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育中 ‖ 运城记忆(56~58)

那次难忘的第二故乡行

201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知识青年都纷纷举办了返乡活动。夏县知青也萌发了回夏县的想法,于是,一封给夏县县委、县政府的函,从北京传到夏县。没想到,五天之后,夏县由县长带队,一行七人来到北京。当时,夏县正开展“凤还巢”活动,欢迎离开夏县的有志之士、能人,关注家乡建设,返乡参加家乡建设。在他们眼里,几十年前离开夏县的北京、天津知青,就是有志之士,就是能人,就是离开金窝银窝的金凤凰、银凤凰。双方一拍即合,决定2018年金秋十月,组织大规模夏县知青返乡活动,扩建原有的夏县知青博物馆,并在夏县举办《夏都知青》一书的首发式。

于是,知青筹备组对返乡活动做了周密安排,一方面集中力量编辑出版《夏都知青》一书,一方面着手夏县知青博物馆的扩建工作。在没有资金、没有人员,在仅是一个知青院的基础上,扩建成反映全县知青生活的大型知青纪念馆,谈何容易。筹备组先是向全县知青发了通知,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办展馆。接着,和县上、镇上、村里协商,腾出十几个院落做展室。展室需要修整院落、房间,还原当年知青院的原貌,需要更新全部照明设备,需要制作展板、展柜,需要对展区做合理布局和设计最佳参观路线。这一切都需要在几个月内完成。由谁完成?资金从哪来?都成为重重难题。以孙建君为首的天津大张知青,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筹建工作中去。

为了确保返乡活动万无一失,由刘会远带队,一行六人回访了县领导。当时,正值酷暑夏日,县领导和知青们头顶烈日,把将要参观的知青点,一一走了一遍。在踩点过程中,人们被当年知青们的壮举深深感动着。他们看到过去荒芜的白沙河已是一片绿洲,建成了夏县湿地公园。这是当年有不少知青参加的“引泗工程”的佳作。在半山腰里,看到一座杨家川知青投资兴建的“希望小学”。在大山深处,看到由架桑知青开发的万亩柿林、小水电站和引资兴建的“中澳水库”。在泗交看到了知青们开发的稻田。在深山里有一座风雅别致的茶园,这也是当年知青开山引水换来的成果。谁能想到,当年的知青是以何等的勇气和气魄,何等的热情和真诚,付出了何等的艰辛和汗水。让县里领导感动的是这些先行踩点的知青,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找到泗交水利工程1号井的井口,他们在山上爬上爬下,又让夏县人看到了当年知青的影子。这次回访,知青筹备组和县里主要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活动做了全面部署。县里当场拍板,政府出资20万元,用于扩建纪念馆、出书和返乡活动。这让知青们喜出望外,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返乡的日子到了,150多名老知青回到阔别几十年的第二故乡。全县城张灯结彩,宾馆门口悬挂着标语:“欢迎老知青金凤还巢”。宾馆准备了正宗夏县风味的丰盛晚宴。听说知青们要来,不少村民早早聚在宾馆门口翘首以待,夹道欢迎。第二天,在水头大张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全村沸腾了,村民们像过大年一样兴奋。搭了戏台,提前两天就唱开了戏。摆上了上百桌流水席,敬候知青们的到来。

大会会场布置的格外庄重,台上台下都铺满红地毯。舞台背景是 “缅怀青春岁月,情系第二故乡”一行醒目的大字。舞台两侧是我邀请楹联家杨振生书写的50字联:“五十年,从京都到安邑,效大禹开山,嫘祖养蚕,时空穿越经风雨;九万里,自琼岛遍龙江,看雏鹰丰羽,栋梁拔地,华夏复兴写古今。”县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知青代表一一发表了感言,县里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一曲“我们这一辈”唱的台上台下热泪纵横。知青钟国长、王淑蕙、张亭、邱星影也登台表演了节目。整个会场沉浸在欢笑之中。

会后,全体知青参观了知青博物馆、知青林、知青石和先期开展的孙大虹《毛主席是我们的家里人》摄影展。转日,又参观了湿地公园、中澳水库、泗交茶园和县里几个知名企业。游览了遥台景区、司马温公祠、堆云洞、关帝庙、后土祠等。一次返乡游,还了愿,尽了兴,了却了对第二故乡的怀念。

在欢迎大会上,我介绍了活动筹备情况,当我看到台下两鬓斑白的老知青时,突然哽咽了,一时说不出话来。岁月已逝,青春已去。这些知青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

