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熊桴

抗倭名将熊桴

据历史学者陈懋恒统计,倭患在明初较轻,可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后的15年内骤然加剧,共计609次,占到了整个明朝倭寇侵扰记录的80%左右。盖因明中叶以后,沿海地区人口过剩,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破产,无以谋生,遂入海经商。不过由于明朝实行海禁,中国海商(或走私贸易者及其追随者)只好转以劫掠为生,变成海盗。据《嘉靖实录》称:“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这从嘉靖时边防政论家唐枢所指出的那样:“非倭夷敢自犯中华,乃中国自为寇也。”说白了,一场因海禁而导致的海滨民众抗争,便被别有用心的人虚构为一场异族入侵,进而被扭曲成所谓的“倭寇”,令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
  而一提起抗倭名将,除耳熟能详的俞大猷、戚继光外,还有胡宗宪、张经、熊桴、谭纶等人。其中熊桴就是湖北的抗倭名将。
     熊桴(fú)(1507-1569)明湖广武昌(今湖北鄂城)人。字元乘。号镜湖居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出任太仓知州(太仓为吴郡管辖,郡守吴剧),任内劝农兴学,禁吏民为奸,导致郡大治。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4月,倭寇进犯太仓,因驻军调往外地,朝廷派来的守城将领蔡克廉(中丞)畏敌逃走,不得已,熊桴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布置城中百姓在四周鼓噪呐喊,又令部将在城墙上遍插旌旗以迷惑敌人,巧妙的与倭寇周旋,倭寇不知城内虚实,始终不敢贸然入城,相持了十多天后倭寇离去。后朝廷因太仓战事,罢蔡克廉官,熊桴也因按兵不动,以“纵容倭寇”之罪遭御史弹劾去职。太仓士民闻之乃上书为熊桴呜冤,被朝廷留任。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熊桴上奏请再设哨船30只,屯驻崇明三沙洪。时倭寇从水路进犯,熊桴以铁齿扁木置于水中,扎伤其泅水之敌,斩首俘获倭寇数百余人,遂解太仓之危。同年熊桴调任苏州府同知,晋升为河南省按察佥事、苏淞兵备道。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粮饷不济,驻金山卫(今属上海市金山区)军队发生兵变,逼御史于松江之门,御史闭门拒之。熊桴亲临松江,大开城门,传檄(文书)于金山卫驻军答应对所欠军饷全部照给,围乃解,并派遣通判到金山卫商讨,不料竟为金山卫驻军所执。熊桴单车前往,陈说大义,诛首恶及将吏从者,乱军遂平。
     此后熊桴转战沿海,在吴地二十年,先后与倭寇作战30余次,斩敌1400余人,取得南沙、宝山两次大捷,以军功升任河南提刑按察司副使。期间,先后兴建了崇明、福山、洲沙、柘林、吴淞五城,为上海城建做出了贡献,并开凿了杨林、瓦浦、虹江、白茆四地水渠,使吴地农业得以发展。吴地百姓感激之余,为其修生祠立碑,大书桴之文韬武略、吏治功勋(见《整饬苏淞兵备河南提刑按察司副使熊公生祠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熊桴出任云南参政,采用剿抚并举政策,说动土司素仪来降,平定了云南地方土司叛乱。后调任陕西按察使时被参劾,调任山东参政,期间洪水淹没徐、沛(今江苏徐州、沛县)一带,与工部尚书朱衡共议凿渠、筑堤以洽水患,隆庆元年(1567年)工程告竣。因治水有功,迁为山东宪使。不久又转任浙江布政使,未曾上任,又因闽广沿海遭海寇曾一本(潮安县人)侵掠骚扰,调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
     曾一本为广东潮州地方著名的海盗首领,踞南澳(属广东省),聚众数万,出入闽广,到处劫掠,范围及于琼崖、高雷、碣石、大埕等地。熊桴上任后,在闽广造战舰160艘,相机出兵,一度击败曾一本于虎头门(位于珠江口东岸)。不甘心失败的曾一本勾结日本稗王兵古所侵犯惠州城,熊桴亲临惠城守御,斩寇1500名并擒获日酋古所。恢复海寇占据的长宁、永安二县。后再次出兵进击曾一本,三战皆捷,擒曾一本于莲澳。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二十四日卒于军中。朝廷以其平寇有功,赞其“以死勤事”,追封副都御史,赠兵部左侍郎。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今五丈港闸处)。并在其当年读书西山建“伏虎楼”以作纪念(今已不存在)。著有《镜湖集》,《水陆事宜》,《抚粤疏议》、《乡约》诸书。知识链接
    《嘉庆一统志》卷一○四《太仓州二·名宦(明)》:“熊桴,江夏人,嘉靖中知太仓州,以破倭功,再迁苏州兵备佥事,驻太仓……屡迁右参政兼副使,建崇明、福山、川沙、柘林、吴淞江五城,开杨林、瓦铺、虹江、白茆四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