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论证专家组组长赵杰教授,解读2017年指南
WRC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23-27日在北京举办!300+顶尖大咖3天主旨论坛20场专题论坛!我国机器人领域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目前仅有少量余票,有需要的朋友抓紧了。每天前10名可享8折优惠!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赵杰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
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863计划“十二五”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论证专家组组长
国家“十三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工程总体论证组成员
赵杰教授接受机器人大讲堂专访
关于科技部2017年度“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申报指南,赵杰教授通过以下十个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如您对重点专项还有问题需要请教赵杰教授,或者有好的建议。欢迎关注“机器人大讲堂”公众号,发送消息至后台,堂博士会为大家收集问题和建议,感谢您的支持。
是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持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科技惠及民生、保障国家公共安全、支撑重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手段。通过“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以下简称“机器人专项”)的实施,实现如下总体目标:
攻克机器人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及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加强机器人技术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实现基础前沿技术储备,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
攻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
以智能水平提升为核心,研发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品与系统,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进程,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机器人新兴产业,走出低水平重复的困境。
开展重点行业/区域的应用示范,实现国产机器人在国家重点行业/领域高端应用、典型行业拓展应用,为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四个层次,在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6个方向部署17个重点任务。
依据实施方案原则:以实施方案为指南编制依据,围绕“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四个层次设置项目指南。
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各方向任务的部署,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考虑继承性原则:梳理“十一五” 、“十二五” 期间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项目,对成果突出、应用前景好的方向,进行持续支持。
任务量与经费数匹配原则:考虑到机器人专项实施的客观情况,2017年布局任务量和经费数占整个专项的1/3。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共提出项目指南42项。其中基础前沿技术类项目5项,占2017年总项目数的12%;共性技术类项目8项,占2017年总项目数的19%;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项目合计部署17项,占2017年总项目数的40.5%;其中,工业机器人方向6项,服务机器人方向3项,特种机器人方向8项;示范应用类项目合计部署12项,占2017年总项目数的28.5%,其中,工业机器人方向8项,服务机器人方向1项,特种机器人方向3项。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指南严格遵照以下主要流程进行编制:
(1)指南建议征集→(2)编制专家组讨论形成初稿→(3)咨询专家组评议→(4)司务会汇报讨论→(5)部级联席会征询意见→(6)科技部部务会汇报→(7)上网公示征求意见→(8)指南修改→(9)评估中心评估→(10)指南修改→(11)科技部部务会批准→(12)指南发布。
项目指南建议征集主要从以下四个渠道:
(1)指南编制专家组结合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在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产业部门、行业协会、用户企业的意见后,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建议。
(2)行业协会根据本行业发展现状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需求,且符合机器人专项总体发展目标,并经过指南编制组专家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建议。
(3)行业专家提出的符合机器人专项总体发展目标并具备一定行业普遍性问题,经过指南编制组专家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建议。
(4)用户企业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提出的符合机器人专项总体发展目标并具备一定行业普遍性问题,重点采纳由多家企业提出的同一类需求,经过指南编制组专家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建议。
在指南初稿撰写过程中为体现指南的公正性,严格遵循指南“不体现具体技术路线,不存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限制指标原则,对每个征集的项目建议进行重新撰写,经过指南专家组成员认真讨论后确定,并明确规定指南编制专家成员不允许对外透露项目建议单位。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执行期为2017—2021年,项目指南集中在前三年部署完成,即2017年、2018年和2019年。2017年重点布局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前期基础好易出成效的方向,2018年重点布局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重点工程示范应用,2019年重点布局示范应用类以及重点领域强化。尽管每年有重点侧重,但其他类别项目也会适当的进行部署。
在机器人专项指南编制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证项目申报的公平性。
一方面,在指南编制过程中,为体现指南的公正性,指南编制专家组严格遵循指南“不体现具体技术路线,不存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限制指标原则,保证了各项指南均具有行业普适性;另一方面,机器人专项论证组、实施方案编制组、指南编制组专家不允许参加项目申请和项目评审环节,同时在项目评审环节采用申报单位评审专家回避制。上述措施保证了项目申请的公正性。
项目建议单位与其他单位一样,需要通过规定程序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指南的理解程度、研究内容的覆盖性、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任务分解及分工合理性、项目预期成果明确及可考核性等多个因素。
尽管在指南编制过程中考虑到继承性原则,即梳理“十一五” 、“十二五” 期间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项目,对成果突出、应用前景好的方向进行持续支持,但不代表该指南方向之前未得到国家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单位就不能申报。只要在该指南方向具有良好的基础,符合项目申报条件,均可申请。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申报形式审查主要从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4个方面进行,各方面具体要求详见发布的指南。在此提醒申报单位和申报人需要严肃对待,认真阅读,形式审查具有一票否决权。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申报主要经过如下流程:
(1)指南发布→(2)项目预申报与项目受理→(3)形式审查与预评审→(4)项目正式申报→(5)第二轮形式审查与答辩评审→(6)项目预算评估→(7)拟立项项目公示→(8)立项批复、任务书签订、经费拨付。
预评审过程中,当一个指南方向下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预申报数量不超过拟支持项目数的4倍时,该指南方向下预申报项目可直接进入正式申报阶段;如超过,需进行一轮预评审,原则上按照拟支持项目数量4倍比例确定进入正式申报阶段项目。
预评审采取网络评审、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方式,但不需申报单位答辩;预评审结果通过申报平台向申报单位反馈。
答辩评审采取视频评审方式,评审前公布专家名单,评审结果通过申报平台向申报单位反馈。答辩评审专家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统一选取和使用,按照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有关管理办法规定的选取程序和规则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