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温岭籍院士闻邦椿完成百部著作
笔耕不辍 书写精忠
“90后”温岭籍院士闻邦椿完成百部著作
闻邦椿院士的百部著作。
闻邦椿院士
闻邦椿院士向母校温岭市新河中学赠送著作。
闻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读交流与赠书大会现场。
本报通讯员陈 洁文/摄
90岁高龄的闻邦椿为台州温岭籍院士。
12月20日,在沈阳举行的“弘扬科学精神,分享大成智慧”闻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读交流与赠书大会上,他将自己的著作赠送给东北大学、台州中学、温岭新河中学3所母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
会上,闻邦椿院士重点介绍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并表示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论助推其正确高效做事,顺利完成百部著作。他说,提出“智慧人”的新概念,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明白学习人生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教育青少年如何做人做事,青少年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要更注重方法的掌握和思维的提升,进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东北大学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全局形态普适型方法论及智慧人研究会”的倡议书。各界人士对闻邦椿院士多年来在机械工程、振动工程及科学方法论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谢,并希望能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弘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源远流长。
90岁院士完成100部著作
细数闻邦椿院士100部著作,强烈地感受到他胸怀天下、心系社会的家国情怀。
令人惊讶的是,闻邦椿70岁前出版著作15部,而70岁以后竟然完成85部著作,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要创造理工科学者中“撰写百部著作”纪录的理想。
闻邦椿院士的著作分四大类。10部属于传记类和乡土文化类著作,《闻诗先生及家庭经历纪实》《从追逐梦想到实现梦想》等,描述了个人成长和家庭奋斗的经历;20部为机械产品设计类著作,其中的《机械设计手册》一卷本、二卷本、六卷本和七卷本,成为全国数十万家装备制造企业必备读物,被誉为“工程师手边书”,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0部为振动的利用与震动控制类著作,他耗时7年撰写的《震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40部为做人做事方法论著作,《科学研究方法学》《智慧人》《人人都可挖掘的巨大潜能》《如何正确及高效做事》等等,总结提出了全局形态普适性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
有人说,“闻院士的百部著作垒起来,超过了姚明的身高”。在闻邦椿院士的母校东北大学,师生们以院士精神为榜样,都尊敬地称闻老为东北大学“最强90后”。
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闻邦椿,1930年9月出生,1951年考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振动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至今已培养出133名硕士、104名博士和16名博士后,指导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1名。
闻邦椿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专攻振动利用工程,在国际上创建了“振动利用”新学科,同时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实用方法论等多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数十项,在科技创新中总结出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他还把振动工程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成功10余种新型振动机械,如惯性共振式概率筛、非线性近共振离心机振动等,并成功应用于机械、电力、建筑、铁道、化工、煤炭、冶金等部门,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和他的团队曾获国际奖2项、国家奖5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部级奖20多项,申请和被批准的国家专利19项。他与课题组同事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
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上,闻邦椿被授予该领域的“终身成就奖”。
为我国能源与化工领域提供重大核心装备和成套解决方案的沈鼓集团,与东北大学联合建立了沈鼓国家级技术分中心。双方联合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基金项目,解决了国家核心重大装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这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说,多年来他们能不断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得益于各大院校的支持帮助,特别是东北大学和闻邦椿院士为代表的各位专家。
科学方法论的践行者
在《百部著作诞生记》一书的第一章,闻邦椿院士这样写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生奋斗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这一句重要格言对我有很大的启迪。撰写学术著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奉献社会、探寻人生真理、锻炼人的意志、创造人间奇迹。我要尽最大努力将科学方法论推广和普及到全社会,让更多人能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来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其成功概率和效益,进而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教学、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70岁之前,我确实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著书。在撰写这些书籍的同时,我认真研究了科学方法论,从内心感到科学方法论对于人生、集体成长的重要作用。”闻邦椿院士介绍,科学方法论体系具有思想性、全面性、科学性、普适性、实用性的特点,在他工作、写作的全过程,诸如产品创新设计、创建震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推动科技创新、增加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未来学的观点出发,人类自身也应该同时向这一方向发展,要“重视人和物的同步发展”。
闻邦椿提出的全局形态普适性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可以用“3←4321”来解构,即围绕目的(为什么)、内容(做什么)、方法(怎么做)三大核心要素,从4个主观潜能、3个客观因素、2个动态因素和1个指导思想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来指导学习和生活,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8届学生陈俊澎深有体会。他说:“2018年秋天,我第一次接触《人生哲学方法论》课程,我了解到科学方法论是闻邦椿院士多年治学过程中宝贵经验的总结。之前刚入学时,课上对老师讲授的有些知识无法理解吸收,机械制图学得很不好,情绪低落,就连其他科目成绩也落下了。自从听了这门课后,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方法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成功及高效做事的十二对要素,正是因为学习了科学方法论体系,我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融会贯通,我的学业成绩稳步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使我明确了大学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百部著作又是一个新起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句话在闻邦椿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
百部著作摞在一起有3米高,这一高度还将不断被刷新,因为对于闻邦椿院士来说,这百部著作只是他的又一个新起点。他已计划在两三年内撰写出七个系列的科学方法论著作,围绕七方面的主题,即人生哲学与科学方法论、课堂讲授方法学、课程学习方法学、科技创新方法学、智慧人、如何正确及高效做事、人人都可挖掘的巨大潜能,撰写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七类著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谈及故乡,闻邦椿院士有一个心愿。他的老家在温岭长屿硐天附近,他希望在长屿硐天景区能有一座科技文化博物馆,介绍台州籍有突出贡献的院士、专家,提升景区层次,推动文旅融合,并成为温岭东部科技文化的摇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闻邦椿院士仍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工作。“累了,就休息几个小时,醒了,就打开电脑,专心写作。我走路不用人搀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现在还带着两个博士生。我还要继续写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