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权:岁月东逝水,垂暮忆当年 ——记当年中文科的人和事

1976年3月——1981年7月,我在廊坊师专中文科,任语文组的组长。那时的“中文科”,是对外的称呼,而在校内则称“语文组”。此时的“文革”即将结束,接着就是向新时期过渡。语文组的老师虽然不多,但“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不少。尽管如此,大家在历史大潮推动下,对组里的工作,都做出了很多的付出。当时,在学校五个专业中,我们组的工作,一直处于全校的首位。我置身其中,对当年的一切,回顾起来,总有一幅幅鲜活的场景、画面,在眼前浮现着……

1976年3月19日,是我来廊坊师专报到的日子。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前后共13年,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折腾了几年,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学校新建,与市里没有直通道路。那天,我从火车站起步,沿铁路西行,步行了近40分钟,才看到沙滩上的这所学校。远远望去,学校没有左邻右舍,只有几排红砖红瓦的房舍,再就是一条条的沙岗子。走近学校,门口东西各有两个砖柱子,还有简陋的两扇铁栅栏门,如没有那块牌子,真像来到了大车店。进到院里,东西两面各建四排平房,中间是一礼堂兼学生的饭厅,西边还有一个小饭厅,礼堂后面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排平房。学校没有院墙,外人如进出学校,四通八达,非常方便。东、西两侧四排平房的房山上,还写有16 个一米见方的美术字:西面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东面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红地黑圈的大字,特别的醒目,显示着学校办学的性质和风格。

这沙滩上的学校,长年风沙肆虐,房前堆积的沙丘,有的竟有半人高。在院里见到的女老师,个个都紧罩着头巾,就如穆斯林女人那样,根本不能露出真容。后来,我们去食堂打饭,手里的饭盆儿,都要用报纸严加包裹,不然,那沙尘就成为饭菜的添加剂了。汤吉夫老师在他的《副教授拉煤记》小说中,对这里的环境,有极为生动精彩的描写。他戏谑地说道:这里的风沙并不多,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带有喜剧情调的描写,绝不是虚幻的夸张。

“文革”前的老校校址在市里,“文革”时下马,1972年后恢复重建,1974年开始招生。当时地区的领导,还患有“文革”的恐惧症,为防学生造反冲击政府,主张新校的选址,必须要远离市区。对原来的老校,实行了“五马分尸”,给了《廊坊日报》等几个单位。这样,才在远离市区八里的北昌和铁路中间,找到了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滩,破土动工建校了。

在学校办完手续后,我就来到中文科报到,见到在中文科“掺沙子”的老支部书记。他是一名“三八”式的老干部,有五十多岁,身体肥胖可观,正盘腿坐在床上,双腿托着那个大肚子,半眯着眼睛,像是在等人的样子。他对我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随便交谈了几句,就以党委名义,让我担任语文组长的工作。这个担子太重了,我哪敢承担,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的回应,自然高屋建瓴,语气虽然和缓但也透露出坚定。最后他摊牌了,说:“你要是实在不同意,就自己找党委吧。”我再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随之,老书记的态度,也变得和缓起来。他和我海阔天空,随便聊了起来,可就是不谈组里的工作。他最后才对我说:“组里的情况,你自己先熟悉一下,生活会马上就召开,到时候你就清楚了。”

首次与老书记见面,他的肥胖和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的微笑,两眼眯成一条线,眼角、嘴角上翘,胖胖的两颊微显下陷,再加上盘着双腿的姿势,整体形象就如一尊普度众生的大肚弥勒佛。

生活会开始之前,老书记先宣布对我的“任命”,接着生活会就正式开始了。这样的生活会,在“文革’中已司空见惯,大家坐在一起,无非是相互之间,提些不痛不痒的意见。但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老师们,分成两派,积怨很深,所提的意见,都针锋相对,竟是如此激烈,还都动着感情。这些意见,涉及原则的根本没有,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有一位女老师,竟然说一位男老师,在厕所解手,偷听隔壁厕所里女老师说话。这样无聊的意见,都敢拿出来,令我感到无比惊讶。

