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君启金节: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文明的脚印

1957年,鄂君启金节在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时,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的震动,被视为国宝。当时出土金节4枚,1960年又交上来1枚,共5枚。其中,舟节2枚、车节3枚。鄂君启金节的出土,激活了人们对战国时期鄂州经济文明的记忆。它像一块块文明的碎片,复活了战国时发生在鄂州大地上的那些事。

光耀千秋的311个篆体字

鄂君启是楚怀王熊槐之弟熊启,他分封职掌鄂地(今鄂州市)。

楚怀王六年,大工尹昭雎奉怀王之命,为熊启铸造了青铜制水陆通行符节———鄂君启金节,特颁发给熊启作为贩运商品出入关卡免税的凭证。舟节上刻有163个篆体字,车节上刻有148个篆体字,共311个字。这311个字,涉及当时的商业范围、交通线路和管理制度等重要信息,金节一经公布,就被史学界视为稀世珍宝,国之重器。

舟节铭文9行,每行18字,内重文1字;车节铭文9行,每行16字,内重文1字,合文3字。铭文排列整齐,字皆错金,行间用直线分离,重文和合文用两短横表示,两字作一字排列,刚好满行。由此可见,铸节工匠技艺精湛。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由国君颁布的符节用金属制造,由有司(分管交通的官员)颁布的符节用楠竹制造。

鄂君启之所以用青铜制造并铸成竹节形状,是按当时的符节制度执行的;它是由楚怀王颁发的,本应是金节,但又是为鄂君启“府商”(即今天所说的红顶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不能以金节的形式颁发,所以用青铜铸造成竹节形状,介于国王与有司之间的符节。

分析鄂君启金节,熊槐虽然特许熊启贩运货物可免除进出口关税,但是有一定节制的,而不是放任自流。说其有点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免税限量。舟节规定“屯三舟为一舿(舸即船),五十舿”。从这里的字面意义看,1舸的载运量相当于今天的18吨,50舸的载运量约为900吨。熊槐同意熊启陆路货物免税限量为150乘车,相当于今天的150吨左右。

二是免税年检。舟节文说:“为鄂君启之府商铸金节……岁赢返。”何谓“岁赢返”?就是说免税期限为一年,在期间内可多次贩运,凭节免税,期满后将节缴还有司,有司验证无违反规定的行为,再发放给熊启使用。

三是严禁贩运军用品。车节文说:“毋载金、革、黽、箭。”金、革、黽、箭等均为军用品。战国时群雄争霸,军用品奇缺,楚国境内盛产铜、铁、竹等制造兵器的材料,所以熊槐严禁将本国军用品向外贩卖。

四是禁止熊启的商队向地方官员索要食宿安排。节文“毋余李飤”,意为熊启的商队所到之处,地方官员都不准向其提供食宿。否则,属违纪行为。

舟节和车节上的311个字,将中国“官商”经营史,由汉代推到了战国时期。其字字含义深,句句涉及广,不经释读是很难看懂的。

商品经济出现空前繁荣

鄂君启金节上的311个字,如一个密码本,它出土之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上古鄂州的大门,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期鄂州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战国时期,南北方的经济特色比较明显。南方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北方手工业相对发达。当时的鄂州地区许多特产生产过剩,要寻求出路,身为封疆大吏的熊启,不仅有超人的商业头脑,而且有开阔的贸易视野。因此,他在其兄熊槐的特许下,创办了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庞大水陆两栖贩运公司。

当时,鄂州地区水路十分便利,熊启利用舟节开通了4条航线:西北线“自鄂市(今鄂州市),逾湖、上汉,适鄢,适芑阳”,这条航线以汉水为主干,通往郢都;东线从鄂州入江东下,直通泸江;南线从长江上游入湘江、资水、沅水,到达湘西桂东;西线自鄂州溯江而上,经木关到达郢都。

陆路利用车节也开通了4条线路:北线“自鄂市,适阳丘、适方城”,到达河南;西北线“适方城……适兔禾”,到达陕西商县;东北线从方城东行,“适繁阳,适高丘”,到达豫皖;东线“适下蔡,适居巢”,到达江淮地区。

车节的西北线是通秦的贸易之路,北线是通三晋的贸易之路,东北线是通宋、齐、鲁的贸易之路,东线是通吴越的贸易之路。鄂君启位居南北中间地带,有通商南北经济之便。于是,他把南方特产和手工业品贩运到北方,然后把北方的物产贩回到南方,这便是熊启这个“红顶商人”跨国经营从中赚钱的初衷。

从舟节、车节铭文可以看出,鄂州在中国古史文明中,已经在4个方面处于领先位置。

第一,率先实行通关免税证,并且实行限量进出关口。

第二,政府官员只要取得合法手续,也可以经商,但必须遵纪守法。

第三,官员经商所到之处,不能享受沿途地方官员为其提供食宿,公私必须分明,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将收回金节。

第四,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新兴阶层,鄂君启已成为官僚商业资本出现的真正代表。

鄂君启金节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国鄂州商业社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