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林荣简读冰峰
林荣简读冰峰的诗
1四月,那十九行麦粒
四月只剩两天
我没有时间带水拖泥
滥情的风把所有心事吹开,然后席卷
墙上那一亩三分地依然贫瘠
我们的麦粒低垂
一场雨 在四月的屋外哭泣
我让他们关好门,并从眼睛里挤出水
清洗他们自己被春天弄坏的胃
这个春天太长
显得有些消化不良
他们说我所灌的浆不适合他们生长
他们的想法穿着西装
一些花枝就在大街小巷游荡
粉红色的尾巴拐过墙脚就会有人叫卖杏花
春天呼啦啦直响
一浪高过一浪,高的人心痒
四月的麦芒扎在我的心上
我的心搁在3 02教室
教室里那60粒麦子是我牵肠挂肚的一首诗
林荣读诗笔记: 立象以尽意。这是诗歌的一个特质。在这首诗里,“麦子”,“麦粒”,“麦芒”,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韵味。最让我赞叹的是,诗人在最后点破这些意象的所指——302教室让他牵肠挂肚的学生们,那些让他时时放心不下的孩子们就是他的麦子,这不禁让我深深陷入一种感动中!
有时会为一些诗歌中关于意象的理解和解读而颇费脑筋,也常常因为那些意象的晦涩而陷入一种难解的纠结乃至疏离,而冰峰这组意象的使用给我温暖,带来一种没有距离的亲切感——那60粒麦子,60双眼睛,水汪汪的,带着诗人的爱和体温。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在素朴意象和情真意浓的文字中彰显出来!
“四月,那十九行麦粒”,这首诗的题目很抓人,当然这也是诗歌艺术的一部分了。
写到这里,我又回过头来,审视这首诗歌的谋篇布局,嗯,构思很巧妙的篇什。不信,你也和我一样再多读两遍吧。这首诗内在的线索是一对矛盾的对抗。这是一段发生在师生间的难忘的故事和经历,怎样把这段经历用诗歌的语言精巧地表现出来,诗人是很动用了一些心思的。或者,他可能就是很自然而然的写下了这首诗,而短短十几行文字却具备了小说诗的情节魅力——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故事。
我想,那个四月,已经成为冰峰教师生涯中难忘的一段时光,这首诗也必是冰峰个人印象深刻的一首诗,因为,他是用深深的爱恋写就的这首诗。
反正,我是记住了这首诗!
2净土
功德箱积满功德
都化成灰了
那一点异样之火
并不打算把谁点燃
沉默是净土亘古未变的习惯
净土很静
神色严肃且悲哀
有月光渗出来
照壁数年墙已破碎
大大小小的石子滚落一地
就是净土最为骄傲的风景
太多的太阳都在风景外死了
看不见路
所有的路都葬进了棺材
有个人才踯躅走来
石子清脆如钟声
层层叠叠抑扬成台阶
台阶在不停地走
眼前那抹云烟究竟消散过多少足迹
只有那个人知道
但他不说就坐化成佛,亦或
飘升成仙
面佛朝佛遇仙求仙
佛还是佛,仙还是仙
我还是我么
林荣读诗笔记: 这是一首追问有关生命终极价值和信仰的诗歌,写得荡气回肠。
求真趋善向美,这大概是所有诗人共同的向往,而这也必然导致一种巨大的困惑,因为这个世界的人事并非都是这样的求真趋善向美。
“太多的太阳都在风景外死了/看不见路/所有的路都葬进了棺材……”我觉得这几句暗示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作为这首诗乃至人生际遇的时代背景,其中的象征性和指代性读者尽可意会……
困惑在,思考在。思考在,选择在。面对心目中的净土,诗人有疑问,然而他又很坚定,因为,他知道“我还是我”,他确信“我还是我”。诗歌最后一句看似困惑,事实上是果决地,不可更改地信仰之终决选,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幻,诗人的心中是那么深深的热爱这一片净土。淡定于尘世间,哪怕破碎,哪怕斑驳,哪怕死亡降临。这是令人欣慰的。
这样的诗净化人心,我说这是一首好诗的意义!
一个自由的灵魂正在寻找生命的本质意义,他在路上,他在抵达的路上,这是一件艰难却终究幸福的事情。
基调苍凉的诗歌,然而它的底色终究还是暖的。因为诗人的心是热的!
内在的心音,自赎的情怀!这比什么都重要!
