时选药,应当是温脾阳而不伤胃津,清胃热而不助脾湿。所以温脾土选用了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四味药,和理中丸不同的是此方用大枣而不用白术。大枣,甘平温润,能益气养血润燥,较之白术补益之力更缓而无伤津之弊。清胃热选了黄芩、黄连,二药均苦寒性偏燥,可顺脾土喜燥之性。方名为半夏泻心汤,半夏自然是重要的一味药了,半夏虽性降而味辛,辛者能升、能散,实是降中寓升,《神农本草经》谓其有:“主寒热心下坚,下气……肠鸣,止汗”的功效。其可调中焦气机,消心下痞满,降逆气上泛,使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恢复而病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经方常用药对总结

    药对又名对药,是中医处方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位药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作用.药对首见于<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据统计<伤寒杂病论>共有147对药对:今整理< ...

  • 『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痞证

    李某,男,27岁.2011年7月25日来诊.因"双下肢浮肿2月余"入院,既往外院明确诊断"肾病综合征(肾小球微小病变)",已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规律治疗等,效果不 ...

  • 『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之阴阳升降失调论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常用经方.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剂,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但"辛开苦降"究竟指什么?什么是寒热错杂?如何更深入地认识其病机? 对此方病机认识以 ...

  • 『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新用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少阳证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阴阳,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代表方 ...

  • 『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探讨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

  • 『古方新解』何绍奇谈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 半夏泻心汤 原文说" ...

  • 『古方新解』解读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病的千古名方,紧紧扣住了慢性胃病的主要环节,临床疗效显著.笔者首先简述一病例如下. 赵某,女,50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余年,间断发作,间断治疗,近日发作频繁,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

  • 『古方新解』浅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可知少阴病,当无热恶寒,而此处却"反发热".这是此汤证之立法准绳." ...

  • 『古方新解』多角度解读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 ...

  • 『古方新解』浅析《金匮要略》之咳喘用方

    咳喘是临床常见病,亦是肺系疾患主要证候之一,易呈慢性.反复性发作,临床治疗难度颇大.<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治内伤杂病的专著,对肺系病症,尤其对咳喘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除&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