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清音||翮青||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阆苑


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怎么样从诗到词?过去我跟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你要想学填词的话,必须首先要有诗的功底。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理有这么几点:首先第一点:无论是诗也好词也好,它所用的语言,不是我们普通的平时说话的口头语。也不同于一般的,书面语或者文言语言。它是诗和词特有的,带有格律的,带有音乐性质的,并且是被经过高度浓缩了的,艺术化了的语言。那么,你在想填词的时候,如果你脑子里所有的还是那种白话性质的,或者是那种普通文言性质普通语言性质的,那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你填出来的词,或者不通,或者太直白。诗词诗词,因为先有诗,所以理所当然,诗就作为填词的一个基础。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不懂诗,那么你就很难懂词。如果你懂词了,那你一定就懂诗了。换句话说:善诗者不一定善词,但善词者一定善诗。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诗在词之前,你诗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词就容易了,如果你诗的基础一点没有,那肯定在你学词之前,早早晚晚要补诗词功底的那个基础课。否则的话,那个课不补的话,那你很多问题,也就是在诗里该解决的问题,你解决不了。我们具体的来说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说,诗也好词也好,它是怎么做成的?诗和词是由什么来组成

但是到底由什么组成呢?最终是由汉字,一个一个方块字连接到一起组成的,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那么由字最后到诗到词,经过几个步骤了呢,我想至少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由字来组成词:比如说:伟大 天真 柳絮 扬花 还比如说:相思 恁的 争知 现代语言里没有这样的字了,一个争、一个知 。那么这就是由字来组成词。争、知两个我们现代很普通的字,组成我们现在不常见的一个词。

这个过程就是由字到词的过程,我们称它为词法,也就是组词之法。那么词产生了,怎么再变成句子呢?先说组词,一个词可以掉过来这么用也可以那么用也行,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比如 :“清心”我在《咏雪》里曾写过一句“清心应与梅相伴,唤醒春风到海隅。”后来晦窗先生看完之后说,他说:“清心”也可以换做“心清”, “心清应与梅相伴”而且似乎比原来的更好。两个同样的字换一下位置,意思完全一样,但是效果不同,这就说明善组词的人,他把相同的一样的字,可以组成更好的意思出来,这就是组词之法,简称词法。也就是说,由字最后后变成诗词,首先要经过第一关,组词。

第二步再从词变成句子,我们称它为句法,有的人叫语法,有的人叫句法结构。其实是一样的。那么句法结构有多少种呢?常见的就有很多种:比如五言来讲:221句式,212 句式。那么这样的句式,或者有人说是23句式32句式其实变来变去不是212 就是221。那么五言句法,就大概这么两种。七言呢:它是2221句式,或者223句式,或者2212句式。223句式还是2212或者2221句式,就这几种句法。但是具体来讲就有很多办法了。

比如说五个字七个字,像全是名词来并列在一起的,还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比如: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 白发 征夫 泪 七个字四个名词,还有的呢,是主谓结构的,就像一句最简单的话一样,还有动宾结构的。还有起补充作用的,前边说主要的后边做补充作用的,各种结构都有。

我们在读诗读词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句子,你要看它为什么要这样。那么由词组成句子的时候,最忌讳是什么?最忌讳是前言不搭后语。怎么叫前言不搭后语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法出问题了,就是我们说的不搭配。比如:红旗飘飘,可以。飘是动词,红旗飞飞,飞也是动词,既然都是主谓结构,红旗飘飘就可以,红旗飞飞为什么不可以呢?红旗飘是风一吹它是飘,红旗飞飞就坏了那旗杆没有光剩一块红布在天上飞才叫红旗飞飞。所以说,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任何一个词和另外的一个词都可以组成一句。有的能组,有的就不能组。那么语法首先不能有问题。

我们不能出现那种语法上出问题的句子。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那是不是我的语法没有问题,那么我的句子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是。你的句法完全可以没问题,从句子来讲上完全是通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但是它是两件或者三件事情前言不搭后语不相关,你不能把它们组在一起。比如我们写景的时候:比如我们说,岸上什么堤上什么,或者池中什么池边什么。那好,你得把有机的能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不相关的东西,就不能往一起放。比如白菜疙瘩红旗舞,这句子通不通?没什么语法问题,但是,你先说白菜疙瘩萝卜缨子,红旗舞,它两件事情挨不上。那么其实,我举这样的句子时候大家可能想,谁会写这样的句子呢?很多人经常会写类似这样的句子。他觉得挺不错挺好但是实际上不对,前后不搭界。不是一件事情。在一句话里只能说一件事情。那我强调一点,你写的东西,不论是诗也好,词也好,在一句话里只能是一件事情。你想我把这也说了,把那也说了。两件三件事情能不能融在一起呢?可以。你用语法的方式把他融合成一句话,让大家明白,如果你不能把它融合成一句话,它变成两件事情,那你就出问题了,语言出问题了,读的时候一定注意。第三,就是由句子怎么才组成联,或者叫组成复句,或者叫组成一拍。比如说写七绝时候写五绝的时候,绝句,第一句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它可以独立的表达一件事,第二句也是完整的一个句子,独立的独立表达一件事。一个般情况下是这样。但是到了三、四句,它就是两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一个事情,单拿出第三句了往往不完整,单拿出第四句也往往不完整。

也就是说,三四句就组成一联,它不是孤立的两句,它是一联,这一联和律诗里的一联相类似,也就是两句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事情。这两句之间一定不能前言不塔后语,要联系紧密,在语法上在你的内容上,一定要联系紧密。随便我们举个例子: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这是完整的一句,我们不看后边的三句,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折戟沉沙铁未销,”这是一句完整的一句。

后边说“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不看前边也不看后边,就说这七个字,它也是完整的一句。虽然说有些东西你好象没有完全交代清楚,有前言有后语的原因,单它一句不完全清楚,但它在语法结构上是完整的,你也大概明白了就要说这么类似个东西。它也是完整的一句。所说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虽然说有关联,那是句子之外的关联,是另一层的关联。它不是在一件事情之内的关联,是两件事情关联在一起了。但是三四句那就是一件事情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前句是假设,后句是由假设推出来的判断。为什么这么呢,“东风不与周郎便”假设老天爷爷要是不帮助周瑜的话,“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不知道怎样了。这就是一因一果,因果之间存在一个有机的联系,单独一句意思完整吗?它不完整。换句话说也就需要把有机的两句组成一联,在诗中是组成一联,在词中就是组成完整的一拍,这一拍是说一个节段一个层次一个范围内完整的一件事。比如说我们随便拿出一句词来拿出古人的句子来解释一下。

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是一个简单的对子。“清景无限。”前两句话点了两个自然的景观,后一句话把前两句话表达的东西总结一下。

