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解析、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位帮助你理解并记忆重要考点。食用指南👉:打开你的专题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式补充吧。在广义上指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传播学经验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经验的方法就是获得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并以这些材料来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自19世纪后期出现以来,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科学。此种方法认为对于研究来说,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和客观真实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那种从观念到观念的纯主观抽象式的说明是不科学的。经验性方法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可见,经验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趋向。其研究常得到私人企业或政府的赞助,所以它的要旨是将学术研究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的传播技术或者经营传播业的技巧。这种研究实际上是寻找不同传媒的受众共同特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了现存社会的合理性。主要研究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来达成个人或群体的目标吗,传播效果是其关注焦点。经验学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是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所以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这种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他们不可能批判现有社会的制度和矛盾,而是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芝加哥大学内形成。美国最早的大众传播研究主要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进行的,注重对现实的描述和社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符号研究。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注重质化研究方法。成熟于20世纪40-50年代,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研究地。以涂尔干主义、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注重经验研究和论证的逻辑性,形成了大量的功能研究、效果研究、心理学研究成果。注重量化研究方法。
从广义来讲,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法兰克福学派。此学派多以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以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研究思路,因持批判立场而得名。此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少数垄断子恩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的对象。集中研究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工业和资本的文化统治本质。该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操纵、欺骗和辩护的功能。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进行传播研究的一种理论及学派,属于批判学派。
它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政治经济行为,按地域划分,有欧洲和北美两大学派。欧洲学派以英国的传播学者加汉姆、默多克及戈尔丁为代表。他们在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偏向对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席勒(文化帝国主义)、达拉斯·斯密赛。
伯明翰学派,又称文化研究学派,是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其成立的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威廉斯、霍加特。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作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政治”的市民社会的融合。
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护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
着重研究男性统治束缚对女性传播的方式,女性传播形式的力量等。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工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了,而转变成了工业。文化工业产品具有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的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为了消费而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今天流行于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
文化工业加深了人的异化,马克思用此描述流水线上的工人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状态已经扩展至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激起了人们的欲望,幻想掩盖了真相,维护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体制的稳定。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了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eg:电视媒介参与制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独立思考的精神。
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大众媒介将文化与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带来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人逐渐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造成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的异化。
批判学派内部认为,过于简单强调生产方式对文化商品内容的决定作用,他们未对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给予充分重视。忽略了文化产品本身和受众解读过程中蕴含的解放性。
PS.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以大工业为背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以引导大众的消费意识形态。2、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外围学者)——机械复制主义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的原有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工业社会以后,进入了技术复制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现代艺术以机械复制为主导,摄影和电影、电视是其重要的代表。传统艺术品(油画)不可复制,其艺术光晕只能欣赏和膜拜,而机械复制艺术品(油画的照片或印刷品)可以复制,广泛扩散,吸引受众参与。技术的变化改变了艺术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本雅明的理论更具有麦克卢汉式的技术影响论色彩。“霸权”一词最早由葛兰西提出,他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做是“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是建立在“合意”或“同意”基础上的社会。对政治社会,即国家的统治,可以采取暴力或强制,对市民社会的控制,必须诉诸文化。批判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葛兰西这个观点,把“霸权”看做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而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者从属意识。但大众传媒通过日常的报道和宣传将被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普遍利益,其目的是建立“合意”或“同意”社会机制,但是,这是一种虚假的“合意”,批判学派的目的就是揭露它,唤起民众的觉醒,促进社会变革。
三、媒介环境学派(又被称作媒介技术学派、媒介生态学派,近两年真题考察越来越多)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于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伊尼斯是媒介环境学的奠基人,麦克卢汉是旗手,波兹曼是学科制度化的关键人物。它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尼尔-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为:把媒介当作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经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经济历史学家,多伦多学派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媒介偏向论的代表人物,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奠基人。主要观点有:(1)媒介偏向论——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他认为“一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他认为,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
- 时间偏向的媒介(黏土、砖头)质地较重、耐久性强,易于长久保存,不便远距离传输,利于树立权威,从而形成等级性的社会制度;
- 空间偏向的媒介(草纸、白报纸)质地较轻、容易运送,便于远距离传输,但长久保存性差,有利于远距离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2)他还认为,一种媒介与特定文化联系在一起。文字的出现打破了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电子时代彻底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媒介技术并非一种单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美国传播学者,媒介情景论的代表人物。著有《空间感的失落》。他的主要观点包括:(1)应把情景视为信息系统。“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也通过媒介传播”,因此,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例如:我们总是能在电视中经历“现场”,这改变了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对于经历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人们下意识地受到传媒所建构的情景的影响。(3)电子媒介能促成不同情景的合并,促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合并。他在《消失的地域》中写道:“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他认为技术还是在有限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能和我们人类最基本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这种表述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创者,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被称作“媒介批评三部曲”,检讨了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克服“技术至上”的倾向。他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接受者的控制,但媒介技术和表达方式本身又表现为一种仪式。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典礼”,使参与者在媒介营造的生活环境中具备身份,担当角色,并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类传播行为在不经意中改变着社会结构,形成观念上的社会共同体。比如看报纸时,我们不单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视此行为为“参加一次弥撒仪式”。
名词:经验学派(20南京师范大学)
名词:批判学派(20中南大学、20东华大学、20西安交大)
名词:法兰克福学派(20北师大、20中国地质、20宁夏大学)
名词:媒介环境学派(20河南大学)
简答: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问题(20北京大学)
简答:英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具体内容,互联网属于哪种偏向(20西北大学)
论述:麦克卢汉理论和学术价值、社会意义(19上海交通大学)
三大学派可以串联整个传播学复习,内容庞杂,细化的知识点很多,高校考察时,不仅会直接考察三大学派本身,如20年南师大考察的“经验学派”,还喜欢考察细化的构成学派及代表学者,如20年北师大考察的“法兰克福学派”,20年西北大学考察的媒介偏向论等。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既要掌握三大学派宏观的知识点,还要熟悉细化的学派分支,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理论是文化工业、媒介偏向论、仪式观、单向度的人、文化帝国主义、编码解码、公共领域等,复习时要把握重点,及时补充。
- 谁是批判学派——对传播研究范式二元框架的批判——胡翼青《现代传播》(理论较深、推荐细读)
- 建构与消解:批判学派概念的变迁——胡翼青《新闻与传播研究》(了解即可)
- 方法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梅琼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了解即可)
- 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影响观变迁——以媒介技术为视角——张凌霄《当代传播》(媒介环境学是近几年新兴的概念,无论是考研还是之前的考博,都出现过论述题,这篇论文推荐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