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荷,笔简气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品味齐白石墨彩淋漓的红花墨荷,不难联想到宋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而颇为 巧合的是,齐白石于历代诗文中,亦“喜观宋人诗,爱其清朗闲淡,性所近也。”但与杨万里这样出身书香世家的 纯粹文人不同,来自农家的齐白石在荷画创作中,更多地采用了一种平民的视角,体现出的情感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休戚相关。

老农素性爱荷花

艺术都是相通的,杨万里的“诚斋体”之所以留名诗史,在于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投放在客 观事物上,并用近乎浅白的语言,流畅的章法构建出奇 特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他所倡导的作诗“以味为不以形”。齐白石作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荷花发自肺腑的喜好, 又怎能实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进而达成“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

齐白石出身湘潭农家,周遭的生活环境和上天赋予 的身份属性,让他在爱荷的同时,更多的以平民的眼光观察荷花。早年在家乡生活时,从新宅梅公祠到老屋星 斗塘,“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到花盛开之时, 在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胸。”而种荷、栽藕、 采剥莲子,亦是乡里人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有缘于此, 齐白石一生对荷花情有独钟,晚年定居北京亦情牵故乡, 在游览北海时他写下了。

“人生能约几黄昏,往梦追思 尚断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闲看北海 荷千顷,强说潇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终日卧,秋来无此雨声声。”将对家乡的思念融化于碧波千顷的荷塘中。“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齐白石对心中故乡的依恋, 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让他笔下“红花墨叶”的荷花拥有 了不同于文人画的平民气质,即色泽鲜艳奔放,又富于生活情趣。他用饱满的洋红直接泼写荷花,衬以浓墨渲 染的荷叶和用焦墨写就的荷梗,在红黑、浓淡、干湿的 对比变化中形成鲜明奔放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浓郁的民 间审美趣味,同时传达出强烈的生命勃发之感。

红荷明艳夺人目

欣赏白石老人的墨荷,目光不自觉地就会投向画中 灿然绽放、红艳欲滴的荷花。在辛卯(1951年)作《红荷》立轴中(中国嘉德2010秋拍,2352万元成交),尽管荷 叶以赭石绘成,并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空间,但掩映其间的荷花却分外夺人眼球。据知,为了达成这样的艺术 效果,白石老人在使用胭脂红描绘这朵荷花时,采用了 近乎油画的手段,以浓烈厚重的笔触,赋予荷花强烈的 质感和层次,使这朵已经过了盛期,姿态略有衰败的残荷,散发出勃然的生命力。

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赞叹道:“这 幅《荷花》精力之饱满,生命力之充沛都是前无古人后 无来者的,在齐白石的画荷诸作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也许连老人自己都不能重复。”齐白石对画荷颇有研究。他曾写道:“客论画荷花法, 枝干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余答曰:“此语譬之诗 家属对,红必对绿,花必对草,工则工矣,未免小家习气。” 这是说,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他又写道:“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 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识者自当窃笑也。”他评价八大山人和李鱓画荷或失于 “执”,或失于“率”,而自谓兼得两家所长。

精致草虫添生趣

除了单独描绘荷花,齐白石还将包括鸟、虫、鱼、 虾在内的物象与荷花相结合,使得画作充满了动感,富 于浓郁的生活情趣。丁亥(1947年)作《红蕖蜻蜓》(嘉 德四季第二十六期拍卖会,713万元成交)即是其中佳作。此画描绘初秋时节,塘中荷叶渐黄、莲藕长成而红荷尚在, 此时一尾轻灵的蜻蜓闯进这静谧的画面,蜻蜓身体舒展, 两对透明的翅膀俯冲而来,轻盈天真。画面工写、红黑 相互衬映,营造了一片生气盎然之景象。齐白石于草虫一道颇占胜场,他的弟子于非闇评论说:“齐老师画工 笔草虫,有筋有骨、有皮有肉,使人耐看。例如画蜻蜓, 齐老师对四个翅膀的描写,先着力点写每个翅的主筋,用笔有去有来,瘦硬挺秀,使人一望而知这是翅膀的钢 筋铁骨。其余大部分网状纹,则是随着翅膀的筋节,一 笔一画的描写,又匀停,又润泽,使人看了有透明的感觉。” 《荷塘清趣》(中国嘉德2011秋拍,299万元成交),是另一幅值得赞叹的佳作。此作画面描绘一只蜻蜓落于 红荷之上,一旁翠鸟凝神低首,目光紧盯蜻蜓,似欲飞 而捕之。即暗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之诗意,又增添了一份自然之情趣。且此作构图简便, 虽未画荷叶点绿,但盛夏之意趣,依旧让人感到浓绿满塘。可谓无墨处巧夺天然,意味横生。