这就是语法结构,前两句话并列在那,后一句总结这一拍结束。比如再说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前边也是“山抹微云”,是一句,“天连衰草”,又一句,“画角声断谯门”是第三句。那么前两句是并列结构。第三句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往后延续一下。从内容上来讲“山抹微云”,是看的见的,“天连衰草”,是似乎看的见,但好象又看不清楚,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基本上可以归为看的。第三句“画角声断谯门”它就变成了听觉了,从视觉转向听觉,内容有点区别,那么大家注意没有呢?象这样的句子它都是前两句联系紧密,第三句就是作为另外一种内容。它们之间也有法的。而这种法我们回头再总结。那么这种法呢,就是一个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一拍里讲相关的一件事,尽量将这一件事讲完整。

这就是联法,或者叫拍法,但是这个说法这个词是我自己起的听起来很难听,怎么联法拍法呢,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行了。第四步,有了联了,有了拍了,才能把它顺理成章的组成一篇,这叫什么?这个词好听,不能叫篇法,叫章法。那么绝句第一句,第二句,第二句紧跟第一句,第三句开始往别的地方转,但是它只是半句,第四句拉回来。一合,一篇。律诗呢:第一句,第二句跟着第一句,他们两个句组成一个一联,这一联做为起,然后呢三四句一对,五六句又一对,一承一转,到七八句呢,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把要讲的问题交代清楚,合。这是律诗。那么词呢,最小的小令分几拍?最小的小令至少分三拍。比如说:《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第一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第二拍,第三拍,“能不忆江南。”三拍,再短了像十六字令,或者是像有一些像绝句那样的小句子它基本上也应该按三拍来算吧是不是只能算两拍,我没有细琢磨过。我们拿《忆江南》来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那地方好啊,那风景我过去非常熟悉。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具体怎么好,下边有一个对子告诉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把“风景旧曾谙”和“江南好”这句话给承接下来了,最后用五个字总结一下,“能不忆江南。”这么好的地方我能够把它忘了吗?我肯定会想起来它呀。它呢分为三个层次,三个韵脚,正好组成三拍。

那么这里经历了什么过程呢,首先是词法,由一个一个单独的汉字组成一个词,第二步呢再由若干个词组成一句,第三步呢再由一个到两个句子组成一拍,第四个呢由若干个拍节组成一篇。这里牵扯到什么问题呢?牵扯到语言的下字组词。这是语言的文字功夫。而且不是一般的语言文字功夫。是把普通的语言文字变成诗语与词语的过程,那么第二步,这里存在什么问题呢? 你下的语言有音节的需要有格律的需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符合格律,如果不符合格律呢,那你听起来就乱套了,它首先不压韵,然后呢音节也不好听,那怎么办?你就得学习格律,你就得学习怎么让声音好听,你就得去把你的语言组织起来之后,还得去找语言的味道感觉。那么首先在学诗的过程中,一般都从绝句做起 或者律诗做起,无论你从什么做起,你学的格律是什么,它都得是律句,基本的要求。什么叫律句?律句:是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如果你能写出的都是标准的律句了,那么你的基本功有了,如果你写出的句子不是标准律句,那么你的基本功就没有啊。

那么律句在学诗的初始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五言的,七言的。那么这样的句子,到了词里尤其小令里上来就要用。比如〈鹧鸪天〉〈鹧鸪天〉除了中间两个三字句之外,剩下的全是七言律句。

比如说〈蝶恋花〉除了七言律句就是五言律句。只有一个地方是四言其他的就是五言或者七言。如果说你的一首绝句写不好,写的前言不搭后语那是另一码事。如果你的四句里全磕磕绊绊,不是出律了就是韵不对了,或者是字拗了等等,那你能去写词吗?你绝句四句里写的不是人话,你到词里一样不是人话,那怎么办?还得从头学起。第三个,即使你句子都很好,你不懂章法结构,四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绝句里你说的前言不搭后语。第一句说这个,第二句说那个,第三句又那么的怎么着,绝句,律诗,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它就是起承转合。但是到了词可就不同了。

词的每个词牌都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这个我们在以后的课里会逐步讲到,至少可以讲三五十个常见词牌,每一个词牌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换句话说,绝句,起承转合就一种结构。或者变化,也就那么几种结构。律诗又是一种结构,而词呢 不同的调子谁和谁都不同,有的很相似但完全不一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词一上来它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如果你连诗的四句八句都搞不明白,你怎么能搞那么更复杂的东西呢?所以说学词之前一定要先学诗,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今天就是假设在座的人,诗都有一定的基本功了,所以今天我来讲这个之间的道理呢,是第一次这样强调,同样也是最后一次强调。今后就不再强调了这个东西了,我们只是把诗与词之间的关系,把它简单的讲一讲就可以了。

我们继续讲从诗到词大概都经过什么?从诗到词,从哪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呢?按着王蟄堪先生的说法来讲叫做:以鹧鸪天来作为分野。分野就是分水岭。那个地方它的区别是最明显的,因为鹧鸪天它是由七个七言的律句,加上两个对仗的小三字句,组合成一篇。那么它组成一篇,有人上来一写,就把它写成一个像律诗形式的一个东西,那这个它不是词。词是什么呢?词和诗有着很截然不同的区别。那这个区别呢?我想大家要仔细的去琢磨、去感觉、去把握,怎么叫感觉去体会?

那就是你把它当成你身边很熟的一个东西,仔细的体会,你能分得清它不同的。我们举例来说:来听课的都是女人,女人你身边就有可能有两个男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儿子。那丈夫和儿子都是男人,他们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但是表面的不一样,一个大人,一个孩子,这个不用你说,谁都知道。但他们真正不同,只有这个女人你仔细体会了一辈子半辈子你才清楚。那旁人他不会体会出来的。这就是你耐心的去比较去琢磨,到底什么是诗,什么是词。那笼统言之,什么是诗呢?诗无论它讲多大的事情,或者多小的事情,它总有一种劲在里边。什么劲呢?就是我想要说点什么,我想要表现点什么,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想要怎么怎么样,或者激愤或者高兴或者快乐或者什么,总之是要有一股劲它掩饰不住。即使再用那种无题的手段,再含蓄再怎么样,他总是有点掩饰不住。换句话说,绷不住那个劲它要露出来。那一点露,露的恰到好处。这就是诗。而词是什么呢?词就是完全藏起来,啥都不露,让你熟知的人去感觉它要干什么,不熟知的你人就看不清它要干什么,这就是词。比如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要干什么?作者写这个他有他的道理他想把他的某种感慨告诉你,这就是诗。那么词呢就完全不这样。它咏《新月》(眉妩):“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那么美。后边说:“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它想干什么呢?好象它没想干什么啊?这就是词。诗和词就不同,诗,它有些劲它藏不住,一下子就要露出来。如果说你读不懂,那是你不会读,不是人家没说明白,人家说了,就是要表达,你没读懂,所以说你觉得它也没说什么。