面对组里这种现状,今后怎么开展工作,给我造成的压力不言而喻。我只能做一把大抹子,像解放军“支左”那样,大抹稀泥了。好在我还有一位副组长——王毓椿老师,他为人谦和、勤奋、认真,又是组里的老人,有些事情,也只能依靠他了。

真是万事开头难啊……

在以后的工作中,由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我的这把大抹子,东抹西抹,费尽了心力,也没取得理想的效果。时间不长,缓解矛盾的机遇,真的来了。

1976年是个不祥之年。

元月周总理逝世,6月朱老总走了,7月唐山大地震,特别是9月,毛主席的逝世,不仅震动了世界,更使全国人民陷入了无限悲痛之中。当时的全国,如白日失去了太阳,见不到光亮。希望在哪里,是国人考虑的核心问题。那时的报刊杂志,除了悼念的文章外,还有很多化悲痛为力量的报道。我想利用这一形势,搞一次全组的集体活动,也许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缓和一下组里的气氛。

这之前,汤吉夫老师曾主编了两本资料——《批‘水浒’参考资料》和《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这两本资料,通过征订,推荐到全国,反响很好。我想,汤老师编资料,重在一人所为,我们何不搞一本“纪念毛主席”的资料,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

我这个想法,老书记和王毓椿老师同意后,随之,就拿到组里的会议上,请大家讨论。使我没想到是,这次会开得非常成功。大家的发言,也都发自肺腑,气氛非同寻常。那时的语文组,能开成这样的会,实属不易。我们决定结合实际,面向中学搞一套《毛主席著作教学参考资料》。“文革“刚刚结束,编这样的资料,对那时的农村中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这套《参考资料》篇目的选取,均为文革前初、高中语文课本,分初、高中上下两册编写,另外再选编一册附录,共三册。编写的资料敲定后,接着就是分工,落实任务,开始行动了。老师们都有各自的编写任务,苗雨时老师还承担了选编《附录》的任务。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初稿。初稿的统一体例和文字润色,由我和苗雨时老师完成终审。

这套参考资料,我们计划每本印10000册,三本就是30000册,数量可观。资料编成后,后续工作还很多,有的还很难办。

首先是跑印刷厂和校对。那时印书纸张特别紧张,一般印刷厂不能接活儿。我们找到《廊坊日报》印刷厂,因为有关系,也仅承担了一册。为此,我还接连去了承德、张家口。1977年春,去张家口那次,廊坊这边已是春草萌生,可我在张家口下车时,正赶上白毛大雪,在跑向宾馆的路上,穿着绒裤的我,冷风刺骨,就像赤裸着身子狂奔着。办完了事,第三天回廊,还招来一身虱子,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印刷厂开印后,接着就是连续三校,即使顺利,也需一周的时间。王毓椿老师是大家公认的“铁校对”,自然当仁不让,我和陈涛等老师,也都尽了力。

其次,征订、统计和发书,任务更繁重。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刘敏老师,是新来的资料员,征订和统计,和财务科结算账目等,由她来负责。我们为了省钱,向全国发书,都走火车托运。每次打包,资料都近万册,因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全组出动了。白天,老师们有的有课或其它工作,打包的任务,只能连夜突击,而且每次都干到深夜。给近万册资料打包,每包即使以40册计,也得200多包。每包用两张牛皮纸包好,再用尼龙绳捆牢,既需细心,更需体力。那时,穆怀英、刘桂芝和王惠英三位女老师,晚上把孩子安排好后,不顾一切,也积极参加这一工作。穆怀英老师,身体很胖,行动不便,一次手被勒破了,裹上胶布,还是继续坚持。填写托运件上的地址,墨笔字要写得好,这个任务,只能由王毓椿、苗雨时和哈孝忱等老师担当了。最后,还要逐一进行查点,第二天才能用卡车拉到火车站,办理托运手续。

