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利弊性探讨

核心概念辨析

一、隐性采访的内涵?

  •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隐性采访能否顺利完成,与是否能做到让“被采访者未知”密切相关,也是体现记者业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二、隐性采访的特点?

隐性采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常规采访而言,隐性采访具有非公开性、有限性、双重性等特点:

首先,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这种采访行为是秘密进行的,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表现为隐瞒身份,隐蔽采访手段及不向被采访人暴露采访意图与目的。

其次,隐性采访在采访范围上只能适用于有限的采访题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采取隐性采访,必须是在公开采访无法保证采访真实性的情况下,并且进行隐性采访不会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不会侵犯到公众利益,才能进行隐形采访。

最后,隐性采访在采访上存在双重性的效果,相对于常规采访,隐性采访能实现常规采访不能实现的采访效果,更能体现新闻媒体对新闻报导的真实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隐性采访的优势?(答题模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是获取新闻信息的必要手段。综合起来,隐性采访的利用率之高,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思考的五个方面)

  • 运用特殊手段,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对事件本身而言)

  • 获取第一手素材,服务舆论监督(对社会环境而言)

  • 参与新闻竞争,克敌制胜的法宝(对媒体行业而言)

  • 立体化呈现新闻事实,提高受众“可信度”(对受众而言)

  • 塑造媒体自身形象,提升信息服务公信力(对媒体自身而言)

四、隐性采访的使用原则?(或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度”?)答题模板

作为记者首先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做人的行为准则,从职业角度讲,记者身上凝聚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应最大限度兼顾我国社会伦理道德,追求与确立社会责任,实践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1.公益性原则。这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采用这种特殊方式的最根本原则。如果采访对象没有侵犯重大的公共利益,没有重大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隐性采访活动就不宜采用。否则一旦涉诉,也不能作为对抗侵权诉求的抗辩理由。

2.善意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在使用隐性采访的时候,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善意地报道新闻事件,避免恶意伤害新闻当事人的人格及其他合法权益。隐性采访坚持善意性原则,这不仅是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整个受众群体良好舆论导向的高度负责。

3.真实性原则。在隐性采访中,记者最重要的是将自身放在第三者的角度,避免直接参与事件之中,尽量不去干预或促成事件的发展。因为一旦记者本身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就会成为新闻事件的成因之一,有可能影响最后报道的事实的客观性和舆论导向正确性。

4.适度性原则。在新闻事件采访的过程中,隐性采访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能避免使用隐性采访的应尽量不使用。如果不兼顾适度性,采访中缺失适度机制约束,其结果很有可能是各个媒体为了追逐利润,对一件事进行过度的介入式、诱导式、干扰式采访,甚至利用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

5.法制性原则。就隐性采访本身,很容易触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而遭人质疑,现实生活中由此引发的新闻诉讼以及相关知情权、隐私权、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等争论一直不断,在实践应用中应当严格把握,一般显性采访能够达到目的的,不宜使用隐性采访手段。

五、隐性采访中出现道德问题及真实性问题的原因?(或隐性采访出现争议的原因?)

  • 经济利益的驱使

随着我国体质改革的不断升华,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中已经演变成独立核算,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这样导致新闻媒介在组织自身的采访行为时,不仅要出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如何采取更便捷的采访方式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并通过迎合社会大众的方式来组织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受众,这些都是经济利益驱使,导致隐形采访负效应的成因。

  • 新闻监督的缺位

对于新闻监督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仍是一片空白,我国至今都仍未出台与隐性采访相关的法律条文,新闻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道德缺失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能起到约束作用的受众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行使,广大的新闻受众监督意识比较淡薄,使得缺乏社会监督机制的新闻媒体有了可乘之机。

  • 道德自律的缺失

新闻道德自律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恪守的行业准则,但是现行的中国新闻工作准则比较滞后,涉及的条例准则都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大多数的新闻媒介单位制定的自律规范中,对隐性采访没有做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导致了我国新闻媒介行业整体缺乏道德自律,仅仅依靠一个宏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行业条例,是无法阻止隐性采访产生负效应的。

  • 文化心理的支撑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自身的体制不畅和不健全,导致许多的本应由法律承载的任务根本无法全面完成,而经过隐性采访的事件,通常都会获得社会舆论的广为关注,一般都会倒逼现行法律体系进行积极响应,这就更加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隐性采访的期待心理。如此一来,社会公众的文化心理上的支撑推动了隐性采访的盛行,也间接助推新闻工作者滥用隐性采访的行为。(这一条比较难考虑到,要注意。)

历年真题梳理

  • 名词解释:隐形采访?(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真题)

  • 实务操作:根据材料列一个隐性采访提纲?(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真题)

  • 简答题:简述隐性采访的利与弊?(2015年南昌大学真题)

  • 简答题:请简要说出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如何把握适度性原则?(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真题)

  • 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新闻报道中的“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2014年苏州大学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 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陈力丹(现代传播)

  • 浅谈新闻采访特征及采访技巧——李林珏(新闻传播)

  • 如何运用和把握好隐性采访——陈则周(新闻战线)

  •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黄香君(新媒体研究)

  • 论隐性采访权的限制——钱怀瑜(新闻爱好者)

注:论文都是针对知识点和历年真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弟学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仔细研读,定有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