如果你懂的话,你读到这,你略一沉思,就一拍大腿,妙啊,它想要说什么你全知道了,它自己其实就在那说呢,它没有藏着,半藏半掩,半藏半露。可词就不一样了,词几乎就全是藏。你想抓它词里句子怎么怎么样如何如何,你抓不到,它比诗藏的更隐晦。换句话说,诗与词相比,诗更直接一点更露一点更白一点。词更含蓄更深沉一点,更拐一点弯子。这就是它们的区别。就像是男子汉大丈夫似的,该挺起来它就挺起来,肩膀正正的,脊背拔的直直的。即使写点柔情蜜意。那也是一个男人的那种柔情蜜意,显的总而言之带有一种男人气。而词呢,就不然了,它天生下来就是的漂亮女人,穿着漂亮的衣服,长着一副非常柔美的身段。你听它说话的语音也是娇滴滴的,柔柔媚媚的,它不要那种男子气,但是它的心胸厚到什么程度,你只有懂了它你才能知道,不懂它,你以为就是表面的就是那一个样子吗?但它的心像大海一样又宽又深,你只有深入进去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它的区别。所以说,词的语言要华美,要美。而诗的语言,不以华美为主,甚至有时候要讲究古朴自然,什么叫古朴?说白了粗布大马褂,都没关系。词是二八佳人,要哪都是美的。它们区别不同。 翻过来的话,我们在填词的时候,你就得先要分清楚了,你想做的工作是什么,你想做的这个工作到底是适合用诗来表达还是适合用词来表达。如果你想发感慨,最好你就用诗来表达。你想臧否人物,你想怎么怎么样,如你的情绪本身是很婉转的,那你就用词来表达,不要选错了体。好比说你出去你要找一个伴儿,让他跟你去干什么什么,你需要去公关,对方是个男的,你要去公关,你想用某种东西把它拿下。结果你找个张飞去,坏了,你把人家吓跑了。所以你要选择好你的伙伴,选择好你使用的方法工具。那么到底选择什么人去呢?你知人才能善任。你知道我这个事情谁去做最合适,你才能知道派谁去,否则的话,乱派人,那就弄错了。那么这是表面上,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不同,诗和词用的语言就不同。 诗的语言多用实词,少用虚词。诗的语言多那种大马金刀的语言。那种实实在在的语言。词的语言适当加一点虚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把它比成泥巴。我要砌一堵墙,全是石头不行,石头墙砌好了我要拿泥给它糊糊缝,那个勾勒的词,就相当于糊石头缝的那个泥巴。有它外表光滑,一切都好。没有它,一切就是一堆乱石头。

那么你像这里边,比如:梅英疏淡这首。(望海潮 秦观 )什么属于勾勒性词汇呢?比如说:长记误随车,长记,有意思没有?有,但它的意思和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误随车,和这些实实在在内容的东西它不一样,它有点区别。正絮翻蝶舞,絮,有华灯碍月,有,但倚楼极目,但,像这样的词呢,他它就属于勾勒性词汇,比如我们在词里见到这样的词但它在诗里很难见到,诗里出现两个:无端,空惹,诗里很少,在词里的这样词很多。比如说:又重见,哪更 ,可怜, 像这样的词,它都为了起把情感一步一步去转或者往上推,起这样的作用的。像这样的词,本身没有太多实际意义,那情绪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前进一步,一会后退一步,靠什么来调节.就靠这些所谓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来调节,在诗里很少出现,在词里就很多。

我们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还包括一个就是词的结构问题。像鹧鸪天,我们把中间的两个三字句,叫两句,其实那是两个半句,它比律诗只少一个字,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结构上,第二个方面就是语言上包括用虚字上。我们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具体的看一下。 鹧鸪天 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词呢?最早的形成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个过程?这些话呢,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只是根据我的理解简单的说一点。词最开始,它是和歌舞和音乐紧密的连一起的。一开始呢,据说是从西域传过来,象现在保留的挖掘出来一些敦煌曲子词一类的,那就是最早的东西吧。我们看《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时候,把它的序言部分,好好看一看,就全明白了。词的产生发展,它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它是民间产生,然后在一些个歌舞啊晚宴啊,尤其是一些家宴上开始使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文人就开始有意的进入到这个领域里来。李白,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这些人都开始填词,本来诗过去就是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你像最有名的旗厅画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旗亭画壁。那时就表现诗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女们在一起唱,今天说唱王之涣的几首,唱谁谁的几首,大家就在那比,那时候说明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就慢慢的就变成词产生了。词一产生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民间的,文人慢慢的进来,他们开始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去填。然后一个词牌产生以后,逐渐的就稳定下来了。

所以词产生以后,它变成什么呢?叫做每篇都有固定的句数,每句有固定的字数,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音,这就叫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最开始的这个词,主要是宴乐场所,就是宴会音乐场所产生的,总是在这个环境下。大家在下边游戏集会,然后呢,上边有人就唱,唱着唱着有人觉得,说我也来填一个,我根据它音乐节拍,我也来填一个。然后交给歌女一唱,歌女一唱,觉得还不错。后来你也填我也填,大家都填,慢慢形成一种时尚。虽然是形成了时尚,这时候的词,主要是作为一种游戏工具,它没有一开始并不是形成了文学艺术,它作为游戏工具和文学艺术它是有区别的。游戏工具和文学艺术它这之间的区别在哪呢?作为游戏工具的时候它是以玩为主,什么艺术性啊,主题意义,主题思想,大家都不去考虑,就看怎么好玩怎么来,那么这就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在创作方面,从题材上就有一个很大的局限,玩的时候怎么玩呢,我们知道过去文人有一个习俗,叫“狎妓”,这是一个,再有的话,就是在宴会上,在游戏的场面下,所要的内容,就不可能都那么正规都那么庄重,那样就没意思了。所以说最初产生的时候有那么一个过程,所以说很多词最早就从香艳,第一个是写女人,第二个是和写和女人有关的很多东西,再包括吃喝玩乐这些东西,跟这些个东西关系特别紧密。家国社会,当时大家还不太把它当成很重要内容,是游戏工具吗,所以词有这样一些特点,到后来文人慢慢觉得这个游戏形式挺好,而且逐渐的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加入进来,那么词就从游戏工具慢慢变成一种文学艺术体裁,这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到了唐末,尤其到了唐末以后,很多词人开始有意识的是致力于创作词。于是就掀起了一个高峰,什么高峰呢?就是所谓的花间派,花间词人,词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叫曲子词,就是说它和音乐的关系,后来有人管它叫诗余。为什么叫诗余呢?就是诗人在写诗之余,闲玩一玩。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到了后来,词逐渐的从游戏工具脱离出来,变成一种纯文学艺术形式,与音乐的关系也渐渐的越走越远。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这么两点,第一点因为词一开始要唱,所以很多都是小令,要短。长了之后,大家还没听清楚你说什么,听了半天还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长了之后就不容易听清楚,所以小令是最开始的东西。