一次,我和王毓椿老师,拉着一卡车资料,去火车站托运。我们和司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200多包的资料,搬到了托运室。不巧的是,收件的人不在,人家叫我们把资料拉回去,明天再办。这怎么行呢?我们找到了值班站长,要求把运件暂存一夜,死说活说,就差跪下了,人家才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这是我来中文后,所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至于老师们的思想隔阂,虽说难于一时全部消除,也只能多安排这样的集体活动,相互多接近、交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助岁月的齿轮慢慢磨合了。

学校自1974年到1976年,共招了3届二年制的学员。这些学员,没有经过文化考试,都是大队推荐、公社批准的工农兵学员。学员的学历,一般都毕业于“文革”时的农中或社中,文化程度和水平可想而知。他们入学后,教什么,怎么教,就是问题了。

毛主席说:“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那时办学的纲领,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根据这个纲领,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必须要以政治课为主,文化课则为附属。文化课的设置,所讲的内容,包括时间,都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随时可以变动。那时有限的几门文化课,原有的老师,位置都已占满,我来后不可能涉足,只能相机查漏补缺了。二年间,我开过一次讲座——《鲁迅的战斗一生》,讲过毛主席、鲁迅的几首诗词,辅导过写作,还因故讲过部分《文学概论》、《当代文学》等。我虽然成了万金油的老师,但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反而觉得很有意义。

政治课,除基础理论外,主要是学毛著和开门办学。讲基础理论有专职老师,而学毛著和开门办学,就需组里出面组织了。老书记主张,只要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中央文革”的文件,再就是“两报一刊” (解放军日报、人民日报和红旗)的社论,一经发表,第二天就得进入课堂,这才是紧跟。讲授这种课程,没有准备时间,现上轿现扎耳眼儿,费力不讨好,没人愿意讲。组里的林正锐老师,为人和顺,很好说话,凡有讲社论的任务,总推荐他主讲,大家还戏称他为“林政论”。那时,每届学员的两个班,如讲授社论,需要两位老师同步。当时,身为组长的我,无法安排别人,只能自己挺身而出了。我至今还记得,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发表的《华主席是我们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的社论,就是我和林老师连夜准备,第二天讲授的。

劳动课,主要是培养学员劳动感情,永葆工农本色。在校内的劳动,每学期两周,以园田劳动为主,另外临时的任务,如植树、搞卫生等,不计在内。我写的《第十教学楼前的‘北京杨’》,(于2006年12月26日,我院院报副刊)就写了这方面的内容。校外的公益劳动,如下去支农、地区部署的任务等,都是刚性的,必须照办。如现“廊坊人民医院”的地下战备军防工程,就有当年我们师生留下的汗水。1977年6月中旬,我们去香河钳屯公社支援麦收,那情那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在三天的劳动中,从农村来的老师和学员,自然没有有问题,而没有在农村摔打过的老师,就不然了。我和王毓椿、苗雨时、陈涛等老师,总是飞镰割在前头,而落在后面的汤吉夫老师,可就惨了。山东大汉的汤老师,总是名落孙山,头戴一顶老渔翁大草帽,汗流浃背,不时咧着嘴、直起腰,揩拭脸上的汗珠,那痛苦的样子,太令人难忘了。

写作课,在校也讲一些基础理论,更主要的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学员写作能力。那时,《廊坊日报》的几位记者,如仝正年、飞雁等,都曾来到我科,向学员传经送宝,接着还要率领学员,到农村指导实习。这样的实习,每年一次,每次为一个月,师生都是自带行李,吃住在生产大队。报社记者负责联系采访点,进行业务指导,老师则负责学生分组指挥。那几年,廊坊、沧州、衡水等地区,尤其是廊坊地区,每个县有名的公社、大队,几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1977年11月,我们去了霸县,我带领的四个学员,在岔河集公社堤头大队,发现了一个学毛著、学大寨的典型。这个典型姓孟,是大队的老饲养员,他的事迹多而感人。我们把他的情况,向随行的那位记者作了汇报。那位记者(报社理论科科长)听了非常高兴,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金娃娃”,并指导我们再深入采访,写一篇3500字的通讯。这篇通讯,在《廊坊日报》发了头条,引起了《河北日报》记者注意,他们又进行了重新采访,并发了一篇5000字的通讯。

