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字“越改越牛”,办学水平就越来越好?

近几天,某手机客户端推送了一则关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公示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高校名单的新闻。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高校升格、更名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媒体上。高校为了把“学院”变成“大学”,可谓是费尽周折,一旦更名成功,全体师生“普天同庆”,然后学校高高兴兴的举行“挂牌仪式”。一般情况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所在城市的领导也会到场庆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某高校改名成功,举办“揭牌仪式”

从公示的名单中,我们看到有的高校是从专科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有的高校是把“学院”改为“大学”,同时校名中的地域名称也随之变更,如“钦州学院”申请更名为“北部湾大学”。当然,“高校升格”相较于“高校更名”要更难一些,因为从专科院校到本科院校,办学水平上必须要有质的飞跃。

从行政级别上看,专科院校(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般为副厅级,本科院校一般为正厅级。级别的提升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的行政资源、财政支持等等。

而本科办学层次的高校把“学院”改成“大学”,一是声誉更好、圈内陆位更高;二是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生源质量也会提升。

客观地说,无论是升格还是更名,都会给高校带来很多的实际利益。某高校一位教师说,去年自己所在的高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上到校级领导,下到普通学生,个个都很兴奋,校领导把这件事当成自己任内的主要政绩,到处展示;教员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跟别人说“我是大学老师”;学生们念叨着毕业证书上的印章是“某某大学”而不是“某某学院”,长脸不少。如此一来,所有人都是获利者。

今年初,教育部就明确表示“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这其实就是向社会放出一个信号。当然,“严格”不是“禁止”,学校通过发展壮大,本身己经达到成为 “大学”的各项标准,更名顺势而为,但若高校醉心于名利,一味追求“高大上”,在办学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强行更名,可能会出现办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能力减弱,这样就“得不偿失”!

说到底,大学靠更名来实现快速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人们所敬佩的,并不是高校的名字有多响亮,而是这所学校的师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实力有多强。从“钱学森之问”到“郭台铭之问”,我们高校在培养高端人才方面有不足,在培养基层技术人员方面也有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大学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热衷于更名。

通常情况下,“学院”为实现更名,会增设学科、专业,以达到更名条件,有专家就质疑,这种做法会不会丢掉自己的特色,让学校的定位变的模糊?从一个精于专业的特色学院变成一个“大而不强”的大学,意义何在?

有媒体表示,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更名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行政资源”。在资源分配上,学院肯定不如大学,而只有让学院变为大学,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如此说来,部分高校热衷更名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高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的科技人才,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高校要认认真真“做学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而改不改名真的无关紧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