第二个, 小令有什么特点?它的那种语言比较浅白,比较通俗,更多的融入了一些个生活中的语言。这是它开始产生的一个特点。为什么这样呢,很简单,那时候不象现在,一边唱我旁边可以配上字幕,唱的什么即使你听不清楚,你能看清楚,那时侯不可能有字幕。所以怎么办,就选一些比较大家容易理解的,一听就能知道你在说什么的语言,所以词一开始产生的语言,就有一个与生活比较接近的,像我们今天有一些词,习惯用的古人的语言,其实就是当时宋人或唐末人说话,平时说话大概就是那个样子,这是一开始的特点。比如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你一听明白了,不用想你就明白了,所以这就是它开始的特点。那么到了后来,词渐渐的离音乐就远了一点,然后开始强调词本身的内涵,文学艺术,艺术的本身,它的规律就使词越来越文化。什么叫文化,文气化。文人的语言,书面语言越来越多,词的艺术特点就不断的加强,那么到了后来,尤其到了宋末,词基本上脱离了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书面语言的这样一个艺术,也就是说不象开始,你站在台上一唱,我下面一听就完了。而是要怎么办?而是要把它捧在手里,看着词,去仔细的欣赏琢磨。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来,词就脱离音乐的一个根本原因。那么还唱不唱呢,也可以唱,但是这时候已经不以唱为主了。这是我对词简单的一个概述,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的来琢磨我说的道理。现在我们就开始来真正欣赏一下古人的词,看看这词是怎么这么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我们先看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这首词,我跟个别人曾经讲过一次,那么今天我们算是一个正式讲课还是要讲这首词,我也就简单的串一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从词牌来讲叫菩萨蛮,词牌是什么呢?词牌其实就是音乐的曲牌。这是首先一点。过去有个特点,音乐的曲牌,因为音乐是有调子的,有了调以后,它大概会表现什么样内容基本上就定了。 菩萨蛮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说当初这个词也是从西域传来的,传来的时候,当时是那种蛮女,蛮女她在演唱的时候,随着那个节奏,小蛮腰一扭一扭,显得特别活泼欢快。但是因为是蛮女唱的,所以都跟女人,最早词都是跟女人有直接关系,都是讲这些事。

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词牌它有什么特点,这个词分为八句,四个韵脚,分称为叫做四拍。每两句押同一个韵。换句话说是个什么特点呢?就是两句一转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是一个韵。

懒起画蛾眉,弄桩梳洗迟。这就换到四支韵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又转一下韵,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那么上下两片,上片前两句的韵,是仄声韵。这里用的入声韵,也归为仄韵。然后转成平然后再接仄韵,然后再转成平韵。那么八句四换韵,音乐的节奏就变换四次。

我们就想象蛮女在跳舞的时候,腰这么一扭,啪啪两句,那么一扭,啪啪两句,换了四次。所以说菩萨蛮的这个蛮呢,有人解释是这么个意思。那这个解释到底对不对,我也不清楚,但我倒觉得利用这样的解释方法来讲解菩萨蛮倒是挺有意思。我们看它小蛮腰到底怎么扭?

首先从音乐上来讲,从灭,到雪, 然后蛾眉,迟你看这就是两下,第三下呢,镜,映。第四下呢,襦,鸪。这样的话,就体现出来一个音乐的特点。

第二个从内容上,它每两句集中讲一个内容 ,然后再换两句,又集中讲另一个内容。换句话说,我习惯于把这种方式叫做一拍。也就是前两句它是一拍 ,在这一拍里不管是两句也好三句还是几句也好,总之是一个复句 ,在这个复句里集中讲一个层面的内容,等到下一句就换一个场面或换一个内容。

我们先把这首词简单的串一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你们大家如果是课前预习的话,大概应该知道了什么叫小山重叠金明灭。书里大概是讲呢,小山,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小山,是指小山屏。一种解释呢,小山,是小山眉。 第一拍出现的它是一个女子躺在床上。鬓云,就是头发一缕一缕的,欲度香腮雪,怎么叫欲度呢。香腮指脸蛋,用雪来形容脸蛋特别洁白细嫩。小山重叠,小山它说是小山屏或者是小山眉。但是我个人理解,小山屏和小山眉,可能都不一定是对的。我倒觉得它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小山指的既不是小山屏,也不是眉毛,而是发髻。女人头上的发髻。用簪子也好,或者用什么首饰一别,这叫发髻。发髻它不是梳成一个卷,是几个卷连在一起,这叫小山重叠,金明灭,我理解是头发上用金属做的,不管是发卡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吧,是这样一种东西。我是从哪去理解的呢?是从章法结构上来理解。我们来想一想,画面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子躺在床上。然后能看到,她的头发沿着香腮,似乎要从这边大概要度过去,要跑到那边去。

如果说是小山屏的话,那么第一句是讲女人床边的屏风,第二句就讲这个女人的头发和香腮。那么我觉得这样的话,离的太远了够不着,为什么说够不着呢?你想这两个画面,小山屏和头发接的很远。所以说,有人就说了这不是小山屏,是小山眉。眉毛呢,前边第一句说眉毛,小山眉不是重叠,而是重(读众)叠,叠,当蹙眉。眉拧在一起,大概心有愁事吧。但是我觉得这样写还是有点远,先写眉毛,然后再写鬓云。这样倒是好象是比较顺,比小山屏的理解好一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解。先说头发然后说发髻,前边说头发,先说发髻,再接着那么我所强调的是什么?就是说一首词它分四拍,每一拍只讲一个很集中的内容,然后下一拍,就要跳开上一拍的内容,然后再去讲另一拍的内容。换句话说,在一拍里面,两句也好三句也好,是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换到另一拍的时候,写一缕头发,我觉得这样的理解可能更好一点,如果说眉毛,然后再说鬓云,反正大家理解吧。这是我的一种理解方式。他们之间要有一定的跳跃。如果再和前一拍的内容连的很近,那这样就太密了,后边就不能写出更多的内容来。这是我的理解。 下边紧接着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前边写人睡在床上,后边写人起来要梳妆,不管它是懒梳妆也好,还是不想梳妆也好,总之在想梳妆。你看这两个内容呢,它就离的远一点。所以前两句一定是紧紧连一起的。而三四句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而前两句和三四句和他们之间要离的远一点,然后等到下片的时候怎么办呢?下片的时候它就开始,下片的内容要和上片的内容又要跳开一点。怎么跳开一点呢?

