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怒斥父母“你们不配”背后:有些父母,只会严厉,不懂温柔

两个母亲在一起聊天,一位说自己刚上初中的孩子有多不听话,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会拿离家出走威胁父母。另一位点头称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与孩子“斗智斗勇”的糟心事。
初中生,大概在十二到十五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会越来越在意父母对他们的态度,他们希望父母以平等、探讨的口吻与他们交流。如果父母还是把他们当小学生对待,动不动就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不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双方就很有可能发生冲突。
可是有不少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不重视孩子身上发生的这种变化,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管教孩子,导致家庭成员关系出现严重危机。
就读初二的邢同学,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度过。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邢同学经常考全班前几名,他父母因此到处吹嘘:“我们从来不管儿子,都是他一个人学,成绩却好得很。”然而进入到三年级,邢同学的学习成绩开始走下坡路,到了五六年级,他只能算是班上的“中等生”了。
或许是因为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或许仅仅是感觉很没面子,父母对他的态度愈加严厉。每天下班回来,只要发现他不在写作业,父母就大发雷霆;每次考试成绩发榜,只要成绩没有进步,他都会受到父母的严厉苛责。邢同学说,“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再也没有被父母表扬过,他们一直指责、抱怨!”
到了初中,父母对他的态度依然如故,但他却不似以前那样“温顺”。有些时候,他会对父母的无故苛责进行反击,然而收获的却是来自父母的更严厉的责罚。
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父母在得知他的考试成绩后,又对他进行了批评。他一时没能控制住情绪,对父母怒吼“在你们眼里,我就是垃圾,你们不配做我的父母”,说完他没有理会暴跳如雷的父母,直接摔门而出。
看到孩子负气出走,父母有些急了,他们联系了孩子的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才在街头的角落里找到了他。在见到邢同学的那一刻,父母的态度仍没有软化,他们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一顿臭骂,一边说孩子“没良心”,一边指责孩子“都初中生了,还玩小孩子离家出走的游戏,没出息”。邢同学冷冷地看着父母,用坚定的口气说:“再说一遍,你们不配做我的父母!你们没资格说我”。
虽然在现场老师的极力斡旋下,邢同学跟他父母回到了家,但大家都很清楚,邢同学与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还在,且有愈来愈大的趋势。毕竟只要父母不愿做出让步和改变,被逼到死胡同里的孩子,就一定会进行一次次的剧烈反抗。
中学生怒斥父母“你们不配”的背后,是“有些父母,只会严厉,不懂温柔”。
“只会严厉”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理解自己的苦衷,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丝毫错误,他们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好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严厉的态度会从敬畏到恐惧再到反感,最后到剧烈反抗,亲子关系因此进入到非常不确定的危险境地。
事实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孩子表现不好,他们认为孩子不争气、没出息,但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又会以工作繁忙等理由“玩消失”,他们总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孩子,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孩子的自信心就这样一点点被父母给摧毁,长大后大概率会变得自卑、自闭,也会变得与他的父母一样:不停地抱怨、指责自己的孩子。
没有人会否定父母对孩子的爱,但爱有他正确的打开方式,父母们又何必吝啬自己的温柔呢?
当孩子考了好成绩、参加比赛获了奖,父母不必板着脸对他们教育一番,生怕自己的温柔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向父母哭诉,父母不必非要用斥责的口吻说“你自己肯定有问题,要不然怎么不打别人打你呢,苍蝇不叮无缝蛋”;当孩子遭遇了挫折,父母不必对孩子冷言冷语:“瞧你那德性,什么事都干不好”;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不必用严厉的口气说:“你都这么大的人,怎么还跟小孩子一样?某某同学比你小都不像你那么粘着父母”。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感知,应该能理解长期处于父母严厉之下的心情,那种无助、憎恨和厌恶,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痛。
不同的教育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若父母愿意劳心劳力、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不对孩子过分苛责,孩子就会在正常轨道上健康前行;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只有严厉,不尊重教育规律,不承担教育责任,孩子的未来一定充满着很多危险变数。我们或许没办法把孩子教育成精英,但一定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