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人类为什么会无端作恶?
核心书摘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是弗洛姆晚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作品。如果说《爱的艺术》是他对人性善的期许,那么本书就是他对人性恶的洞察与剖析。在书中,弗洛姆指出人类的侵犯和破坏行为是一个宏大的主旨,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必须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进行全面考察,并对这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呈现了本能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这三种心理学理论对人类破坏性的剖析,来带我们深入洞察人类侵犯行为的根源,以及人性恶的本质。
关于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世界著名的心理分析家、社会哲学家、作家,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后,去了美国。写过20多本好书,包括《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为自己而活》、《人的心》、《被遗忘的语言》、《心理分析学的危机》等。
本书鲜知
学什么?想要了解人类破坏性行为原因的人
如果人们能及时发现自己热力追随的领袖心中那些抑制的性格特征——诸如自恋、虐待症、全能欲望、冷漠无情、无意识间对自己人格的出卖,这世间将获得别一样的新生。
从广义来讲,《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也可当作成功类的书来读。人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是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自己。作者就为这一点提供了方法论:要培养建设性的不满,就须潜入到灵魂深处去倾听你内心真实的声音——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
你还会发现
·人类侵犯行为的流行解释;
·两种主流解释的谬误分析;
·精神分析方法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一、心理学上对人类侵犯行为的两种流行解释
对于人为什么会产生侵犯和破坏性行为,弗洛姆在书中总结了两大类常见的解释:第一类是本能主义理论;第二类是行为主义理论。接下来,我们分别详细介绍一下这两种理论。
1.本能主义理论
“本能主义”认为,人类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发动战争的攻击行为,都是因为人类本能的作用。这一理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是世界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康拉德·洛伦兹,洛伦兹在他的代表作《论侵犯》中明确指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内在的源源不断的力量驱动的,是人类遗传的邪恶本质。”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不断利用理性去克制这种本能,所以才不会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侵犯行为的发生,是因为邪恶本能挤压人的内心太久,从而寻求一个释放的出口,如果你不能及时把这种邪恶本能释放出来,时间长了,人会“得病”,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侵犯”。
洛伦兹把这种侵犯称作“流体侵犯”,意思是侵犯性像水闸后面的水,或是容器里面的蒸汽,会产生一种压力。侵犯行为的发生,就是人在释放自己自行储存的能量。
洛伦兹认为,侵犯其实源于人的生存本能,它有利于人类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界的其他强大动物,或是自然灾害的侵袭,选择群居生活,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来对付比自己强大的动物,甚至通过主动进攻,捕猎这些动物当做自己的食物。这种侵犯行为帮助人类逐渐取得了生存的主动权,让种族得以繁衍扩大。
而同类之间的互相侵犯,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竞争,它有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让能力强大的个体逐渐存活下来,产生更加优质的后代,从而淘汰掉那些弱小的个体。
随着人类群落的不断发展扩大,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性资源,强大的群体彼此联合起来从弱小的群体中剥夺食物和金钱,开始对同类发动侵犯行为,促使社会结构发生进一步变化,于是,阶级和国家产生了。
所以本能主义认为,侵犯的根源并不是邪恶的,而是人类继承下来的生存本能,它原来是有利生存的,只是因为失控了,才产生了恶。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由美国学者约翰·华生创立,并由斯金纳发扬光大,行为主义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的行为。行为主义认为自己是“科学的心理学”,虽然它属于心理学范畴,但它不研究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甚至情感等主观反应,因为那不客观,“不科学”。他们认为,只有人的行为才是可以被切实观察到的,才可以用科学的实证手段去验证。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人一旦在外部影响下开始了某种行为,它就会逐渐形成一整套行为模式,并通过适时调整这种行为模式,使自己可以更轻松获得想要的东西。
行为主义对侵犯行为的解释是,侵犯行为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后天属性,一个人如果通过侵犯行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去做、去想,于是就成了一个有侵犯性的人。
这个结论也在行为主义学者的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这就是著名的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实验的具体过程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面向社会招募一些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人一起参加实验,让一部分参与者做老师,另一部分参与者做学生。
实验开始后,老师和学生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由老师开始向学生提问,如果学生答错,就对他施加电击作为惩罚,而且每错一题,电压就升高一级,开始是15伏,最高是450伏。然后实验者会用各种方法要求老师不断提高对学生施加的电压,直到最高的450伏。
按照米尔格拉姆最初的设想,大多数老师会因为不能伤害别人的良知而拒绝把电压提高到220伏以上,但是实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有65%的老师在实验者的指示下一路提高电压直到450伏,而且没有一个人在300伏之前停止电击。
虽然在这个实验中,负责答题的学生只是演员,他只是在在电击指令下达时发出惨叫声,并没有真的被电击,但负责按下电钮的老师却不知道这个事实。而且这个实验后来还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多次重复验证,得到的结论也与最初的实验基本一致,它充分证明了环境诱导对人的行为的塑造性。
二、两种主流解释的谬误分析
表面上看,本能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但弗洛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在他们看来,人不过是机器,是被控制的傀儡,这种简单的决定论是对人的贬低,无助于我们找到引发侵犯行为的真正原因。
弗洛姆在书中对这两种主流解释的谬误,分别从神经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和人类学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下面我们分别讲一讲。
1、神经生理学:作恶是对“无能”的反抗
弗洛姆说,人们有需要去“让它发生,让它变化,让它实现”,这样就能说明自己有能力,是主动的、积极的,能证明自身的存在。弗洛姆把这样的思维简述为:“我有效,故我在(I am,because I effect)。”
人和动物都有着相似的神经防卫系统,但人类的头脑要比动物复杂得多。动物只会对突如其来的侵犯行为做出本能反应,而人类则可以预测到未曾发生的侵犯行为并进行防卫。
