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西魏-285窟【1】西壁龛:精彩丰富大型窟,诸天密集

一、敦煌285窟概述

敦煌石窟第285窟,是西魏乃至北朝时期最为经典的大型窟,为覆斗顶形,内容极丰富、精彩。本文以高清大图,详细介绍西壁龛所绘诸神、主副龛里的彩塑与壁画。

西壁(主龛与左右两小龛)【复制窟】

西壁【复制窟】

285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北壁榜题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

285窟的窟型为:大型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南、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

西魏-285窟-立体剖面图

【左边壁面是东壁(有窟门),右边壁面是北壁(南北壁各有四个小禅龛),西壁有塑像,上面是窟顶四坡】【此图转载自: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第285窟,是一个令很多人感到十分震撼的窟。

首先,引用两段网友的参观心得(摘录自:《敦煌莫高窟285窟浅赏》):

“走进莫高窟285窟,仅仅用震撼是不能形容的,举目四望,满窟满壁,密密壁画,不留一点空隙。称其大窟不为过。”

“大窟”之大,不仅在空间,而且在“容量”。西域的菩萨与中原南朝的菩萨,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飞仙,印度的诸天与中国的神灵,共聚一窟,济济一堂,相安无事。”

西魏-285窟-窟内景:正中是西壁龛

285窟为覆斗顶形窟,窟顶中心是华盖式藻井。窟顶四坡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畏兽、伏羲、女娲等。绕窟顶边沿一周,共绘有36位坐禅僧(身形很小),在山林间结草庐,入禅定,山林中有飞禽走兽活动其间。

【下几篇会详细介绍窟顶四坡、与36位坐禅僧】

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小龛内各有一位坐禅僧塑像,穿水田袈裟,戴风帽,安详清秀。

西龛外壁面上部,画有诸天外道,有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及供养菩萨等,下部画有四大天王、婆薮仙等。

西魏-285窟西壁2右侧小龛
西壁龛-龛楣与龛内佛
西壁中央凿一圆券形大龛,为主龛,内塑倚坐说法佛。
西壁龛-龛内佛1【复制窟】
二、火焰纹佛背光

佛背光为多重光环的火焰纹。涂色技法采用同色深浅叠晕,以及套联法【注释】。

【注释:套联法】
火焰纹在敦煌石窟中最早出现于北凉时期,为佛背光而画的火焰纹,以写实为主,为单头、三头、多头的火焰形状。北魏时,纹样变化增多。佛背光外环层较宽,绘有多头火焰纹,为营造火焰闪耀时的节奏感,用石绿、白、淡赭、黑褐诸色反复连续涂饰。
西魏时期,受汉代丝织彩锦、刺绣云纹的启发,运用连续套联法,即在同一个环层中的前一个纹样尾部与后一个纹样首端涂饰同一种颜色,使前后纹样连绵不断,纹彩交织,形成熊熊之感。

下图:佛像身光外环层的火焰纹,其涂色就采用了连续套联法。

西壁龛内-火焰纹佛背光
禅僧塑像头部已经缺失,头部后面绘制莲花火焰纹头光,在顶端中心凝为一朵三瓣莲花,绿色火焰纹光环映衬在周围红色里,显得十分清新。
坐禅僧塑像的周边环境——龛内左右两侧壁面,各绘有一位飞天、两位侍立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展开禅僧身后的靠背,两位弟子均一手持有长茎细花,周围飘落着缤纷小花。
西壁北侧小龛-头光(坐禅僧头部缺失)【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两侧侍立弟子2右【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两侧侍立弟子2右【复制窟】
下图:坐禅僧头顶上方,即龛壁顶部,是一朵展开的圆轮形大莲花,犹如伞盖,悬于头顶。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头光侧上方飞天1左【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头光侧上方飞天1左【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头光侧上方飞天2右【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坐禅僧头光侧上方飞天2右【复制窟】
三、莲花伎乐化生童子龛楣

莲花化生伎乐童子,均头梳双髻,只有上半身,下半身为莲花,莲瓣下垂,犹如裙子;有的正立、有的倒立,随花俯仰。

正中央的童子,双手合十,左右各有三位童子演奏乐器、二童子双手合十。乐器包括:琵琶、竖笛、腰鼓、排箫、横笛等。描绘极精致,色彩保存完好,十分鲜艳。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中间七位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1(左边靠近正中的三位)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3临摹作,临摹者:李月伯,敦煌书画院收藏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1左边第3位特写(拍击腰鼓)