我说:“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不知当我们八十岁的时候,会不会还惦记这里,会不会还来夏县看看。如果想来,那就好好活着吧,硬硬朗朗的,精精神神的。到时,我们再重逢夏县,不见不散。不知夏县的百姓是不是还欢迎我们?”说到这里,县里领导流着泪,齐声说:“欢迎,一定欢迎,我们在夏县等你们。”这时,我看到所有知青们的眼里都噙着泪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回的是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是夏县父老乡亲这句沉甸甸的承诺。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那些和岁月相伴的诗

我从小喜欢诗歌,初三的时候写的第一首诗《七一抒怀》发表在学校诗刊《新芽》上。文化大革命中也写了不少,多是发表在红卫兵小报上。更多的是插队时写的,因为有了和诗同行的插队生活,有了刻骨铭心的生活感受。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插队之后,常把插队的感受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故乡》写下了对夏县的第一印象。“我在地图上找到你/一座叫中条的山/像父亲古铜色的脊梁/苍凉而悲壮/我在中条山和黄河的对话找到你/一层黄土/一个故事/三皇五帝/江山社稷/神奇而辉煌。”诗中,表达了对夏县这片土地的敬畏。

刚到村里头几天,雪天天下个不停,在北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铺天盖地,到处白茫茫一片。《雪》写下了初到农村的感受。“雪/覆盖了我的村庄/一座入眠的农舍/一条蜿蜒的山路/一盏摇曳的油灯/一缕夜色的幽香/雪/覆盖了我的村庄/夜的手/把我的思绪放逐的很远很远/一个冬天的童话/把我的梦拉得很长很长。”诗中,能把村庄称为“我的村庄”,也表明开始对农村生活的融入。春耕开始后,对春天有了新的感悟。“关于春天/每个人都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我的春天/是用锄头/用双手/在那风干的土地上播种。”对于理想,当时大多数知青都很迷茫,但相信未来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执著/才让大海回头/寻找大森林汩汩的泉/执著/才让马头琴站起/寻找拨动大草原的弦/我欣赏/与众不同的性格/不愿扭曲的桅杆/我欣赏/与地平线平视的目光/不愿改航的风帆。”诗中提到“平视的目光”,表达了对政治平等、社会平等的政治诉求和追求。《太阳》更明确表达了面对艰苦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晨曦中/升起一轮水淋淋的太阳/无法盘点太阳的年轮/无法回避太阳的光芒/人生/就是把每一天的太阳/写进自己的年轮/是男人吗/就站在黄土高坡/让太阳/染红紫铜色的臂膀。”

在村里当老师时,也用诗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的灵魂/教师/是一架梯子/通向神圣的殿堂。”虽说是大白话,诗不像诗,但都是真实想法的流露。在生活遭遇坎坷、情绪低沉时,有时也会写诗自己给自己减压。“天/依旧晴朗/并不因为挫折/搅浑心中的湖泊/敲响人生之门/是每天清晨上工的钟声/草帽掉在地上/捡起来/吹吹土/轻轻戴在头上。”更直白的表述是“把风挡在外面/把喧闹扔在都市/把失意留给昨天/把痛苦撒在街上。”“一把锄头扛在肩上/一串汗水丢在路上/一担清水漂着月亮/一轮月亮挽着希望/一条红纱巾/轻轻拴在明天的树上。”这些生活的感悟,写下了那一代人在蹉跎岁月中的心路历程,也留下了那一代人的拼搏轨迹。《人生》总结了几年思想的沉淀。“人生/是一本永远读不懂的书/成功的秘诀/在于向命运挑战/在履历上/刻下性格的指纹”。

编辑出版《夏都知青》时,我又以题记的方式写下了几十年之后的人生感悟。在《似水流年》中写到:“那年/那月/那山/那水/那袅袅的炊烟/那夕阳余辉下的柴门/那撒向天空的汗水/那风干的眼泪/都滞留在遥远的记忆。”在《热血华章》中写到:“我们无憾/我们奋斗过/我们欣慰/我们拼搏过/为了夏县的一片绿荫/一湾清泉/一份百姓的安宁和幸福。”在《无忘芳华》中写到:“谁没有青春岁月/谁没有芳华时光/让一切美好和无奈/欢乐与痛苦/探索与迷途/坎坷与拼搏/都定格在昨天/定格在不可复制的记忆。”在《沧海拾贝》中写到:“中条的脊梁/铸就了你人格的风骨/涑水的清泉/洗礼了你灵魂的高尚/你是沧海一粟/你是艺海骄子/你是夏都里走出的知青。”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夏县知青的敬佩和赞赏。