往往做为一首词来讲,上片讲一段内容,等到下片的开头第一句,一般情况下是对上片的一个总结,然后重新开启下片,重新开启另一个内容,我们在词上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讲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先起,然后承接。承接完了之后转,转完了最后一合。是一道线,一环连着一环,可以弯曲,但是基本上是一道线。起承转合。 那么到了词,它就打破了这种章法,它和诗从体裁上不同所以结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我把它做一个比喻,好比是女人织毛衣之前在倒线球。这个线球怎么倒呢,先倒一个球,然后这个线头绕一个球,技巧上它是怎么把这四拍连在一起,中间怎么四换韵,四层的内容是怎么分的那么清晰,每一层之间,又怎么联系的那么紧密,我觉得这是需要理解的,这首词就简单的就先讲到里。

词是怎么开始的这个过程。有些话呢,我总觉得没有讲到位,这样的话我再重复一下。一个是最早的词,已知的最早的词,好象就是敦煌曲子词。词最开始称做曲子词,后来又叫诗余。从它的这个名称来看,就是一开始词并没有被文人真正的重视起来,那么它最早作为一种晏乐,游戏或者说叫文人游戏的一种形式,它这么存在的。所以说,从敦煌曲子词,就可以看出词最开始它是一些什么特点呢?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不用说了,它是和乐的是配合着音乐的,第二个它的词,谴词造句不拒俗语,就是一些个平常人说的话,一些个类似于口语的话,俚语俗语的话它不避讳。另外,语言比较直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本身它就是作为一种游戏存在的,就象现在我们有人说的一些顺口溜啊,讲的一些笑话啊,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他为了让大家能够听得明白,台上一唱,台下一听就很清楚,所以口语俗语直白的语言,它都是不避讳的。

内容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更多的注重一些男女之间的情事,和一些个风花雪月,都是一些个让人去把玩的一些内容。在那个时候有这么一种风俗,男人狎妓。或者说男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人被关注的时候,或者说有几种形式关注吧,不管它是想同情也好,还是想关注也好,其实,多多少少存在一种,就是说被欣赏,或者被把玩,这么一种状态,有这么一种意思在里边。内容往往就比较香艳,语言就比较俚俗。词一开始这样产生,到后来慢慢的文人主动的去关注它介入它,然后不断的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内容上不断的丰富,立意不断的深刻 语言也慢慢的变的更加文言和含蓄,也就是词从一开始比较俚俗的比较直白的,比较香艳的这些内容呢,慢慢向一些庄重的深刻的婉转的文雅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我想要让大家深刻的理解词是怎么回事,就应该尽可能的把这个过程给大家交代清楚。比方说我们先看一首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有很多,我估计网上也有。

那么我从《唐宋词鉴赏辞典》里找这么一首。大家看一看,如果有人找到了,愿意把它打到这里字幕上也可以。我给读一读应该也可以理解了,它基本上就已经体现了词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某些主要的特点。敦煌曲子词,我选这个,这一首敦煌曲子词叫望江南,这首是比较有名的。《望江南》敦煌曲子词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我是曲江临池柳,应该是我是曲江池上柳,临池柳不符合格律了。这首望江南它很简单,首先从语言上它比较俚俗比较直白。几乎没有一个字,大家听了之后说听不明白。莫攀我,你不要攀折我。攀我太心偏,这个心偏,不是偏心眼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你的用心太偏的意思。你不是真正的喜欢我,爱我,钟情于我,你只是为了图一时的你自己心理的满足,我想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池上柳,我想应该是池上柳,临池柳不符合格律。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你看这首词它有几个特点呢,第一最大的特点它像什么呢,象民歌,象民间的歌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者象某些南北朝民歌,等等,很象这些东西,就象顺口溜一样。我们今天的很多顺口溜,比古人的顺口溜差太远,今天的人识字的人很多,但是有文化的极少。所以说我们今天的顺口溜,已经离文学艺术太远了,没有一点味道,太粗俗,语言太烂。但是,这个我想,它大概就相当于当时的那种可以唱的顺口溜。 我们今天看似乎文学性很强。可是不管怎么讲,它具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是民歌特点,

第二呢,它比较直白,语言文字比较直白,表现方式比较直白,语言比较直露,就表达这个意思。

象这样的词呢,在当时词最早产生的时候,是很具有这样的特点的。象这样一个东西,象歌妓在台上一唱,台下一听,可能是会心一笑或者是哈哈大笑。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听的人很少有普通的老百姓,应该都是当时的一些个文人士大夫都是一些高层的文化人,听完之后各种心境不同吧。敦煌曲子词应该是发掘出来比较早的,它是词的源头,这个时候的这种词,我想,也许是某些不出名的文人随便填的,也许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或者是演唱的歌妓里面有人来做这个词,它就相当于文字工匠一样。

总而言之,和后来的真正词人的概念它有所不同。这个内容作为一个对上次讲课的一个补充。还有一个补充,就是上次讲了温庭筠的那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总觉得有些话还需要再说一说。我们把这个再简单的再说一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第一点,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之所以说小山指的是头上的发髻。原因有这么两点,这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一定正确。首先从词的脉络上来讲,第一拍,写一个女人躺在床上。我们按照一般的原则,说一个人躺在床上,我们不管是挑帘一望也好,还是远远一望也好。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说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头发可以,是她的头上发髻,这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说首先入眼的就是她的眉毛,那么细致,眉毛。我总觉得这个有点不大合情理。所以我认为小山是发髻而不是小山眉。

第二个理是什么呢?就是说山眉,或者说叫眉山,是说眉毛像山,或山像眉,这两个比喻,都是存在的。我们如果在户外或者春天,说远山如眉,把山比喻成眉,这叫山眉。或者叫眉山,眉山,像眉毛一样的山,这也行。翻过来我们写美人的话,说美人的眉毛是眉山,眉毛像小山一样,无非就是或者是卧蝉眉,什么柳叶眉。跟这种山眉比喻形式是一样的,形态的比喻,这可以。但是不论怎么说,山眉也好,眉山也好,总之山和眉两个字它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专门说一个小山,它是否就能代指眉毛,这个我怀疑。说古人有小山眉这样的称法,但是有没有小山就是眉呢?或者叫眉山,眉山,像眉毛一样的山,这也行。翻过来我们写美人的话,说美人的眉毛是眉山,眉毛像小山一样,无非就是或者是卧蝉眉,什么柳叶眉。跟这种山眉比喻形式是一样的,形态的比喻,这可以。但是不论怎么说,山眉也好,眉山也好,总之山和眉两个字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专门说一个小山,它是否就能代指眉毛,这个我怀疑。说古人有小山眉这样的称法,但是有没有小山就是眉呢?

