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迷恋书写?
这一年,有忙乱、焦虑,也有在混沌中的思索,努力廓清障碍的勇气。
悬浮时代之下,每一个人都被「不确定」笼罩——
我们渴望抓住一些踏实的东西,在「不确定」中找到某种「确定」:一种让内心变得沉静、笃定的良药。
大作家毛姆,将「每日的书写」,视作人生的良药。从十八岁开始,他就养成了每天记录随感、写下只言片语的习惯。
七十五岁时,毛姆将几十年来的思想碎片汇总结集,出版了《作家笔记》。读过它的人说,在这本心情随感中,看见了毛姆更真实迷人的灵魂。
据闻,毛姆到了八十多岁时,还坚持每天拿起钢笔写点什么。用笔尖记下随感,留住思考的痕迹,已成为了他与时间相处的方式。
和毛姆有着相同生活习惯的,还有张爱玲。
台湾作家丘彦明在《人情之美》中披露,张爱玲喜爱用黑墨水钢笔写字,字迹娟秀瘦长,一丝不苟。透过她不同人生阶段的字迹,似乎其性情的转变,与心境的起伏,亦能窥知一二。
他们书写着,书写对身边人与事的思考、疑惑,书写时代巨浪下,平凡人日复一日的内心波澜。
人生漫长,且总是充满变数。而书写,是那个为数不多的,能给人类带来永恒慰藉的东西——
当笔尖与纸张相触,一笔一划间,细微的「沙沙」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可名状的温暖与柔情。
三言两语,抑或滔滔不绝,心中所思自然地流淌到纸上。也唯有在这个时候,内心沉静得,能听见时间分秒滑过的声音。
平日在外的防备、僵硬,皆可逐一卸下,物我两忘,进入美妙的「心流」状态。
不止是感官上的愉悦,提笔书写,更是一种思维锻炼。比起键盘与电脑屏幕,思维与纸笔之间的联系显然更紧密、直接。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手写与思考之间的关联:
手写越流畅,表明有越多的脑力被应用于认知活动。也就是说,书写越流畅,思维越开阔敏捷。
三联中读一直致力于在充满变数的时代,为读者提供安顿心灵的力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