按照这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安排上述的学习内容,采取这样的途径、方法,用二年时间(实际学员在校时间不到一年),能把学员培养成合格农村中学教师吗?我一直划着问号,而这个问号,一直在自己的头脑里盘旋着……

1977年下半年,这是“文革”后第二个年头,停滞多年的高等教育,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招生。这一讯息,如春雷震撼大地,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心花怒放。

此时,我校的办学体制,也由二年改为三年。为迎接新生入学,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思广益,制定三年制教学计划。我们根据文革前中文本科的教学计划,考虑到办学规律,从课程设置到课时安排,进行了精简和压缩,制定出了三年制中文教学计划。

有了教学计划,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如何解决教材的问题了。“文革”十年,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古今中外所有书籍,几乎都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或烧毁或封存,严禁流传。在这个领域,曾有“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两个作家”之说。这两个作家,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浩然。在这种情况下,到哪里去找教材,课怎么开?学生来了,光靠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也不能持久。由于时间所迫,我们决定,凡能买到的教材,包括本科教材,尽量搜寻,实在买不到的,只能决心自编了。

自编教材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把编教材的任务,交给每一位任课老师,组里给予必要的支持。这种方法,很是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只能用“不用扬鞭自奋蹄”形容了。这样,我们用了近三年时间,编了十多种(套)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我们所编的教材,除自用外,还向全国兄弟学校推荐,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自己,还提升了中文科的声誉。陈涛老师编的《古汉语文字释疑》教材,被《中华书局》公开出版,全国发行。张东焱老师编写的《文学概论》,连本科老院校的中文系——新乡师院中文系都采用了。

就在我们编教材的同时,大家并没有满足现状,又在为我系今后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思考。1977年下半年,汤吉夫老师提出了编刊物的建议。他认为有了自己的刊物,就有了自己的平台,还能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我们的知名度。他的这一建议,得到老师们的认同,决定先办一个面向中学的刊物——《语文教学之友》。为给《语文教学之友》题名,周家驹老师还曾带着一张嘴,跑到了北京师大,请启功老先生无偿献出了墨宝。如今启功先生已经走了,当我们捧着《语文教学之友》这本杂志,欣赏启功老先生那清美隽丽的墨宝时,不由得不令人产生由衷的无限敬意和思念。

我们编辑《语文教学之友》的试刊,稿件全部由组里老师提供,第一期试刊印了1000 份。在向全国中学免费赠阅的同时,还发出了征订、约稿函。这期试刊发出后,获得了众多中学老师的赞赏和欢迎,稿源也是随之而来,更增加了我们继续办好《语文教学之友》的信心。这个刊物,不仅没有赔钱,还有些盈余,这也是我们所预料的。

转过年来,1978年下学期,汤吉夫老师又提出了办文科学报的建议。事情明摆着,办《语文教学之友》,做到了“名利”双收,如办学报,只能无偿赠阅,这是个干赔不赚的赔钱买卖,而且赔得还不少。我们的请示报告,在学校曾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那时印一期学报,如以1000册为准,就得2500元,如办成双月刊,全年6期,就得投入一万多元。当时,地区行署给学校的包干经费,每年不过50万元,花这么多钱,办这干赔不赚的学报,确实令人心疼。后勤领导认为,一年如有一万元给后勤,学校的所有路面,都可以全部硬化。我们考虑学校的声誉和发展,还是据理力争。开放而富有远见的校领导,终于咬牙拍板,支持了我们。我们以学校的名义,先办了文科版学报,跟着就把学报这个刊物,交给学校管理了。

我们语文组,在“文革”中起步,从二年制发展到三年制的中文科,历经种种艰难,老师们的干劲和精神,实在令人难忘。在这几年中,我们有过困惑,更有无私的努力奋斗,还有奋斗胜利后的喜悦,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啊!