所以人不能忍受无能为力感,当我们感到命运或对手的强大,自身又失去对生命或事件的掌控力时,我们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深渊。为了弥补自身的无能,为了抵抗这种无能感,我们就会希望做点什么来影响自己的意志,让自己的生命“生效(to effect)”。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正面的方式提升这种效能感;而有些人则采用了负面的方式,这种负面的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成为“报复社会”的人,这些人其实是在用极端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无能感。这种行为是对自身无能的反抗,并不是人的生理结构,或者说本能,造成他的侵犯性。
2、动物行为学:人的侵犯行为不是因为领地受到挤压
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动物发生侵犯行为的重要条件,人也同样。但弗洛姆认为,这个结论其实不适合人类社会。因为动物界的“拥挤”指的是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动物出于对自己安全性的担忧而发起侵犯行为,这是在保卫自己的领地。而人类社会的拥挤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适合生存的社会结构遭受破坏;二是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与社会基础的不成比例。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多,不是因为出生率低,而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为了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漂流”到了城市,结果造成了欠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的结果。不论是留守者还是“漂流者”,当自我价值长时间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就会在心理上感觉压抑,企图寻求释放。这种释放有可能是对自我的惩罚,也有可能是对社会的一种报复性侵犯。
所以人类的侵犯性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破坏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不是单纯的环境影响。
3、人类学: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侵犯性越强
有学者对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群落的侵犯行为做过研究,他发现,正常情况下,猩猩们发生侵犯行为的几率很小。”
弗洛姆通过对人类发展各个阶段行为的研究对比也发现,早期的人类社会基本不存在主动的侵犯行为,反而是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侵犯性越强。
原始社会及以前的人类,并不会主动去攻击其他动物,而是等其他动物来攻击时,才会被迫防卫。后来,人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才开始尝试去给动物下陷阱,对动物进行侵犯行为。
所以弗洛姆总结说,虽然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双手沾满了血腥,但是,实际上,人类的侵犯行为,并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对于毁灭生命,特别是毁灭那些和自己产生联系的动物,还会不自觉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就像有些宗教信仰者会经常搞一些放生活动,主张素食,还要在开饭前双手合十做个祷告,这实际上是他们为了消除自己对于杀戮生命的愧疚感,找到的一种自我心灵安慰法。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侵犯力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
三、精神分析方法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本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两种理论对人类侵犯行为的解释存在先天的谬误。要超越这种简单的决定论,我们就必须去探索人的心灵,不仅要关注人的本能,更要关注由本能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共同塑造的性格,超越“本能-环境”的二分法,去探索真正的人性。而这就是弗洛姆主张的第三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姆没有把侵犯简单地定义为恶行,而是把侵犯分成两大类:良性侵犯和恶性侵犯,并用自己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这两种侵犯进行了系统解释。
1、精神分析方法对良性侵犯行为的解释
所谓良性侵犯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基于本能而产生的防御机制,作用是保护自己,反抗威胁自己生存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防卫性侵犯,对生存是有利的。
良性侵犯最常见的就是法律定义中的正当防卫,还有现实中的见义勇为行为,表面看,这两种行为本身都带有侵犯性,但它们一个是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都是良性的侵犯。
需要注意的是,良性侵犯也可能会被利用来实现恶的目的。
2、精神分析方法对恶性侵犯行为的解释
恶性侵犯,是指那些不合乎生存适应的侵犯行为,这种行为不是对威胁的抵御,是在没有明显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凶杀或残忍破坏。在书中,作者弗洛姆重点分析了两种造成恶性侵犯的性格特征:施虐症和恋尸症。
施虐症最初是指对其他人或动物在肉体上进行侵犯和伤害,比如性虐待、虐童、虐待动物、酷刑折磨等等,后来也引申为精神上的虐待和控制。施虐症的核心是对其他生命的绝对控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物品,而自己成了虐待者的神。
而恋尸症,就是对死尸的迷恋,可以是一种对死尸的性欲,也可以是对尸体进行肢解和破坏的欲望,后来又用来指一种性格特征,是一种把活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的欲望,是为了破坏而破坏的恶性侵犯性。弗洛姆提到,现代科技的发达其实助长了恋尸症性格,很多人会崇拜无生命的物体。
患上施虐症和恋尸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普遍缺乏生机和爱的能力,他们都有一种深深的无能感。因为这种无能感,让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寻求控制别人,凌驾他人之上,由此获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创造,无法热爱生命,所以他们就要去毁灭和迷恋死亡,这也是人类恶性侵犯和破坏性的真正根源所在。
总结
以上就是《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埃里希·弗洛姆用深刻的研究、鲜活的案例揭示了人类的侵犯和破坏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指出了本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两种主流观点的根本谬误,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提出了人的侵犯行为一部分来自本能,是良性的;另一部分来自不合理社会的压抑导致的发展受阻,是恶性的。
最后,作者借用自己的另一本书《健全的社会》中的观点指出,虽然人类的侵犯行为不可避免,但也不用过度悲观,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建设一个肯定人、发展人的充满创造性和爱的健全社会,从根本上消灭人的侵犯行为。
也许弗洛姆的这种观点过于乐观,但这是基于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合理信念,是人道主义的进步论立场,正如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历史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不管任何特定的社会产生何种罪恶,社会总是人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条件。”(编辑:秋木)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