我只是怀疑这种理解,所以更加强了我对于从章法上理解,先看到发髻,然后再走近一点,或者说目光再近一点,才具体看到鬓云欲度香腮雪。上面说头发的发髻,下边说凌乱的头发那部分,鬓云。那么,这样我觉得更符合思维的逻辑习惯。我是觉得这样,好象似乎更细腻一些。否则说,上来一眼先看到那俩眉毛,眉毛那么小。然后下边再看到她的发髻。那这样怎么看呢?那个美人在那里睡着了,我得把眼睛曲乎着,离她一尺两尺三尺远,很近,然后仔细瞪着眼睛看,奥,眉毛这样的,发髻这样的。就是说作者在描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它有一个主观视觉。你这个主观视觉,你这个眼在什么地方。所以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看到什么东西,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的耳朵听到什么,你站在什么角度,你又想到什么。无非是眼看,耳听,心想,还有你可以感觉,比如手,皮肤,对外边温度的感觉等等,总而言之各种感觉。那么怎么办?就是说作者,作品当中不出现的那个视觉主体。把这个词打出来,视觉主体,听觉主体和感觉主体。我们用的三觉。

第一是视觉主体,视觉主体,你站在哪,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感觉主体,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你怎么感觉。这个感觉主体。第三个听觉主体,甚至你还有味道,你还可以闻到,你还可以摸到,你还可以碰到等等。那么我们觉得视觉主体,听觉主体,感觉主体,它要在哪,要有一个定位。你定位,定完位之后,你就不能乱动。你不是不动,可以动。

第一,你先要有个定位,你定位好了之后基本上就先不要动了,如果你要动,比如说我要转回廊,那么你就交代转回廊,说我要想当初,你就想当初。转回廊就是动作说明视觉主体在移动,想当初,说明你的思想在移动,说忆当时,也是你的思想在移动,然后,在你不动的时候怎么办。你不动的时候你身边的花草树木色香味等等,就以你为中心,不断的像你展示。你把这个交代清楚,读者一看就清楚了,如果你自己本身是乱的,那好了读者就全读乱了,全搞不清楚了。

关于这一点,我在一篇文章里,叫做“解析青青子佩的一首大概是临江仙”, 她写七夕的一首临江仙。我在解析她那首临江仙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再参照那个东西再来看。这是我从这个角度来,我为什么认为它是小山是指的是发髻,当然我这个结论很有可能根本是错的,但这是我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那么下边再说它的脉络。上边是先对美人的美好的外在的形象的进行描写,美人很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香腮雪。就是用点代面的形式,点到几个方面然后就把美人的形象烘托出来了。那么第二层,第二拍的时候它怎么接的第一拍又怎么转呢,第二拍就开始写另外的事情,写她不想起来画眉,所以弄妆才梳洗迟。起来的很晚,比较懒。这不是一般的俗人能做的事,都得是那种君子啊志趣比较高雅的,美人才可以做的事。还有一种,传统上把男人比喻为君主,或者上级领导,臣下就自比为女人,这也是过去那种已经形成的那种比如说三从四德也好,还是说男女不公平也好。总而言之,作为文学艺术这种方法,离骚的笔法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可以举这么两个小例子。《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的那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舅姑是什么呢,舅姑是公公和婆婆,不是舅舅和姑姑。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说我要见这一家最高领导者了。然后问夫婿,夫婿是谁?夫婿是男人,男人是上级是领导,假托问夫婿其实问张水部,张水部,官职是水部员外郎。

其实就问问,问他什么呢?我画眉深浅入时无?我画的眉毛颜色深了浅了合不合时尚啊?意思我的文章符合当前社会,或者当前其他领导的欣赏标准吗?我能不能当官啊?舅姑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国家来讲社会来讲就是皇上。问夫婿,你就是上级领导,我问问你,我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假如合适的话,你是不是该提拔提拔我推荐推荐我啊。这里巧妙的利用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这种比喻关系。

另外还有一首诗,一首《节妇吟》唐代张籍。这一首我们简单读一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那一首也是讲这个的很好的例子。良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这里它把良人比喻为自己所追随的那一干统治集团。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意思是你知道我心中有所属之人,结果你还送我那么贵重的礼品。但是我不能说拒绝你,不能说直接拒绝你,我首先要感激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但是接下来就把话题就转了,说妾家高楼连院起,我们家也不是普通人家啊。良人执戟明光里,良人,我的丈夫,执戟,站在皇上身边,也是地位很高的人。明光里,执戟明光里,不是躲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的人。知君用心如日月,你的用心非常好,就象日月一样的,那是很大的恩情。事夫试拟同生死。但是我对我丈夫的这个心意,死都不会改变,我愿意和他同生共死。所以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我把这明珠我还给你,还假惺惺的我还要很舍不得,很哭泣着还给你。

为什么呢?就是不想得罪你。我其实不是真的不想要你这个,但是实在我没办法,我已经有丈夫了,所以说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什么呢?人家想请他出山,让他去和他一起去共事,但是他不愿意。他不能说我瞧不上你,你算老几啊,你请我,你不配,这样说那就把人得罪了。用一句很婉转的话把人家给回绝了。恨不相逢未嫁时,如果我当初没跟他在一起,那么我就可能跟你在一起了。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完全是借闺情闺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里边呢,也是很典型的比法。它把自己所追随的人和对方都比喻成男人,而自己就是个小女子,都这样比喻。这样的手法在过去很常见的。但是这首菩萨蛮,它是不是也表达了,使用了这样的手法来表达这样的心境,我觉得呢如果说没有,我没有证据。如果说有,那么别人的证据,我也看了不满意。换句话说,这首词,还就是写思妇,思妇的心情,不一定表达怀才不遇啊皇帝不赏识啊,不一定就表达这个东西,因为它不明显。不象我们刚才讲的那两个例子。暗示性那么强,双关性那么强,一眼就看出它是那么回事,这首是不是有那样的想法。这是有人说它有这个意思,然后借着这个意思,把离骚笔法美人香草,这个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后如果我们在看到,别人写美人啊香草啊。千万不要露怯,不要以为它就是怎么怎么样。要想它有没其它的深意,有与没有是一回事,如果你上来一想就是怎么怎么样,那就错了。比如说一个人写相思,他表面写对一个女子非常的相思,相思,好象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有婚外恋啊,或者单相思啊怎么怎么样,不要轻易去下那样的结论。它会不会有其他更深刻的想法这个真的未可知。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就捎带说一首,再说一首温庭筠的。说一首温庭筠的《更漏子》。那么这首更漏子,首先说什么是更漏子。更漏子是个词牌,这是一。第二说更漏,就是过去那个做计时间使的那个漏,和打更时候的那个更。那么就说,我们现在就说打更(读耕)也行,打更(读经)也行。在我们家里说话,一般都习惯于说打更(读经),但是现在这个词到底是更漏子(读经)还是更漏子(读耕),说实话我还一时把握不定,我们就姑且读更(读耕)更漏子好了,错了大家也能知道,如果谁能确定读什么再告诉我。我还真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