3伞下苦旅——献给病中的妻子
请把悲伤锁进心的抽屉
我再把钥匙丢弃
难过的日子就不会再降临
带着回忆,走进秋雨
处处荡漾幸福的涟漪
曾经的一切忧伤
如历冰雪洗礼,不着
痕迹
坐看云起,彩虹依然美丽
枯荷听雨,秋眼蔚蓝如许
漫过水,漫过泉的前世
我还是那个赶海的孩子
乖乖地丢了桅杆,借你
幽深的瞳孔 调皮
听海吧,你还会说
让秋雨去度假
我们只是两粒灰尘
飘来荡去二十年,飘进
我们自己的蘑菇云
雨一下那蘑菇就开得很大
住的了妈妈我姐和你四姐
可她们约定了去天堂的日子
都是秋雨和泥泞,就像
当初降临这个尘世
她们可坚强啦,都是
一去不回头
似乎天堂的路比红尘更好走
天,就要放晴呐
咱妈不来躲雨快三年了
然后我姐,之后你四姐
我们的蘑菇瘦成伞的模样,注定
冷冷清清
儿在中我在左你在右
懂得撑伞的儿子说
爸爸我们不让妈妈倒下
至善至真的爱人,你站中间吧
请享受我们父子让你做回公主的待遇
请赐我一把歌唱的钥匙
我的心扉渴望欢快的旋律开启,并且
重新邀你 单独坐坐
林荣读诗笔记: 一段时间以来,不太愿意读篇幅较长的诗歌,然而,这一首我读进去了,且落泪了,确切地说,我好久好久没有因为一首诗歌而落泪了……
至于落泪的原因,我不说,只要你读进去了,你也会落泪,为了那一份真感情……
这发自心底的声音,这裸呈的心音——
我还是那个赶海的孩子
乖乖地丢了桅杆,借你
幽深的瞳孔 调皮
这几句仿佛美好的童话一般,类似这样浓情的诗句具有动人心魂的神奇力量,柔软地攫住了读者的心。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生命之美,体验人性之美。如果你读了冰峰的这首诗,你就会体验到这样的美
应该说,这首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然而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恰恰是最合适的,它承载了最深沉的爱,读者于没有障碍的阅读中深深体验到了人间最宝贵的亲情——那几十年相依相随的伞下苦旅……
如果这首诗歌用来朗诵,我想朗诵者可能会哽咽的……
4那些日子
总在人寂时 写诗
写三月的虫鸣 六月的花开
流动的尘埃
写一滴水,挟着今生的爱恋
潮涌千年 一条鱼聆听
长满老茧的时间,一圈又一圈
簇拥青春的情怀入眠
然后,自云端把羽翅打开
绝美的弧线连着水与天
写向渔而歌的夜晚
一滴水滤过天空和大地 那种清纯
感动和美丽
唯独不写躬耕南村的自己 是怎样
不让挂在墙上的镰刀割舍
光亮和清香
那些花儿那些草啊
不会写岁月如霜刀,刀刀催人老
一滴水中我看见,经霜的枫叶聚满太阳的光芒
向晚南山,庭院深深 片片秋红
南山向晚
林荣读诗笔记: 我们为什么写诗?我们怎样写诗?我们写什么样的诗?诗人冰峰在这首诗歌中可能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回答:不必“物我两忘”,也不必“听风吟月”,只要在人寂的时候,记得三月的虫鸣六月的花开就好了。
诗人的诗思是深邃的,思想层次是递进的,也是圆融的,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写什么,或者不写什么,都是一种大境界!
一条鱼聆听
长满老茧的时间,一圈又一圈
簇拥青春的情怀入眠
然后,自云端把羽翅打开
绝美的弧线连着水与天
这几句颇耐人寻味,让一条鱼打开羽翅飞向云端,实在是一种“大跨越”,不能照着常规思考来阅读理解这样的诗句,这让我想起了飞翔在天空的鱼,潜游在水中的鸟儿。这是一种通达,也是一种终极自由的诗意体现。不知各位读者对此有何看法和不同意见?
向晚南山,庭院深深 片片秋红
南山向晚
诗歌中的重复其实是一种很难把握的技术,反正我是轻易不敢用的。喜欢结尾处的这处小小的简单“重复”!岁月荏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南山向晚,是一种历经岁月磨砺之后的淡定和从容啊!
5流放
五月,别对着汨罗说三道四
既然习惯了站在岸上
最好三缄其口
能把一个日子唱进石头的不多
河水也很无辜
那么多漂浮的村庄
都习惯了用想象,把自己
流放
泅渡艾叶上的小水珠
要挺直身子
只有灵魂弯曲
天空才会跪下
林荣读诗笔记: 关于这首诗,读者都可很快领会诗人的意指,不需太费心思去挖掘更多的含义。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屈子精神的回应与高度契合,诗中诸如“汨罗”“艾叶”等词的出现,让这首诗看上去很“中国”,但实际上我以为它更具有某种普适性,因为诗的结尾的含蓄而直率的论辩,因为这首诗的命名。同时,“流放”一词的出现和使用可令读者突破国界的思考,事实上,读这首诗,让我想到了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度对于“流放”的“极致”实施(比如前苏联),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流放者身体上的巨大磨难,那甚至是文明的倒退,是对于人类文明的极大打击……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声音、速度和语调,读者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加以体会,尽管这是一可能并不需要反复阅读就可以理解的诗……
6冬天的石雕
夏草的绿意在花岗岩的额头
越陷越深。退烧的火苗,安眠于
两汪湖底。渡了他
也可渡你
看惯了春花秋月
冬天其实就是,拒绝光芒的镜子
多少爱恨情仇没有倒影
林荣读诗笔记: 关于这首诗,我想说的是关于修辞的话题。诗的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达一个观念:如何精确地、坦荡地交流?交流的意义和本质应当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回避不了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或者更好地交流,因为诗歌写作是预设了交流的可能的。没有一个诗人因为拒绝交流而写作。从这个角度上讲,诗人写到的“退烧的火苗,安眠于/两汪湖底。渡了他/也可渡你”就好理解了,是吧。
7我对着世界笑了一会儿
妻子把鱼食放进缸里
两尾金鱼
只朝着她游了一会儿
不再理她,也没理鱼食
那幅忙着相亲相爱的样儿
让我妒嫉
我不知道面对诱饵
它们会不会这样子做
嗯,不错
爱与不爱
都各取所需
够收放自如的!