这些年,闲下来,也写一些闲诗。《居家随想》记录了当下的人生感悟。

屋外还是春寒料峭,屋里已是春光四溢。正月十五过后,我的小茶室迎来了第一批朋友。

坐下来,闻花香,赏绿竹,观清泉、戏游鱼,别有一番情趣。

坐下来,听雨声,听雪声,听鸟声,听心声,别有一番心境。

坐下来,品香茗,品岁月,品人格,品人生,别有一番感悟。

坐下来,悟家道,悟国道,悟世道,悟天道,别有一番感慨。

坐下来,就是静下来。静也是一种文化。人的一生,苦过,甜过,乐过,痛过。静看花开花谢,静观风云变幻。在一笺烟雨、半帘幽梦中,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

坐下来,就是安下来。安也是一种文化。心安则家安、国安、天下安。心安则理得,心浮则理失。人有敬畏,行有所止。知安而静,知静而思,知思而行。

一切都可以放弃,唯有心境的高冷、处世的遵循、超俗的追寻和人性的律动。

放空一份烦恼,腾出一片心地;忘却一桩怨恨,留住一份善良;拾起一片回忆,挽留一份美好;敞开一扇心扉,享受一份从容和淡定。

淡定是一种境界。最美的诗,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从心底流淌的清泉;最美的文章,不是唯美的颂歌,而是心灵的解读;最美的吟诵,不是慷慨激昂的表演,而是娓娓道来的倾诉;最美的人生,不是耀眼的光环,而是随风飘去的秋叶。

“人从容则有余年,事从容则有余味”。回想起从民国走过来的祖父安幹青的这句名言,颇有感慨。这既是珍贵的祖训,也是一份无价的遗产。

俗话说,诗言志。插队时的诗,是那个时代的心灵告白。当下的诗,是对人生的反思。时光能洗涤污浊,诗能淡化情愁。插队时有诗相伴,真情满满,夕阳路上有诗相伴,其乐融融。有诗相伴,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那场没有公演的主题朗诵会

近些年,反映知青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不少,但以朗诵的形式,以一个主题贯穿全篇的朗诵会还真不多。和朗诵界的朋友商量,想搞一台以知青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一则,这种形式的舞台艺术便于深刻表现主题,直言表达对知青问题的认知。二则,在廊坊我有几个朗诵班的学员,轻车熟路,也是一次舞台实践。这个想法和著名朗诵艺术家王静谈了以后,她十分支持。决定以中国诗歌学会有声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和廊坊朗诵协会共同举办。最初考虑的题目是《飘逝的红纱巾》。以飘逝的红纱巾寓意逝去的青春,多少有些伤感。王静认为,这种提法虽有诗意,但缺乏立意。既然是主题,就开诚布公,叫《致敬青春》为好。王静老师还承诺,将邀请几位在京的著名朗诵艺术家和部分全国“夏青杯”优秀获奖者参演。时间定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地点定在北京一个大型剧场。首演以后,还将赴运城、夏县公演,并在全国巡演。

整个朗诵会分为三个乐章。在音乐声中主持人上场朋友,还记得那段悲怆的青春岁月吗?还记得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艰辛历程吗?在那个梨花盛开的春天,我们把一条红纱巾轻轻拴在明天的树上,寄予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一拴就是五十年。今天,那被风霜雨雪吹打了半个世纪的红纱巾,虽然已经随风飘逝,但在我们一代人的心中依然飘着,依然那么鲜艳,飘在夕阳的霞光里。第一乐章的题目是《遥远的回忆》。包括了回忆上山下乡的9首叙事诗,再现当年知青生活的情景,把观众带回那个年代。第二乐章《动荡的青春》的主持词是:回首五十年,穿越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烟云,一代人的命运在这烟云中颠簸,在这烟云中拼博,又在这烟云中涅磐。与其说人生如梦,不如说人生非梦。五十年来,我们坚实的脚步始终在追梦的路上。与其说人生无悔,不如说人生无憾,我们这一代人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一乐章包括5个朗诵节目。有《夏都知青》主要章节的朗诵。有知青作家克明创作的歌曲《锡林郭勒不是梦》和内蒙知青王璥死后把骨灰撒回第二故乡的动人故事。有以上海知青戴建国与农村姑娘玉凤爱情故事创作的舞台剧《我的父亲母亲》。有全面反映知青人生的群体合诵《走过昨天》。有以胡弘画作为背景、由交响乐队伴奏的配乐诗朗诵《恣意的灵魂》。显然,第二乐章是全剧的核心和高潮,分别以朗诵、音乐、舞台剧、绘画,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深刻地揭示那一代人的悲壮青春。

第三乐章《岁月留痕》反映后知青时代的知青人生。主持词说到:五十年过去了,除了那条飘逝的红纱巾,还留下了一串串生命的足迹,留下了美好而辛酸、幸运而无奈的回忆。食指、北岛、舒婷、史铁生、克明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会写在人生的教科书里,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这一乐章全部是著名知青作家的经典作品。包括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克明的《绿皮火车》和史铁生的散文。这些诗作,是知青人生的真实写照,是升华了的人生思考,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在第三乐章把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具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使整台朗诵会再掀高潮,在理性思考中结束。

《致敬青春》还设计了一个令人回味、发人深省的尾声。整个舞台静场,追灯下,一个老知青和小孙女登场:

孙女:爷爷,什么是青春呀?