虽然倒立,不减虔诚——看到这位合十礼佛的莲花化生童子,想起这句话“随势俯仰、不拘一格”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1左边第4位特写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1左边第5位特写(弹奏琵琶)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2(右边靠近正中的三位)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3临摹作,临摹者:李月伯,敦煌书画院收藏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2右边第1位【吹奏筚篥(或竖笛)】
下图里能看清这位莲花化生伎乐童子的相貌:头梳双髻,手指关节均很清晰;下半身为下垂莲瓣,犹如裙子。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2右边第1位特写【吹筚篥的化生乐伎】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2右边第2位特写

西壁龛楣-伎乐化生童子2右边第3位特写(吹奏排箫)

四、飞天

西壁-龛楣下面,飞天1

西壁-龛楣下面,飞天2

五、供养菩萨

飞天下面的供养菩萨。

第1组供养菩萨(画面右侧):

西壁龛内北侧-胁侍菩萨第1组
西壁龛内北侧-胁侍菩萨第1组【复制窟】
第2组供养菩萨(画面左侧):
西壁龛内南侧-胁侍菩萨第2组

西壁龛内南侧-胁侍菩萨第2组【复制窟】
六、西壁南侧

西壁南侧上部与窟顶连接处,绘有一个白色圆轮和六个白色椭圆形轮,内绘日天及其眷属。位于西壁最南端的(即图里左上角)是乘坐马车的日天,四马分别向两端奔驰;其下有三凤车,车上两力士,一人双手托举,一人执人面盾。

三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护法诸天、供养菩萨、四大天王等。中央大龛与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三面的梵天形象、三眼的帝释天形象,龛壁最外侧壁,画有一外道婆薮仙。

西壁南侧-上方日天、诸星

西壁除了一佛及二禅僧三龛之外,还绘制了日天、月天、诸星、供养菩萨及那罗延天、鸠摩罗天、摩醯首罗天、毗那夜迦、四大天王等护法神。位于最上方的日月诸星,在蔚蓝色的背景下,分南北两队一字排开(上图是南壁的一队)。

下图:位于西壁最南端白色圆轮内、乘坐马车的是——日天(即下图里左上角这位),日天有头光,着高髻,双手合十,端坐于一驷马二轮厢车中。驷马两两相背,分牵车厢两端,反向则驰。

西壁南侧-凤车武士、上面的日天

在日轮下面,画一辆三凤驭车,凤车上有两力士,一前一后,其中前者一手持一人面盾牌,一手向上扬起,后者高举双手,作托举状。
西壁南侧-凤车武士

西壁南侧-日天、凤车【临摹线描】

日天有头光,着高髻,双手合十,端坐于一驷马二轮厢车中。驷马两两相背,分牵车厢两端,反向则驰。

西壁南侧-日天

南侧上部与窟顶连接处,绘有一个白色圆轮和六个白色椭圆形轮,内绘日天及其眷属。
西壁南侧-日天与诸星1
西壁南侧-诸星2
下图右边:日天北侧一字排开着菩萨装的诸星神六位,其下为诸婀娜多姿的供养菩萨。
西壁南侧-龛上2:凤车武士、供养菩萨
西壁南侧-龛上3:凤车旁边的供养菩萨
七、西壁北侧

西壁龛北侧上部,绘有月天及其眷属。月天画面已严重残毁,

西壁最北端的(即下图右上角)是乘坐天鹅车的月天,月天画面已严重残毁;下有三狮战车,车上两力士,一人作托举状,一人执盾向前。

三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护法诸天、供养菩萨、四大天王等。中央大龛与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摩醯首罗天,三头、六臂,半侧身骑坐于白牛背上。其下绘有骑孔雀的鸠摩罗天,和象鼻人身的毗那夜迦神。下方绘有手执矛枪、身着铠甲的四大天王。

西壁北侧-上方月天、七曜
西壁最北端的是乘坐天鹅车的月天,月天画面已严重残毁,仅能看出:月天头戴宝冠,坐于车厢内,双手交叉于胸前。车轮一侧残存两只鸟头和翅膀。
西壁北侧-月天
月天南侧为七位印度外道仙人装扮的星神,即七曜神(星期一至星期天)。
西壁北侧-月天及七曜神1
西壁北侧-众梵志形象的七曜神2
七曜神之下,为一排供养菩萨:
西壁北侧-龛上3:虎车旁边的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的右手边,月天的车轮下面,绘有一驾由三只狮子拉的车,车上有两位武士,后面一人高举双手,作托举状,前面一人执盾向前(下图右)。
西壁北侧-龛上2:供养菩萨、虎车武士
西壁北侧-龛上3:虎车武士特写

