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打击“精准诈骗”
唐守伦
近日,江苏警方披露了一起冒充班主任和孩子对家长进行诈骗的典型案例。所谓的“北京名校培训班”班主任和学生都是假的,有人被骗数十万元,目前江苏多地已有多名家长上当,损失数十万元。
从近年来通报的诈骗案例看,这类骗子往往通过冒充子女与家长联系。骗子利用盗取的学生的QQ号、微信号给家长发信息,称学校邀请到名牌大学资深教授进行培训,自己准备报名参加,需要交纳巨额培训费,骗取家长钱财。还有一些骗子以老师的身份骗取学生家长的信任后,再让家长汇款,实施精准诈骗。
这些诈骗分子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得逞,是利用了家长爱子心切、希望孩子成才的迫切心理实施诈骗。为了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诈骗分子在向学生家长骗取培训费、资料费等费用前,就已依托网络平台,利用木马盗取他人QQ、微信账号和密码或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盗取的QQ号码、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在QQ、微信好友中选择学生的父母作为诈骗目标,并能准确说出冒充学生的姓名、学班级等信息,让学生家长深信不疑。
由于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且精心设计的骗局花样翻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一旦家长被骗,因资金流向复杂隐蔽,公安部门侦破难度极大。因此,家长和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有效地防止上当受骗。
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协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协作力度,公安部门要及时发布打击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提醒学生和家长防范,避免家长和学生重蹈受骗覆辙;教育部门要用好家校共育课堂,开展防诈骗安全专题教育,普及防止上当受骗常识。同时,要提醒学生和家长,一旦发现有诈骗行为,要及时向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举报,请学校及时提醒其他家长和学生做好防范,让“精准诈骗”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各学校和教师要加强QQ、微信账号的安全维护,家长QQ、微信群要严格落实实名制度,群管理员及时甄别核实进群人员身份,杜绝陌生人随意入群现象,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严防不法分子进入家长QQ、微信群或是加为好友。凡是以孩子口气发信息或打电话,以报学习班名义需要高昂学费让其联系培训学校老师的,一定要进行核实,与孩子进行联系核实清楚,或问一些更私人的问题有助于分辨是否是诈骗,尤其是涉及转账或汇款的信息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盲目地扫码付款。若是无法及时联系到自己的孩子,可联系学校,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
此外,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监管,加大联手打击力度,不给骗子可乘之机。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打击,“精准诈骗”已难以继续招摇撞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瞄准学生和家长的“精准诈骗”仍然屡禁不止。家长和学生千万不要盲目听从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而耽误追回损失的最佳时机,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各部门要及早研究打击“精准诈骗”面临的新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打击对策,让“精准诈骗”无立足之地,避免家长和学生受骗上当的事件重演。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精准诈骗”令人深恶痛绝,打掉“精准诈骗”并非一日之功。在有关部门联手打击下,“精准诈骗”的生存空间受到有效遏制,但仍需要持续发力,筑牢防范“精准诈骗”的坚强防线,维护好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