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各行各业“拨乱反正”的工作,跟着就开始了。一个月后,在我校“掺沙子”的工宣队,全部撤出学校,象征着十年“文革”的历史正式结束,迎来了新的历史曙光。

中文科“掺沙子”的老书记,虽然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信念进驻校,但进校以后,从未与教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敌,相反,却能和教师和谐相处,对科里的工作,始终予以支持,而他更关心师生的生活,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靠山。他在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科里的全体老师,特地为他举行了送别晚餐。北京的二锅头,老书记喝了不少,最后剩了半杯,他非让我喝不可,并说:“你如不喝,我老头子喝……”他有高血压,怕出意外,我只得一饮而尽。我喝了这口酒后,天旋地转,不能自己,往后一靠,竟靠在后面的烟囱上。后来,棉袄从后背冒了烟,发出了刺鼻的气味,才被大家发觉。30年后,1976届工农兵学员返校,又把老书记从霸县请来,畅谈以往,这就可想象出,当年的老书记与师生相处的关系了。

1981年,省委本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省各大专院校的领导体制,进行了重新恢复和调整安排。从此,我校脱离了地区行署管辖,升格为省管的直属学校,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各个学科改为系,办学体制仍为三年制。党委和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做了重新任命和安排,一切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轨。特别是汤吉夫老师,因其德才兼备,又有威望,被任命为中文系主任,两年后又荣任为校长,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于汤吉夫老师,如何经过深思熟虑的筹划,以开阔的视野,大胆改革,把中文系和学校继续推向前进,在国内赢得声誉的历程,因其不在此文计划之内,只能到此打住了。要想知道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只能等待我院的《校史》详述了。

我是1976年3月来校工作的。我到语文组后,马上就当上了组长。就个人条件而言,我有在杨村师范当组长的背景,再就是党员的那顶红帽子,至于在德、才、能等方面,同当时组里有的老师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实在没有思想准备。我从天而降,当上了这个组长,这不就是赶着鸭子上架吗。“他凭什么一来就当组长、管我们呀!”难怪有的老师有这样的疑问。我在组里工作这几年,勤奋无私,舍得奉献,自认为是自己的优点。尽管如此,几年来,组里的工作,所做出的成绩,我总认为,那都是老师们的功劳,自己只是尽了应尽的心力。我没有忘记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更没有忘记在那难忘岁月中,共同奋斗过的老师们。我的这篇文章,是回顾当年的一切,而更多的是怀念当年的老师们。

岁月不饶人啊。我和当年的老师们,如今都已到了暮年,白发尽染,齿落他乡,想到当年中文科办学的岁月,五味杂陈的感觉,还是有的。回首过去,仰望今朝,放眼未来,特别是面对蒸蒸日上的“文学院”,队伍如此壮大,事业如此辉煌,30多年后的今天,除感慨外,更望“文学院”,继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蹉跎岁月,实难令人忘却;美好前景,更令人无限向往……

2014·4·18

周治权 副教授,河北作协会员。廊坊市安次区人,1963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76年到廊坊师专,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2017年11月辞世。曾参与主编或撰稿著作有:《文学与精神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大学生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山版社)、《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等;另外,有关论文、散文、诗歌及其它文章,曾在多家刊物发表;自费刊印《风雨、阳光、路>(自传)、《晚秋抬穗》(诗文集》、《金婚影像集锦》(摄影集)。

(0)

相关推荐

  • 轻抚尘封:往事并非如烟

                         往事并非如烟 鲁人         儿时与祖父母在胶东半岛生活,很小便被祖父送进了学堂.祖父上过私塾,能读书看报,在村里老一辈中俨然是一位"知识分子 ...

  • 西安化妆学校选校套路指南!教你正确选择方法!

    最近临近暑假,有很多小姐姐都在想着趁暑期把化妆学了,但是怎样才能选择到一家正规靠谱的化妆学校呢?这成了很多初学者的选校难点,今天给大家解析以下五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首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第一点 ...

  • 俳人白蓝文集选(17):问学之道几坎坷

    问学之道几坎坷 作者:俳人白蓝 方圆天地间 师说数理要登攀 我梦司马迁 1974年的寒假阴冷有雪,一时沉寂却暗流涌动,忽然间,就大张旗鼓地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为配合上级领导的要 ...