荷花鸳鸯寓意美满

在齐白石的荷画创作中,“荷花鸳鸯”是影 响最为广泛的题材。通过荷花与鸳鸯的结合, 齐白石直接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 往,这里面没有太多高深的哲理,没有复杂的文化诉求,有的只是质朴平凡的追求。齐白石的“红荷鸳鸯”题材画作,构图大致相类,多为上实下虚。

《红荷鸳鸯》(中国嘉德 2012春拍,成交价322万元)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作。此幅画面中,深红的荷花与墨叶形成对比, 浓艳而沉厚;两只鸳鸯相伴而游,朴拙自然,极 得天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齐白石在描绘鸳鸯 时,虽然逸笔草草,但情态生动,二鸟相互依偎,令人顿生和谐美满之感,同时,用色明艳多彩, 更添富贵之气。

齐白石曾有短句:“老年心肠, 不厌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鸳鸯。”足见其对该 题材的喜爱。晚年的齐白石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礼遇,社会 声誉日隆,深受鼓舞的他,亦于绘画一道“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荷画创作中,他进一步丰 富了题材,通过荷花与不同物象的组合,体现出他对于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和认知。

在壬辰 (1952 年)作《和平》立轴中(中国嘉德 2014 春拍,1667.5万元成交),他将和荷花移出水面, 与一盘火红色鲜艳的苹果置于一堂,以谐音入画,让“荷”“苹”相处,达成了寓意 “世界和平” 效果。总之,齐白石荷画中流露的情感,热烈而又 直接,或许这让他的画没有传统文人画那么玄妙,那么富有哲理,但恰恰源于不同过往的朴素与平 凡,让他的荷花在近现代画坛独树一帜,受到更 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在中国嘉德历年拍卖中,亦 有众多齐白石荷画精品,且请诸友慢慢欣赏。

(0)

相关推荐

  • 百岁老画家萧龙士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有称赞萧龙士画荷"龙士画荷,吾不如也"之语,一时使萧龙士画名不胫而走.<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萧龙士>有云:"--(龙士)一生致力于大 ...

  • 齐白石画荷,不同于一般文人画家

    齐白石画荷,不同于一般文人画家的观念传达与形式表现,是出于他对青少年生活的回忆:家乡杏子坞附近到处是荷塘,种荷.栽藕.采莲剥子是乡人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到了晚年,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更是常常激发齐白石画荷 ...

  • 石涛的这些小画,笔简墨妙!

    石涛(1642-1708),一代山水画宗师,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他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 ...

  •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画如何去欣赏?

    文·段宏刚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先生跟同时期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是我国20世纪公认的四位绘画大师,他在国画领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经常把乡间司空见 ...

  •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生平简介怎么死的】齐白石的虾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晚年的齐白石在作画 1957年9月16日,中国著名现代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齐白石先生生于1864年,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国画大师.篆刻家.书法家.湖南省湘潭市人. ...

  • 花鸟画的造型与笔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造型的"造"字有创造之意,艺术上的造型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的物象加以艺术化处理.中国花鸟画的造型是意象造型,它不是真实地描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而是根据对象的感觉,将对象夸张变形,使 ...

  • 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不是已经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了吗,怎么也把他算在余派传 ...

  • 张训富——【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训富--一位来自铁道兵军营的书画家,从军营到长春公检法系统,他从不懈怠,忘我潜心.刻苦笔耕不息.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刊发的是张训富先生的部分国画作品··· ...

  • 齐白石画的《草蛇图》,少白汤发周说草虽然寥寥几 笔,却最不易画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犹存人世间. 要问余墨哪里赏,上海松江大学城! 虽然我们都知道白石老人在艺术表现上丰富多样,但见到这 幅<草蛇图>,仍然感觉 他的创作真是太广泛了. 可能他见过的东西只 ...

  • 【觅画记】许友:苍楚有致,无一笔烟火气(下)

    郑珊珊在<许友年表>中还引用了李渔在<〈春及堂诗〉跋>中的所言:"侯官夫子为先朝名宦,向主两浙文衡,予出赴童子试,人有专经,且间有止作书艺而不及经题者,予独以五经见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