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扶贫故事--淅川脱贫档案12】夫妻情洒脱贫路
1、淅川县厚坡镇,淅川县农业局驻厚坡镇王河村党群服务中心。
2、张娟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在王河村上学。这是她在接女儿回自己工作队的住室。
3、她把女儿接到自己工作的住的地方。
4、同村民聊天,咨询村民庄稼情况和近期的收入。
5、张娟下村走访贫困户。
6、 张娟展示自己扶贫日志,里面记录了扶贫对象的各种情况。
7、 张娟在村民李显申家中核实人均收入,李显申超过3026元,达到国家现行脱贫标准。
8、张娟与县领导刘建国、农业局领导闫国良等在厚坡镇王河村村部合影。
9、张娟同工作队员们一起深入农户走访。
10、张娟给贫困户们讲解如何上微信群。
11、张娟在村里的艾草基地同大家商议田间管理事宜。
12、张娟组织、参加农业局驻厚坡镇王河村工作队的脱贫攻坚大走访会议。
13、西簧乡七棵树村,张娟丈夫、驻村第一书记樊永整理着扶贫档案。
14、为了解决熊家庄和毛家沟两个自然村高泉饮水,除了自己垫支五万元资金外,每天要在几公里的山地奔波。
15、樊永在村民家中查看高泉饮水工程质量 。
16、樊永在贫困户毛金中家中查看香菇种植。
17、张娟在驻地餐厅做饭。
18、樊永与妻子张娟在淅川县的另一端通过微信视频聊天联系。
19、张娟,自从驻村后,基本不回家,不能照顾孩子,忙碌了一天后,只能通过视频来与城里家里孩子联络情感。
20、通过张娟的工作,王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已经入住。
21、张娟辛勤的劳动,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纷纷送上锦旗。
【摄影/王洪连、侯建勋 文/田野 朱吉红】张娟被选派到厚坡镇王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开始她是犹豫的。当时,丈夫樊永被派驻在西簧乡七棵树村任第一书记,七棵树村是深山村,山高路远,连吃水都困难。厚坡与西簧,一个在淅川最东边,一个在淅川最西边,两个驻村相距100公里。
“你们两口子都下去扶贫,两个孩子咋办?家里咋办?你们还过不过日子了!”婆婆第一个反对,夫妻二人无言以对。大女儿13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习、生活需要照顾。小女儿未满8个月,处于哺乳期,且体弱多病。年迈的婆婆身体不好,照顾孩子非常吃力。面对这种情况,张娟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家庭困难,另一方面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十分为难。
改变发生在第一次去王河村。看着困难群众窘迫的处境,看着乡亲们殷切的眼神,张娟内心深受触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母亲的选择,一个共产党员的选择。”离开时,张娟这样对尚不能理解这句古语的大女儿解释自己的选择,解释“妈妈你不爱我了,不管我了”的抱怨。
在和丈夫商量后,张娟给大女儿办了转学,把她送到全寄宿学校读书。送她进校的那天,看着大女儿倔强的小身影,转身的那一刻,张娟的眼泪布满了眼眶。她紧接着给小女儿断了奶,含着眼泪,奔赴厚坡王河。
王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是厚坡镇乃至淅川县贫困户最多的村之一,张娟满怀抱负地来到王河村,首先感受到的却是质疑。
“怎么派了个女娃子来?”“女娃子能干啥吆,心都不在这儿,家里丈夫孩子啥的心都操不完,哪会管俺们?”乡民的质疑,张娟无法回答,只能用自己默默的行动来改变他们的看法。一次,张娟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回家看望孩子,长期跟着婆婆生活的小女儿却死活不愿意靠近她,一副陌生人的架势,张娟伤心又难过。村里人不相信张娟,家里孩子又照顾不了,张娟难受极了。
“我要带孩子到王河村里去,既能照顾孩子,也能让村民看到我扎根那里的决心。”张娟对丈夫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去吧,我支持你!”同是扶贫人的丈夫总是最能理解张娟心中的苦楚,总是最支持她哪怕不成熟的想法。
把孩子转到王河村的那一天,村民都吃惊了。他们也用自己的淳朴来证明张娟的选择没有错。那天起,村里再没有对她的质疑,很多村民也主动跑去看托管在村小的小女儿,带给她各种各样的“土味”农产品,张娟也深深地被他们感动着,更加热情地投入扶贫事业,回报这些淳朴的父老乡亲。
张娟从抓党建入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村“两委”成员不断加强学习,以每月党员活动日为契机,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升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她持续开展“四联两聚”、“两弘扬一争做”活动,表彰文明家庭、先进个人,引导全村上下崇德向善、创先争优。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村务重大工作事项,制定了村规民约,村里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不再发生,村里风气逐渐好转。紧接着,修路、架桥,捐资助学,开办扶贫车间促就业,通过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实事,群众接受了张娟,张娟也融入了王河这个大家庭。
一个村庄,要想脱贫致富,一定要发展支柱产业。经过大量的走访座谈、了解王河的村情民意,又通过村组干部及贫困户代表充分沟通,张娟决定把艾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
为发展艾草产业,张娟带着村“两委”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一次,她带队去湖北黄石考察当地艾草产业,在即将出发之际,接到婆婆电话,大女儿高烧不退,要她立即回家。可是,车队即将出发,这边也走不开啊!张娟只能打电话给丈夫,请求他赶紧赶回去,而她继续带领村民去外地。她一路上惴惴不安,既心痛又无奈。活动一结束,归心似箭的张娟立即回家看望大女儿。大女儿扭过头不理张娟,张娟坐了一会儿,女儿还是扭着头不理她。村里又给张娟打电话,张娟转身要走,女儿却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怔怔看着又准备走的妈妈,张娟回过身,母女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妈妈,你早点去吧,早点扶贫结束,你就能早点回来陪我了。”女儿懂事的话语,让张娟泪流满面。
经过艰苦筹备和多次宣传动员,王河村的艾草产业终于发展起来了。经过与明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商谈,合作社作为带贫企业愿意为贫困户无偿提供艾苗、化肥,最大程度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王河村艾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目前的850亩。艾草加工车间建起来了,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王河村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
就在张娟在王河村忙碌工作的同时,她的丈夫樊永也在百公里外的七棵树村繁忙地操劳着。为使山里的群众告别挑水吃的历史,他多方争取项目,当有了眉目时,又遇到了启动资金的难题。2017年夏天的一天早晨,张娟接到了老公樊永的电话,让她去七棵树洗衣服。接到这个电话张娟鼻子一酸,扶贫工作使她无法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正好星期天,张娟开着车就过去了。没曾想这是樊永设的一个局。樊永连着担了3担水,张娟有些不耐烦了,冲着樊永埋怨道:“这七棵树真是穷,怎么连自来水也没有呀!”这下正中下怀,樊永接着说:“快啦,我们正在策划呢,就差最后一点点,还需要你支持呀。”张娟一听,马上警觉起来,问道:“差一点点啥?需要我支持啥?”樊永全盘托出。张娟一听要从家拿5万元垫支,有点不愿意了。“咱们家里这点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你把钱借给村里,将来打了水漂,孩子上学没有钱怎么办?”埋怨归埋怨,但看到一筹莫展的丈夫,张娟心软了。随着启动资金的带动,后续资金陆续到位,村民们终于告别了挑水的历史。
春华秋实,岁月如梭。转眼间,扶贫工作开展两年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王河村现在就像张娟的娘家一样,她和这里结下的情缘,永远不会改变。虽然乡亲们逐步脱贫,但张娟将和乡亲们一道,继续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附:朋友委托的小广告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