  • 赵宪章:伟哉!董大

    按:今年5月12号是董健教授两周年忌日 谨以此文寄托弟子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董大"是董健老师的绰号.我不知道这绰号的本义,从未打听过它的本义,也不知道何人所名,只是从我来南 ...

  • 看见世界,看见美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泓活水,甚至是源源不竭之水.很荣幸我能成为宁波市第十一届特级教师名师带徒初中语文学员中的一位,跟随镇海立人中学的 ...

  • 【倾情推出】林长广|五中,我职守大半生的家园(上篇)

    五中,我职守大半生的家园 告诉我你已经爱上了五中 作者:林长广 引言 我一生中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之事,有的历历在目,有的刻骨铭心,却懒于循序回忆,懒于诉诸笔端.这次五中发出"我与母校的故事&q ...

  • 你是高考状元,为什么要去当中学老师?

    最近,#深圳中学豪华教师阵容曝光#上了热搜,清一色的国内外名校,博士达到了四成,甚至体育.艺术这些传统观念里的「副科」也不例外.这几年里,名校学霸当中小学老师好像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这是一种「卷 ...

  • 宋东亮丨最忆当年红薯情

    我出生的时候,正是红薯成熟的季节. 听妈妈讲,我小的时候,天生营养不良,形体消瘦,两只大眼睛像是摆放在瘦瘦颧骨上两个黑葡萄,仿佛手一碰或风一吹就会掉到地上似的.可是只要秋天来了,红薯开始收获的时候,我 ...

  • 2021年的中国,这批年过九旬的知识人,仍以“垂暮”之姿回应着时代命题

    年过九旬,他们依然关心这个世界  学人君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有一批年过九旬的知识人,仍以"垂暮"之姿 ...

  • 一代名机垂暮去,机长缘何不英雄?

    今天(12月28日),哈萨克斯坦BekAir福克100坠毁事件(航班号Z92100)又有了更多的消息.好消息是这架搭载了10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客机造成的死亡人数,从14人修正为了12人.但不幸的是, ...

  • 知青岁月 | 东荆河心中的河 插队回乡到香城

    插队在东荆河畔,村里的老人说东荆河发源于天沔(意指天门沔阳一带),称那为"高头".查阅地图,发现东荆河在"高头"由若干支流汇集,准确具体地说它发源于何地实大不易 ...

  • 刘东雨|再忆大朱村小学

    可能,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不容易再闭合:可能,现实的困厄更令人怀念儿时的快意.因而,面对阴沉的天空,听着呼啸的风声,思绪不禁又飞回了大朱村,飞到了我的小学校园. 岁月荏苒,流水无情,转瞬间,我小学毕 ...

  • 云海深处有人家丨《​​岁月一旦披上暮华的色彩》主播:宣颐花语一中国诗梦撷英文学。

    点击上面圆形中三角,敬请欣赏 <中国新世纪文学>书刊有奖征稿详情 作者:云海深处有人家 主播:宣颐花语 <岁月一旦披上暮华的色彩> 作者/云海深处有人家 岁月一旦披上暮华的色彩 ...

  • 周语儿丨疑君应忆我,也自坐花中

      ➨组稿:踏浪无痕 编辑:林淞月 上期回顾(↓) 桃花源间文学社丨同题第15期·[踏莎行] 周语儿作品专辑 ❖ 幽兰 也自川溪值玉丛,英姿恶对俗人中. 傾光向野一时态,泣露分声十载风 苦绝汀头寒濯雨 ...

  • 笑人生.忆当年梦周归莱山文学今天2021.6.10.

    笑人生 . 忆当年 梦周归 莱山文学 今天 四十年载未见花, 夕阳漫步巧遇她. 老眼昏花看世界, 青春不老向阳花. 漫步汉水奠安塔, 峥嵘岁月工友她. 瀛湖电站水电情, 回首往事当年话. 朗朗书声褒河 ...

  • 《笑人生》~~~忆当年作者;梦周归 梦周归下   注册会员2021-6-909:16

    <笑人生> ~~~忆当年 作者:梦周归 梦周归下 注册会员 2021-6-9 09:16+ 关注 17px  30px <笑人生> ~~~忆当年 作者:梦周归 四十年载未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