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凤凰台
鄂州有两个凤凰台,一古一今,一废一存。
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初渐形成。孙权来到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名为“武昌”。时序到了公元229年,北方的曹丕已经逼迫汉献帝退位,建立了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刘备也于成都即位,自称汉皇帝。孙权的心里颇不是滋味了,不是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么?不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么?不是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么?他们两个都做了皇帝,我岂能仰人鼻息?这吴王的称号也确实是太小了。一天,孙权带领群臣在城东的虎头山上游览散心,忽然,看到了凤凰那美丽的身影,听到了凤凰那嘹亮的鸣声,大家都以为是大吉之兆。孙权心里更是乐滋滋的,真是天降祥瑞,正合吾心。于是命臣下商议建都武昌的大计,并在虎头山上修筑亭台,取名“凤凰台”,同时还修建了古凤鸣寺,作为永恒的纪念。鲁肃还用榜书题字刻匾,悬挂其上。鲁肃还曾多次带领他的下属游览此台,古凤凰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此后,历代的官员和文人雅士也慕名而来,相继写诗题词加以赞美。后来,尽管年久失修,逐渐垮塌,但屡废屡修,风华不断。直到1917年,又一次重修,1956年还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台上的银杏,挺拔入云,台下一片平畴绿野,杨柳含烟,洋澜湖水,碧波荡漾。每当春晨秋夕,轻烟薄雾缭绕于古寺与银杏之间,故有“凤台烟树”之称,为旧时“武昌八景”之一。可惜,1971年扩建鄂城重型机器厂时被拆毁。历经1700多年的古凤凰台,连同亘古以来阅尽人间沧桑的虎头山,永久地消失了。凤凰台下碧云迢,杨柳烟含十万条。吴主郊坛空蔓草,鲁公书榜过渔樵。今天,人们只能从古人描写凤凰台的诗句中,去想象古凤凰台之丰采,抒发思古之幽情了。
新凤凰台建于2002年,位于新建的凤凰广场东北部,为古城式建筑,外筑城墙,墙外的喷泉如同护城河。凤凰台共两层,一层大厅近1000平方米,为文化娱乐场所。从一层南面拾级而上,台阶中间的紫铜斜板上镌刻着《鄂州历史纪要》,概述鄂州5000余年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城市的巨大变化。二层南面镌刻着“凤凰台”三个鎏金大字,古朴沉稳,苍劲雄奇。二层上有回廊环绕四周,可供人们凭眺与游玩。东西两侧有《鄂王筑城》和《孙权称帝》的巨幅壁雕,分别再现了当年鄂王筑城的艰辛困苦和吴大帝建都武昌的雄才大略。背面是黄铜铸就的《凤凰台铭》,清词丽句,文采飞扬。台的顶端有铜铸的凤凰塑像,三只仿汉代风格的铜铸凤凰,栩栩如生,相对站立,昂首向天,展翅欲飞。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登临凤凰台,放眼洋澜湖,精神为之一爽。一色水天,浩渺烟波,首先扑入人们的眼帘。南浦虹桥和莲花大桥,横跨洋澜湖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莲花山上,盘旋而上的碑林,高耸云端的元明塔,更引诗情到碧霄。近处,宽阔的凤凰广场,绿树丛丛,繁花点点,芳草茵茵,游客们在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在尽情地嬉戏,他们正在享受着快乐,享受着亲情,享受着幸福。
古今凤凰台,兴废两重天。值得庆幸的是,“凤凰台”这一古老的建筑,终究以一种更为壮观的形式,在距离原址不远的另一处地点被保存了下来。凤凰台,既是古城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也是鄂州文化血脉的一种延续。