爷爷: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青年要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孙女:我明白了,青春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祖国的。青春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拼搏、进取、奉献。

爷爷:对呀,人生就是一本打开的书,青春是其中最精采的一章,要活出精采,活出价值。

孙女:我想,青春是一把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要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对吗?

爷爷:对,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青春,你们的青春,都应该在理想中闪光。让我们一起向一代代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的人们致敬吧。

这时,全场灯亮,全体人员齐诵:“致敬青春,致敬生命。”大幕在激昂的《致敬青春》歌曲中落幕。

本来,这是一台很有创意的策划,廊坊朗诵班的学员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排练,一些热心知青活动的企业家也提供了赞助,一切准备就绪。遗憾的是,一场疫情,让筹备工作不得不停下来。只盼疫情快点过去,尽快把这台精彩节目呈现给广大观众,呈现给奉献了青春的老知青们。

阅读链接: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3~55)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0~52)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7~49)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4~46)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1~43)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8~40)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5~37)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2~34)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9~31)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6~28)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3~25)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0~22)

安育中 ‖ 运城记忆(17~19)

安育中‖ 运城记忆(14~16)

安育中‖ 运城记忆(11~13)

安育中‖ 运城记忆(8~10)

安育中‖ 运城记忆(5~7)

安育中‖胡卜馍  老屋  篮球队 宣传队——运城记忆四題

(0)

相关推荐

  • 《人生感悟荟萃: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教养告诉我不能评论别人, 因为你不知道它中间的故事, 涵养告诉我,默默的看就行, 因为别人的事轮不上我来评论. ...

  • 随云:回家的感觉(连载)

    回家的感觉(连载)          作者:随云 (十四)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没有找到那片莽林,也没有找到那幢农舍,但我的脑海里却老是浮现原土地公社的知青.舒昌力同学浑圆的脑袋和满脸的傻笑.昌力也是两 ...

  • 唐宋风韵诗笺第204期 轩昂精彩美文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者简介 轩昂,原名杨荣轩,河北秦皇岛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曾在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当过知青.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作品散见于一些文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3~55)

    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运城插队的知青有二万多人,每个人家庭背景不一样,插队的环境不一样,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不少值得回忆.怀念的事,也有不少让人辛酸.不堪回首的往事. 2008年,上山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0~52)

    那支夏县知青宣传队 1969年,知青插队的第二个年头,"九大"召开了.为了庆祝"九大",县知青办决定挑选知青中有文艺特长的知青,组成一支知青宣传队.在村里干了小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4~46)

    那些村里的孩子 这些年,和村里的感情一直割舍不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村里当了两年老师,有40多个我教过的孩子.这么多年来,我还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直牵挂着他们的后来.史庄学校有一至五年级5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1~43)

    那些有趣的夏县方言 刚进村时,老乡们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懂,叽里咕噜的,和日本人说话差不多.后来慢慢习惯了,听懂了,也会说上几句.再后来,发现夏县方言很有意思,有规律,也有特色,很有品头. 分析夏县方言,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5~37)

    那个稻花飘香的季节 夏县,是全国重点粮棉产区,从未种过水稻,老百姓也不会种水稻,吃大米只能靠买.是泗交公社窑头大队的知青改变了夏县没有水稻的历史,让这古老的禹都稻花飘香. 1968年底,泗交公社窑头大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2~34)

    那个扎白羊肚手巾的知青 在夏县,来自北京.天津和返乡知青有1300多人,走在熙熙攘攘县城的大街上很好辨认.或是一身褪了色的"国防绿",或是一身崭新的"北京蓝",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9~31)

    那个把学问做到村里的人 孙建君,夏县水头镇大张村插队知青.自学成才,历尽艰辛,走上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巅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先后从师于著名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0~22)

    那些遗憾的事 从1968年到山西插队,至1982年离开,在山西整整生活了十五年.这期间,有许多回忆起来幸福满满难忘的事,也有许多深感遗憾的事,在对待孩子感情上就颇为遗憾.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两个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17~19)

    那些盐化的掌门人 在盐化,我接触过的局.厂领导有若干人.过去,盐化局规格高,和地.市平级.一把手要么是有资历的老干部,要么是有背景的"空降兵".由普通干部熬到局长的的确不多,张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