八、西壁龛外,南侧壁面
西壁龛中央大龛与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三面的梵天、三眼的帝释天,下面是四大天王之二。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
三头八臂(一头为绿色、一头为黑色,绿色肤色的两臂托举日月状的圆轮)。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上排毗瑟纽天(毗湿奴)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中排供养天人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中排供养天人特写【复制窟,临摹】

这两位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天王戴冠,穿着箭袖,胸前有铁制裲裆;铠甲上似有凹凸乳钉,极有质感;颈部、腕部的配饰以及镶金衣边,均金光闪闪。赤脚,各持兵器立于莲花上(似乎是戟或长矛)。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下排天王:东方与南方天王
原壁画里,天王的面部是运用了“晕染”画法的(为了刻画出人物面部的立体光影效果),而临摹作里,也特意表现出了晕染画法在画面中的痕迹,在下图里能看得很明显。
虽是临摹作,但也画出了:当年画家运用几何纹、颜色浓淡、晕染、涂金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天王服饰的质感、层次关系,使人物具有一种真实感。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下排天王全身像【临摹作1】史苇湘临摹
西壁龛外南侧-诸天一组1总览:毗瑟纽天等
西壁龛外最南侧(即画面左下角),画有一外道婆薮仙。
西壁龛外最南侧-婆薮仙
九、西壁龛外,北侧壁面

西壁龛中央大龛与北侧小龛之间的壁面,绘有摩醯首罗天,三头、六臂,半侧身骑坐于牛背上。其下绘骑孔雀(或青鸟)的鸠摩罗天,和象鼻人身的毗那夜迦神。下方是四大天王之二,手执矛枪、身着铠甲。

西壁龛外北侧-诸天一组2

西壁北侧龛楣之间,绘有五尊护法神。

最上排是摩醯首罗天,其原型为印度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湿婆是兼有创造与毁灭两种特性的宇宙大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图中摩醯首罗天骑青牛,三面六臂,手托日月【见下图】。

西壁龛外北侧-诸天一组2:上排摩醯首罗天

第二排是鸠摩罗天(下图左一)毗那夜迦(下图右一),分别是摩醯首罗天的次子与长子

鸠摩罗天(下图左一)也称鸠摩罗伽、大自在天,是佛教护法诸天之一,据佛经说他住在色界之顶。形象是:头顶留三片孩提式发型(因鸠摩罗有童子之意),裸上身,著裙,四臂,胸前一手捧一白色小鸟,另外三手,一持戟,一举莲苞,一拿葡萄;坐着一只青鸟,鸟头向上。

毗那夜迦(下图右一)相传为湿婆和雪山女神所生之子,名为伽涅沙。后成为佛教密教的护法神之一。《大日经疏》中称此神为障碍之神,凡事遇到他都会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进行。形象是:人身象头,有牙如象牙状翘出口外,鼻软且长,一手托钵至屈伸的长鼻头处,一手持象牙,颈有饰物,身体肉色,上身袒裸;下身着大裙,裙褶流畅,肩有披巾环绕;游戏坐状。

西壁龛外北侧-诸天一组2:中排鸠摩罗天、毗那夜迦
最下排是北方多闻天王与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一只手托宝塔,另一只手高举持矛;西方广目天王也持矛拄地。(将下图放大后,能看到天王铠甲上的细节,仿佛有凹凸立体效果)

西壁龛外北侧-诸天一组2:下排天王:北方与西方天王
西壁龛外北侧-天人【S形的立姿】

十、西壁南侧小龛龛楣,绘有四叶忍冬火焰纹

设计巧妙,以四片忍冬叶为一个小单元:四叶四色,间隔排列(前一个是:白/蓝、朱/黑,下一个就是蓝/白、黑/朱),图案规整,又富于变化:一个四叶小单元里,中间两叶,合并成一个心形或倒心形;外边两叶,叶片相背,向外分开,又通过叶柄相连,围成一个小单元。