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什么呢?这个更漏子首先是个词牌,这个词牌,最初就是写更写漏写时间的。就是写这方面内容的,然后又由于词一开始更多的是写女人,或者写男女之情,那么更漏子这个词牌,多半都是写半夜夜晚啊女子的那种愁苦也好相思也好。那么我们这个更漏子呢?我们简单的讲两首。

一首更漏子 温庭筠;

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首是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我们说更漏子第一个是词牌,第二个呢就是一般情况是讲女人半夜夜里思念丈夫也好,或者那种惆怅,写这种心情。

这是最开始更漏子词牌,基本是这种情况。但是后来后人再写更漏子的时候,就不写这个内容了,不一定是这个内容,可能会有别的内容。那么在词里就有这样的几种情况,有的是只有词牌,没有题目的。词一般的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后来如果你的内容实在比较乱,不加个题目统筹不住的话,那么才加一个题目。而在最早更多的是无题的,只有词牌的这样词。无题的,只有词牌的这样词,大致分两种情况,瑞脑消金兽就写的烧的那个香。这个香雾应该也是那个香。香雾薄,说明那个香快燃完了。透帘幕你看那香雾薄,薄薄如缕,它还从帘幕里往外透。通过帘幕透出去,那么这种丝丝袅袅的东西像什么呢?就像人的情绪一样,那么惆怅,所以紧跟着就告诉你惆怅,在哪惆怅呢?谢家池阁。到这才把地理位置才告诉你。这是一个类似于谢家谢秋娘那样的女子,在她的那个屋里,池阁,不管屋子里也好,屋外也好,总之是在她的这个地方,这么一个人,她看着外边柳丝长,春雨细,然后听着远处的漏声迢递。然后这漏声还惊塞雁,起城乌,然后她的屋里还画屏金鹧鸪。然后屋里还烧着,香雾薄,透帘幕。 这是一个反过来的手法,从外写到内,然后到这才交代出来这个地方在哪。画面就象摄影机一样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最后定格,奥,你全明白了。惆怅谢家池阁。你看它这么转,转来转去转了一圈,但是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那么我再强调,这就是脉络,这就是气脉。

如果不是这样,你换一个,比如说柳丝长,春雨细,画屏金鹧鸪。然后惊塞雁,起城乌,花外漏声迢递。假如这样的话就全乱了套了,谁惊谁起,怎么回事啊。为什么我们写出来的有些词,我说脉络不畅。那就是说你那个气脉有问题。但是如果说你那个气脉我写的没问题了,我就上楼开门放下书包脱鞋,然后脱掉衣服,然后我走到桌前,拿起馒头拿起筷子然后夹一口菜。这样气脉是不是很顺哪?但是你这是罗列了一堆流水帐,没有意义没有诗意,没有味道。还要跳荡,还要委婉,还要有味道,还要清晰。那么最后怎么办?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红烛背就是背过红烛。为什么要背过红烛?就是我转过来不看红烛了,看到那个金鹧鸪的时候,就惆怅一缕谢家池阁了,那么红烛当然就不肯看了,为啥不肯看了?替人垂泪。一看到红烛的时候,又惹起我不定什么更多的惆怅和哀怨呢,所以不去看了。绣帘垂是干嘛?就是垂绣帘,这是倒装句。背红烛,垂绣帘,干嘛呢?算了,睡觉吧,梦长君不知,我在梦里,我要是能入梦,能不能就见到你?但是我入梦了。我在梦里想你也见不到你,但是我想你也好不想你也好,总而言之你不知道,我对你的这些思念你不知道啊,那么读到结尾,明白了,还是思妇。虽然这个内容看起来好象刚才是思妇,现在还是思妇,转来转去都是这些事,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而且是写的很香艳。

但是你看,我们学习什么,词的基本东西,脉络、语言、 技巧、全出来了。换句话说,我们刚才简简单单讲了一个敦煌曲子词。我们说它还是比较直白的,还是比较俚俗的,语言直白,表达方式也直白。但是花间词的鼻祖,我们看看温庭筠,他就写这样的内容,你说他香艳也好,甚至说他低俗都可以。他的技巧他的笔法大家看清了吗?就是这么细腻这么温婉,而且用词还很文雅。

那么这一首更漏子,我们再想一想这首更漏子它有什么特点呢?它也是分四拍,四拍也就四层意思,每一层之间是层层递转,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就好象沿着一条小路一样,弯弯曲曲,弯弯曲曲,但是,你就是不睁眼,扶着栏杆也能走到地,它丢不了你。

另外一首更漏子,我们刚才打的这首更漏子本来也是要讲,我们把它简单串一下,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就不这么细致的讲了。 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香,红蜡泪,这也是一个对仗,柳丝长,春雨细,是对仗。惊塞雁,起城乌,是对仗。香雾薄,透帘幕,这不对仗。红烛背,绣帘垂,又是对仗。在这些小词里边,它有很多地方就自然的去对仗。

虽然不全对,也没有人非要要求你一定要在那对,能对的就去对,尽量的去对,然后也不是全对,全对之后就呆板了。这些地方你读的时候,你就要去想,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必须把每一处细节都要读到。如果我们也写一首更漏子,这四处一处对仗都没有,你写的再好,我告诉你,你不是当家本色,你这个就差多了。为啥呢?人家四个地方有三个地方对仗,你不用非要三个或四个地方对仗,你有两个地方总可以啊,上片一个下片一个,这就叫美,没有这个对仗它就不美。

那有人说,没人告诉我这个地方要对仗啊。谁告诉你啊!那温庭筠已经死了一千多年了。他不会起来说,不对,年轻人,老夫那时侯是对仗的,你怎么就不对仗?他不会起来这么吼你一句,你爱对不对,

