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逆风翻盘07 | 智能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伦理风险(内含答题金句)

🙋#这是一个新栏目#:随着国家线和34所自划线的陆续出炉,拖了许久的复试终于要提上日程了!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不能放弃。无论是准备参加调剂还是一志愿复试,同学们要坚持跟着木铎练习专业话题哟。
木铎考研开启「逆风翻盘计划」带你逆袭复试。每日一题,大胆开口说,持续输出,搞定复试!
逆风翻盘第7弹

谈谈你对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风险的看法。

【思路点拨】
  • 这个题目是媒介伦理题目中非常典型的一道题,回答的思路也非常的清晰: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 先,有什么。技术红利之下哪些媒介伦理受到挑战,可以从信息茧房、侵犯隐私、新闻失衡以及媒介暴力等方面谈。

  • 其次,为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风险,经济动因避无可避。

  • 最后,怎么做。从技术平坦、政府以及自身三个角度来谈就可以。

一、参考答案
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也塑造了我们。”从以大数据和算法推送为媒的“今日头条”等新闻分发平台的异军突起,到“快笔小新”、“AI合成主播”的落地,智能媒体已经全面进军新闻的采写编播各个流程,重塑着当前的新闻业态。诚然,我们在拥抱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背后存在的偕越媒介伦理的隐患。
 一、技术红利下的“阴影丛生” 
1.精准推送与信息窄化: 以算法为媒的精准推送技术,通过对用户“画像”进而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虽一方面提高了信息分发的效率,但长此以往,将使得受众长期被同质化的信息所包围,导致信息窄化,产生回音壁效应,甚至被包裹在桑斯坦笔下的“信息茧房”之中。算法刻意迎合受众的某一部分“需要”进行“满足”,不仅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也导致新闻的总体真实性被割裂。
2.数据抓取与用户隐私:智能媒体大多依赖于量多且广泛的大数据,然而数据抓取的过程,无疑也是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过程。各类应用通过爬虫技术从各个渠道收集用户信息,使得用户置身于福柯所言的“全景监狱”中,一举一动都成为数据,为智能媒体所利用。“360水滴直播”侵犯用户隐私的时间还未过去,Facebook用户数据泄漏的风波又起,可见用户的隐私权在智能媒体时代受到极大威胁。
3.缺乏把关与新闻失衡: 智能媒体时代,把关权利由传统编辑让渡给缺乏人文素养的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导致了一系列诸如泛娱乐化、虚假新闻、伪新闻的横生。传统新闻从业者遵从新闻价值标准和政策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信息质量,然而机器把关显然更注重流量思维,推行眼球经济。诸如“未成年妈妈直播怀孕”等视频经由算法的放大作用,竟使得大量未成年少女竞相“模仿”,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危机,以至于出现“童年的消逝”。显然,新闻场域中由于把关的缺失导致的“瓦釜效应”,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4.沉浸体验与媒介暴力: VR 技术的“在场感”能够使受众立体地感知新闻事实,但同时对于一些灾难或犯罪新闻的不当处理,也会因VR的沉浸式体验而加剧“二次伤害”,违背了媒介的良知原则与最小伤害原则,甚至造成“二次失范”。
 二、技术原罪还是道德失语? 
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媒介即隐喻”指出,特定的媒介会偏好特殊的内容,最终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以定义现实世界。显然,智能媒介的一些诸如“沉浸式”“个性化”“多符号”的特征使得新闻价值遭到重塑,进而导致新闻场域中泥沙俱下,违反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等原则。
然而,诚如芒福德所言,技术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元素,他所起作用的好与坏,在于人类使用的好与坏。当前媒介伦理的频频失范,归根结底仍未逃脱经济动因。平台媒体大肆利用智能技术迎合受众某些“需求”,大量根据“后院篱笆原则”推送“低级趣味内容”,以将受众“分化”“打包”出售给广告主,追求“利基营销”以牟取盈利。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IT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以隐蔽的方式助推了伦理失范。比如曾经让无数人“躁”起来的换脸APP“ZAO”,它打着技术进步的旗号,在“保证技术完善”的口号下,永远留有缺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更方便,更好看的景观制造无尽的虛假愿望,而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一很难说苹果 X和XS之间到底能否更好的保护隐私,但实质上“虚假需求”已经悄然滋生。
 三、技术汹涌仍需规制“在场” 
首先,技术平台的角度来说,当以“算法初审、人工终审”的人机交互把关方式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并赋予算法程序更多的人文素养,加强语义网的建设,使之提高对于不良信息内容的识别能力。同时,应尽快解决算法“黑箱操作”的现状,适当公开数据来源,在抓取受众信息前获得许可,避免隐私权和版权问题的纠纷。
其次,从政府角度而言,以往“战役思维”下的以出台规制解决问题的思想显然已不适用,需制定一系列前瞻性的政策,“领跑”技术。《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等规定的出台,以及网信办先后对“快手视频”、“今日头条”的约谈,包括对“抖音”侮辱英烈广告的处罚,都是整治技术黑暗的利刃。
同时,当下已由“听者”转变为“产消者”的受众,也当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在拥抱技术“热”的同时进行“冷”思考,恰当地使用技术为自身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向优秀打卡看齐

注: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展示,以下展示部分努力勤奋的小可爱,其他同学也继续努力喔!

拟录取名单在等你入座!

点开可看大图喔!

三、学姐点评
下面,89学姐将以这只小可爱的打卡作业为例,点评解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学姐点评:

整体:回答思路有点乱,表现和原因没有区分开来,然后论点和分析不太对头,听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点吃力。
内容:1.第一点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这个点可以,但是后面紧跟着是在谈用户数据、商业公司,你自己也意识到了,前后没有什么关系,有些跑偏,很明显的!要注意。
2.还是第一点,商业逻辑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渗透这个点是媒介伦理失范的一个动因,不是表现,不能混为一谈。
3.第二点谈把关时候又重复提到了新闻主体的泛化,而且后面的分析没有跟智能媒体这个大前提联系起来,没有靠到“机器把关”这个点上比较可惜。
4.第三点把信息茧房以及侵犯用户隐私混在一起,分析表述有点乱。
5.三分半之后谈措施还是挺好的,表达也比前面流畅的多。
表达:三分半之前表达都很磕绊,有点紧张,而且卡壳比较多,感觉对这道题很陌生,面试时候如果这种状态时万万不行的,复习时候初试的内容不要忘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