西壁北侧小龛-龛楣、龛内坐禅僧【复制窟】
西壁北侧小龛-龛楣:四叶忍冬火焰纹图案【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112
十一、西壁龛南侧小龛,坐禅僧彩塑
是“禅那”的略称,中国古代将其意译为“思惟修”,就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禅僧就是坐禅修行的僧人,坐禅冥想也是早期佛教僧侣进行修行实践的主要方式。
莫高窟所存的禅僧像都是佛弟子进行修禅的塑像,此窟主室西壁南北两侧龛的两身是其代表。禅僧像均置于仅能容身的小龛内,用以表示在山林岩窟禅修。修禅的僧人以袈裟缠身裹头,姿势为禅坐,即结跏趺坐,两手相叠作禅定印,体现出了禅修时的凝神摒虑、冥思入定的心境。
西壁南侧小龛-坐禅僧塑像 特写1

图中为一静坐的青年禅僧形象,双手作禅定状,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头缠身,头微微下俯,双目凝视空茫,双唇轻合,静神沉思。底色为土红色,头光为红色和白色火焰纹组成的圆形,后有装饰着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将禅僧坐禅时的宁静衬托得更为突出。

西壁南侧小龛-坐禅僧塑像 特写2
虽身着袈裟,却依然隐现出禅僧圆润的肌体,表现出了从静习定的禅僧充满着生命力却又心如止水,不染尘埃。从整体造型上看,上实而下虚,塑造者更注意对头部的刻画。所以塑像的面部显得犹为细腻,红润的肌肤、饱满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耸直的鼻梁、略方的口唇,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着颖悟睿智、潜心参禅、不染尘世的意境。
西壁南侧小龛-坐禅僧塑像 特写3
西壁南侧小龛-坐禅僧左边内侧供养比丘
【注释】什么是“田相袈裟”、“僧祗支”
袈裟是梵语音译,其本义为“坏色、染色、浊色、不正色”。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中说,东晋葛洪始写作“袈裟”二字。由于阐释角度的不同,袈裟又有多种别称,诸如“坏色衣”“杂碎衣”“福田衣”等。袈裟以“色”立意,由其本义引申出“坏色衣”或“浸染衣”的称谓;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作小块,再连缀成衣,所以又称它为“杂碎衣”或“割裁衣”;也说袈裟是阿难尊者得畦田启发而作,不仅从款式上区别于外道,也希望僧人能像水田一样利益众生,因此又称它为“田相衣”“福田衣”。除此之外,袈裟还有离染服、无垢衣、莲花衣、出世服等多种称谓。
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可有大、中、小3件衣服,称“三衣”:一件是用5条布缝制的小衣,梵语称“安陀会”,我国俗称“五衣”,是僧人日常劳作、起居坐卧时所穿的衣服;另一件是用7条布缝制的中衣,梵语为“郁多罗僧”,我国俗称“七衣”,是僧人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时所穿的衣服;第3件是由9条乃至25条布缝制的大衣,梵语为“僧伽梨”,我国俗称“祖衣”,是僧人上街托钵或面见尊长时所穿的礼服。除此以外,比丘尼(出家的男性为比丘,出家的女性则曰比丘尼)另有“僧祗支”及“厥修罗”两种衣服,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祗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覆裹左肩与两腋;厥修罗指的就是裙子。
缝制袈裟时,要先把布料剪裁成小方块,然后缝合在一起。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把多层布料叠在一起缝制。穿着袈裟时,通常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将环挂在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礼佛时要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袈裟乃出家人的随身之物,当比丘临入灭时,常将三衣与钵盂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这也是“衣钵传人”一词的本义。
除了上述三衣之外,还有“金襴袈裟”(金缕衣)和“缦衣”之说。金襴袈裟是名贵的袈裟,它是用金缕织成的大衣。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佛的姨母献给佛的袈裟;又说佛用天人福盖献给的8.4万根金缕织成的。缦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的袈裟,是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小和尚)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穿的。沙弥因为初入佛门,不谙如何裁制福田衣;居士因为没有受过“大戒”,所以不能享用福田衣。
另外,由于我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寒冷条件下不可能只穿三衣,因此,我国僧人在穿着袈裟时,里面往往另穿由俗世服装稍加改制而成的常服。(摘自《百科知识》2014年6期)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2.敦煌西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2、北京服装学院2014特色资源库-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河西段(里面的敦煌专题资料)
3、数字敦煌官网 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里面可以全景虚拟漫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