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即将召开,淅川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你知道几个?

2020年11月27日-30日,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将在淅川举办,这次学术高峰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淅川县委、县政府承办;届时,全国人大代表以及文教卫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王震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中国屈原协会会长方铭;上海东华大学教授 范蠡文化研究专家叶荣鼎;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河南省范蠡商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侯同江等60余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淅川,针对丹淅流域早期文明、范蠡故里在淅川、屈原与淅川三大文化主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但是,作为淅川人,代表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的三大遗址是啥?具体位置在哪儿?考古专家在淅川发现了什么?具有什么国际学术影响?这个必须提前知道。

2010年6月,考古专家李志鹏与同事在河南淅川下王冈遗址考古工地

1、下王岗遗址:在丹江河畔的盛湾镇下王岗村发现的下王岗遗址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丹江就有人类居住。下王岗遗址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这个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开发于1971年至1974年,历时三年。主要发掘的是墓葬和房屋基石,出土了鼎、罐、瓮、豆、鬶、盉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特别是下王岗遗址中的长屋,座北朝南,全长85米,进深6.3米至8米不等,面阔29间,东头向南伸出3间,共有32间居室,加上门厅,共有49间。下王岗长屋是我国史前房屋遗迹中最长、分间最多的一座。成排的双间式房屋地基说明当时已经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下王岗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与龙山文化三者的早晚关系,对于研究丹江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说明: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河南淅川滔河乡黄楝树遗址考古现场

2、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堆积范围约1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9000平方米。发掘表明,龙山岗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的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延续时间长。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聚落不仅面积较大,而且发现有堤防、大型分间式房屋、祭祀区等大型遗迹,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这里应是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社会动员力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发现的堤防遗存,其建造方式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众多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墙的建造方式类似,对于我们认识长江中游史前城墙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遗址地处文化交汇地带,南北两大史前文化系统在这里此消彼长,相互交流与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探讨该地域新石器时代各发展阶段聚落形态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而且对我们认识南北文化中介地带的文化面貌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片说明: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遗址现场

3、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东,老灌河(古称淅水)东岸二级台地上。该遗址所在地属于豫西南山区, 是连接黄河与长江中游文化区块的枢纽地带。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调查发现该遗址,并于1959年对其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有仰韶、屈家岭、龙山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89年该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共5000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存共发现窖穴和灰坑375座、房址123座、竖穴土坑墓96座、瓮棺76座、烧土堆积15个、沟15条、陶窑2座、灶1座、路1条及大量陶、石、骨角器。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屈家岭文化次之,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遗存较少。该遗址的发掘曾荣获“2008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和“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附:朋友委托的小广告,丹江坐船可拨打:15224888887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