何处是“南塘”?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南朝乐府《西洲曲》中最优美的句子。记得早年学习魏晋六朝诗时,曾昭岷老师说过,所谓“西洲”,是相对于古都南京而言的,其大致方位应在江南的九江到武汉之间;那么,“南塘”呢,应在长江以南,且在长江边上,可能是几亩方塘,也可能是一个湖泊。先生是四川南充人,在武汉工作,对赣北、鄂东一带地域不是很熟悉,当时也没有专攻古代地理,“应在”云云,表示推测的语气,留有余地。但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在江南古城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每每重读这首诗,或者给弟子们讲授这首诗时,常常想起先生的话,“南塘”在哪里?不得而知。是泛指,还是专指?如果是专指,具体地点又在何处呢?起初,以为是洋澜湖,洋澜湖水浅的地方,至今还生长着各色各样的莲花,红莲、白莲都有种植,况且洋澜湖还有过“南浦”“南湖”的旧名;后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把范围缩小了,以为是“明塘”,并且简单地想,“南”与“塘”合起来,不是“南塘”么?直到前几年,查阅《武昌县志》时,才发现儒学前面的一片水域,地图上明明标着的是“明堂湖”,而不是所谓“明塘”。“明塘”之类,当是后人的误写。“明堂”原为天子居住的地方,北朝乐府《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句子,而古城所谓的“明堂”,是指儒学中的建筑物,儒学在古城之南,前有一片水域,故曰“明堂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常常自问,“南塘”在哪里?
今年八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跟地方志专家姜长生先生提及此事,他说华容区段店镇有个南塘湖,梁元帝萧绎还到过那里,且有诗为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赶紧查找资料,多方求证,似乎有了一点眉目。
南塘湖又称南碛湖,在本市华容区段店镇境内,北临长江,东依三江口,长江在武汉段是由西向东而流,在这里拐了一个将近90度的大弯,由北向南而来。南塘湖在武汉与鄂州之间,北隔长江与黄冈市团风县相望,水域面积不大,约6平方公里,湖岸较陡,湖汊较少,夏秋两季,满湖荷叶荷花,清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里江湖连通,为江南沿江水路交通的要道。梁元帝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初封湘东王。侯景作乱,萧绎命王僧辩等讨景,事平,即帝位于江陵。梁元帝曾在《赴荆州泊三江口》中描绘当年见到的景象,诗中写道:“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此诗写于梁元帝由江州(今九江)刺史调任荆州刺史途径三江口时。“花气尽薰舟”中的“花”,指的是莲花,其香甚浓,一个“尽”字,化无形为有形,且含夸张之意,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大船都给熏染上了莲花浓浓的香气,可作为佳句来品读。无独有偶。梁元帝还在著名的《采莲赋》中写到过类似的情景:“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莲花乱脸色”写荷花之美,而“荷叶杂衣香”,是写荷叶中熏染了女子衣服上的芳香,写法极为相似。此赋描写了“妖童媛女”泛舟于湖塘中“采莲”,“媛女”看到莲由开花到成熟结果后,将被人采摘,因而联想到自己已届芳年,亦该出嫁,表达了她们盼望“妖童”择时迎娶的心愿。而《西洲曲》中写采莲少女“忆郎郎不至”,“吹梦到西洲”,抒发的是对江北情郎无尽的思念之情。梁元帝的诗、文和《西洲曲》,三者相较,其时间、地域、情景,又何其相似。
那么,段店的南塘湖,就是《西洲曲》中歌咏的“南塘”么?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江南水乡中,处处有荷塘,这里的“南塘”,说不定是指采莲女子居住地南边的荷塘,指的是荷塘的方位而已,如同“南浦”“西山”一样,不只鄂州,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样的名称。古人云:“诗无达诂。”诗歌的意蕴越是丰富,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诗味也越浓。
寒露已过,秋味渐浓。天天走过小区旁边的一方荷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满池碧罗裙一般的荷叶渐渐泛起了浅黄的颜色。我已有过梁子湖采莲的经验,也有过在莲塘生活与工作的经历,明年荷花飘香莲蓬结子的时候,去“南塘”看看,领略一回“莲花过人头”“花气尽薰舟”的情景,想必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