我假装把手伸进鱼缸
不知深浅的家伙
想不想去窗台上晒晒
只是假装,突然就对着透明的世界
莫名地笑了一会儿
林荣读诗笔记: 我个人以为这是一首智灵性诗作。
诗人从“妻子把鱼食放进缸里”两尾金鱼的“表现”生发出感慨,继而做了两种假设,一是金鱼面对诱饵会做如何表现,一是金鱼想不想逃出浴缸去阳台上晒太阳。
诗人如何生发出这样的想象呢?实际上诗人把金鱼看做成了人一样的生命,或者由此联想到了人的际遇、生存选择或者欲望……而面对着自己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这些假设和困惑,诗人“突然就对着透明的世界/莫名地笑了一会儿”。读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印象深刻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挪威诗人奥拉夫.豪格的《请不要给我全部真理》(西川译):
请不要给我全部真理,
请不要给我大海让我止渴,
请不要给我天空,当我呼吁光明
只给我一线微光、一滴露水,一点点,
像浴后之鸟身上的水珠,
像风中的盐粒
或许西川翻译的这首诗,可以回答诗人冰峰在诗中的这个疑问:“不知深浅的家伙/想不想去窗台上晒晒”。由此,我想说的是,诗歌之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在于诗可以和很多东西建立起关系,比如和生活的关系,和外界的关系,和那些未知的问题的关系等等,这样说来,诗实际上诗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在诗人的思维领域起到了一个导引的作用……
8默契
第一个住嘴的人,不是按照习惯
向门口走去,而是走向了玻璃
门也没有开口
好像,十分默契
一缕阳光砸向饭厅里的米缸
那些米粒闪闪发亮
而窗外的阳光不停地晃
像玉米的红胡子那样
另一个人走过来
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
该擦一擦这玻璃了
其它的,什么也不说
餐桌上的那只虫子
早就被煮死了
死鱼似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窗外的红胡子
一点儿也不懂
默契
林荣读诗笔记: 什么是生活?生活真的在别处么?
什么是诗意?什么是诗意的栖居?
这是这首名为《默契》的诗带给我关于这几个老问题的再思考。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在别处,那么就会生出逃离的想法,正像诗人写道的那样:“第一个住嘴的人,不是按照习惯/向门口走去,而是走向了玻璃/门也没有开口/好像,十分默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别人的、别处的生活才是生活,才是精彩的生活,认为自己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就是乏味的、无趣的。我们没有理由无视自己身边的人,无视身边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同在一个屋檐下一份默契,珍惜相处相守的时光,才是最应该的,也是最明智的。
如果我们对特别熟悉的事物获得了另外层面上的认识,那么就可以说诗意产生了。正像诗人第二节写到的:
一缕阳光砸向饭厅里的米缸
那些米粒闪闪发亮
而窗外的阳光不停地晃
像玉米的红胡子那样
这一节中诗人提到的阳光、饭厅、米缸、窗都是身边日常可见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但是当诗人从另外的角度和层面去感受他们,它们让日复一日的甚至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一种再生之感的时候,诗意便产生了,诗意的栖居也便成为一种真实了。生活就在此时此刻,而不是别处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的是,回答这几个问题,需要价值再判断和道德再判断。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往下说了,再往下说可能要踩到“雷区”了。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道德和价值这两个尤其值得尊重的词,是的,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和价值的再判断,而这也正是我们和生活不断地达成默契的一个先决条件!
冰锋,本名吴洪荣,新浪网名“四川冰锋”,一个写诗的人,也做诗歌评论。“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首届理事,乐至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诗歌网络平台。
林荣,常用笔名:东方明月。河北衡水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协签约作家。现为民刊《六十七度》执行主编。出版诗集《天边的月光雪》、《蓝火焰》。
每周两期,均为自由来稿或《凤凰》诗刊选摘。不好不推送。
喜欢,就扫一扫
『凤凰』为诗歌半年刊,于2008年3月,在河北唐山创立。以强调青年性、先锋性、生活化、在场感,倡导好作品主义为办刊理念,深得广大诗人的喜爱。中国新乡土诗的奠基人姚振函曾评价说:“这是一本不逊于甚至优于某些官方刊物的民刊,它使我这个居于平原小城的老年人开了眼界,也再次领略了唐山这座了不起的城市。”入选2014年中国诗歌十大民刊,并荣获河北文学内刊贡献奖。
编辑团队:东篱,张非,唐小米,黄志萍,郑茂明
设计团队:斌斌有理,聂颖,崔奕
校对团队:清香柚子,因雅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