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144)
△2014年四新路与环城东路丁字路口北望
一四四、三新茶园=三新大戏院
相比之下,四新横路似乎简单多了:"1936年后称新马路,后改称三新横路,1967年与三新路同时更名为四新路。"有些蹊跷的是,《宜昌地名志》上说明:"四新路东起珍珠路,西止于环城东路,长约270米,车行道宽7米,1.9.80年浇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而四新横路"北起于四新路与肖家巷相对,南止于中山路路南段略向东弯曲,长约140米,车行道宽7米,1.9.81年浇筑水泥混泥土路面"。可是在2005年的《宜昌市城区道路街巷一览表》中,四新路居然变得只剩下70米了,而四新横路变长到620米,两者数据相差太大,根本不敢相信,这样的官.方公布是不是太不严肃认真了?
有趣的是,在四新路上遍寻不得的正规剧场戏园,在旧时抗战前的四新横路上似乎随处可见。在笔者好友罗洪波老.师的《茶社戏楼梨园当年事》一文中有所披露:
--"集贤大舞台",地址在今四新横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兴建,是一座可容.纳500余人的剧场。湖南"精华班"长期在此演出荆河戏。剧目有《斩三妖》、《打渔杀家》等。
--"人艺社"位于民权路(应为新马路,今四新横路)与中山路交会处,砖木结构,三面有楼,三围设楼座和包厢。开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1937年,长期供各路平剧(京剧)班子演出。1929年12月,武汉民用航空协会演平剧筹资建飞机场,第.一天剧目有《滑油山》、《双摇会》、《铁gong缘》、《上天台》等,还有刘艺舟新编剧《飞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人艺社"改名为"抗敌剧场"。1939年2月武汉学声剧社来宜,在该剧场公演了欧阳予倩编剧的二幕国防剧《青纱帐里》、由洪深编剧的《飞将军》。1940年3月7ri,湖北民众抗敌宣传队第.二队(即原宜昌抗战剧团)在该剧场公演曹禺编剧、陈穆导演的《ri出》。
"当年的三新茶园究竟在哪里?"这个疑惑直到该篇拙文(上部)初稿完成后分送给一些老.师和老宜昌人审阅的时候,才有一个熟悉老宜昌的老朋友给我指点迷津:"旧时的三新路和三新横路在1967年改名后都jiao四新路。四新路的门牌从1-113,四新横路的门牌则是四新路21-72,更重要的一个例证就是当时在四新横路上的四新路居委会的门牌号码就是'四新路25号'"。
于是就又一次醍醐灌ding,恍然大悟了:很多宜昌史学家和老宜昌人在上世纪后期写的很多既真.实又很有料的史料文章中,早就把四新路与四新横路混为一起,一并提及;而且有组织的回忆往事、分系统的回顾宜昌历史、召集人员编纂宜昌各类志史,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这也是历史因素的使然,要怪就只能怪自己太爱钻牛角尖了。
好就好在就在这篇拙文完稿前,终于找到了陈补写的《戏楼 清唱茶园 戏院 电影院》一文中的一段话:"三新大戏院,地址在石桥街(横穿人.委宿舍)民权路(疑应为新马路)口,由高云峰、范桂林等人合伙经办。1946年开业,是年5月,由刘英伟领.导的40余人的'万国魔术团'在该剧院演出《夜半歌声》"。
谢天谢地,总算是找到了这条路名的来源。
按照《宜昌地名志》的记载:四新路分别于肖家巷、富裕街、富裕后街、四新横路、四新巷连通;四新横路分别于肖家巷、中山路、四新路、富裕巷、富裕后巷相连。1930年的chun夏之交的某一天下午,那位穿青布长衫的袍.哥老.大何元gan带着一大帮四川同乡会的人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从奎星楼街(陶珠路)穿过通惠路(解.放路)、三新横路(四新横路)和三新路(四新路),走进后来被命名为私立四川中学.校园的时候,三新路应该还只是一条羊肠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