这就关键是什么呢,我们自己读书的时候,该读到的就要读到,以古人为师,你看了古人的作品,那就是老师,它瞪大眼睛告诉你声色俱厉告诉你了该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全告诉你了,你就是没听见,那你这书就白读了,这个话扯到题外去了。那么我们看这里:玉炉香,红蜡泪,简单,很简单这个是一个对仗。偏照画堂秋思。思,读去声仄声,秋思。然后,从眼前看到的转到情绪上去。也就是从实转到虚。然后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因为前边已经告诉你在画堂里了,画堂干嘛的地方呢?画堂里嘛一定有美人了,这就是又回到花间词传统上去了,又开始出现美人了。美人出来之后,就描写美人的形象了。眉翠薄,鬓云残,眉翠为啥薄呢?因为没有好好化妆。鬓云为啥要残呢?一方面没有好好化妆,再一个她精神不好,为啥呢?觉没睡好。为啥觉没睡好?紧跟着夜长衾枕寒,为啥觉没睡好?夜长衾枕寒。为啥衾枕寒?他们家没被子,或者天气太冷不会把窗子关上吗?不是,因为身边没有那个人嘛。你看又是一连串行云流水一样就过来了,很简单的。下片说从眼前看的这些东西转到窗外的听见的东西,说梧桐树,三更雨,梧桐细雨向来是愁怨的代表,不管是离情也好,还是相思也好, 首先第一拍,破空而来,先道恨。说千万恨,恨极在天涯。这话很直白吧,只一下子就把那个东西抛出来了。就像是什么呢?还没开始呢,结婚典礼还没开始呢,咣一个二提脚先打到天上去了,后边再放小鞭就没劲了,后边你就得拿出更漂亮的把这个压住,如果压不住你就别这样来,情感上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已经把情感逼到极点了,你怎么能再高过它呢?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他说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我们刚才讲了互文,我们看这里呢,它是带一点互文的流水。山月不知心里事,同时水风空落眼前花。难道山那么结尾呢,摇曳碧云斜。那有人说,山月不知心里事,是傍晚,水风空落眼前花,是白天。从白天到傍晚,从傍晚到白天,是这样连轴转。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就知道心里事么?水风一样不知道心里事,它才空落眼前花。它是连在一起的这两句,这个对仗是连在一起的。最后,摇曳碧云斜,他没解释为什么叫摇曳碧云斜。但是我不同意他这样的解释,我认为山月不知心里事是傍晚,在一拍里怎么再转到白天干什么?没必要。水风空落眼前花,就是这人没睡觉。她就恨了,恨极在天涯。恨那个在天涯的那个人。大家记住这个恨,不是我们今天的仇恨的恨,是怨恨之恨,是埋怨是遗憾。是怨恨不是仇恨。那么为了写这个恨,为什么这么多恨呢?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它就光顾了恨了,一宿没睡。山月出来了,它也不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移情之法。水风空落眼前花,有月亮了,水面上风再吹来,花被飘落,当然看的见的,干嘛非得白天呢,摇曳碧云斜是什么呢?月光下的云彩带着一种亮色就是碧云嘛,摇曳碧云斜,月亮摇摇摇摇到月亮偏西了,碧云斜。这就是一宿没睡,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领袖,我们分析他这样五首,我觉得大致可以代表他。

(0)

相关推荐

  • 诗词课堂 | 诗词创作有关知识浅议 | 杨衍忠

    杨衍忠,笔名桃源笠叟,男,汉族,1966年2月生于肥城市王庄镇花园村,中共党员,现任泰安金洲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泰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泰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会 ...

  • 初学诗词,在练习创作时,如何避免写成了打油诗

    初学诗词,在练习创作时,如何避免写成了打油诗 文/成长新视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 学海泛舟爱读书. 诗写风流古今事, 词蕴华章世间无. 藏头诗一首<初学诗词>,作为开篇.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历 ...

  • 旧体诗笔记||词的格律

    词产生于唐朝,流行于宋朝.词最初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后来脱离音乐.词韵是诗韵的合并,只有十九部,每部再按平仄分类,每个入声韵单独为一部.词韵和诗韵的具体对应关系可以查<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 ...

  • 浅谈词的写作(五):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规律基本上是继承了律诗的规律.语言上也是一个双音词或一个双音词组为一个节奏单位.尤其是五.七言句子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基本相似.但句与句之间却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的"粘& ...

  • 诗词创作有关知识浅议

    杨衍忠 格律是诗词格律的简称,是指诗词的格式和规则,就是诗词形式上的规矩.规范.一般包括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是诗词的门面,但同时也应该是其灵魂所在,不合规矩的诗词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词. ...

  • 阆苑清音||翮青||格律诗写作技法(二)

    阆苑 苑 清 音 [对仗 ]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 ...

  • 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一) 今天第一次讲的什么问题呢?怎么样从诗到词?过去我跟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你要想学填词的话,必须首先要有诗的功底.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有这么几点:首先第一点:无论是诗 ...

  • 江南雨讲课笔录1----怎么样从诗过渡到词?

    烟花三月 段银莹 - 国乐醉筝 Ad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Ad 诗词格律十讲 作者:王力 京东 今天第一次讲的什么问题呢?怎么样从诗到词?过去我跟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 ...

  • 怎么样从诗过渡到词?

    江南雨 今天第一次讲的什么问题呢?怎么样从诗到词?过去我跟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你要想学填词的话,必须首先要有诗的功底.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有这么几点:首先第一点:无论是诗也好词也好,它所用的 ...

  • 【美文诵读欣赏】娘(现代诗)朗诵:子青;作者:阆苑寒梅

    爱 诗歌 爱 声音     朗诵人:子青 本名:张亚琴 个人信息: 女,内蒙古乌海市人,喜欢诗和远方,喜欢在诵读中品味诗和远方. 诗海琴声金牌主播 现代诗 美文推荐 娘 文|阆苑寒梅 朗诵|子青 娘, ...

  • 诗海琴声朗诵专刊第84期 朗诵:子青;作者:阆苑寒梅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爱 诗歌 声音 诗朗诵       朗诵者:子  青 本名:张亚琴 个人信息: 女,内蒙古乌海市人,喜欢诗和远方,喜欢在诵读中品味诗和远方. 我是红尘中的一朵莲 文/阆苑 ...

  • 七律阆苑诗声(外五首)||罗学贵(湖北)

    七律 七律阆苑诗声(外五首) 文/罗学贵 编辑/落英小桥 七律  阆苑诗声 文/罗学贵 杏林海树池亭绿,草碧莺飞戏荷塘. 十里春风花带雨,一屏景色燕穿杨. 乡村如画游人满,阡陌成图曲水觞. 阆苑诗声宜 ...

  • 唐宋风韵诗笺 第481期 || 阆苑清风 诗词

    刊头书法:秦声老师 词 阆苑清风 唐宋风韵诗社 作者风采 陈文化  网名:阆苑清风 安徽池州人. 一介布衣,毫无耀眼光环. 时至今朝,不成半事. 遂,混迹于网络江湖.寻一方净土,育心灵之花:裁长词短句 ...

  • 每日中华名画:[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

    每日中华名画:[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