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洛川:黄土高原腹地苹果飘香千里 火碗美味蹩鼓舞粗犷雄健
CCTV-10
2020.8.27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 洛川篇
洛川篇 预告片
据《史记》记载:秦文公曾设立鄜畤祭祀天地,然而时间久远,鄜畤早已无处寻踪,但鄜字却被这里的人们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
东晋时期,当地在五胡入华的战乱中备受关注。鄜县东北一个叫隽蒙的地方就是古羌族隽蒙氏的聚居地,前秦大将军、羌人首领姚苌率领族人,筑城设寨,就驻扎在隽蒙。此后,姚苌率军推翻前秦,后秦建初八年,公元393年,划鄜县以北另设一个县,以县界洛河命名,取名洛川。
如今,建于当年鄜城县境内的兴国寺的主塔——万凤塔,依然被当地百姓习惯性地称为鄜城古塔。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这一带的人们都会按照旧制,举行声势浩大的庙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朝初年,鄜城县并入洛川。直到今天,洛川百姓依然把鄜城当做最熟悉的家乡地名。
黄土高原腹地 沟壑纵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展开,“洛川黄土剖面”成为了世界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张中国名片。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走遍了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对地质构造与环境气候的关系开展了系统而科学的探索,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陕西省洛川县黑木沟,这里沟道幽深,黄土壁立。当年,刘东生就驻扎在这里。他发现,黑木沟崖壁剖面上这种红黄相间交替出现的地质剖面,是黄土高原十分珍贵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这里的红土层实际上是黄土受雨水冲刷后,盐分流失,土壤氧化后变红的,说明红土层形成的时期气候相对湿润,相应的黄土层形成的时期相对干旱。
刘东生从“洛川黄土剖面”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古地磁学分析,得出了第四纪古气候干冷与暖湿气候多次交替的结论,打造了一把测算第四纪古气候与环境演化的标尺,同时建立了26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并借此创立了黄土学,因此被学界誉为“黄土之父”。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洛川这片古塬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刘东生所做的黄土研究的基础上,他的学生安芷生院士进一步提出洛川黄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还记录了东亚冬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历史。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水土保持关系的研究一直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洛川县城也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彻底改变了不断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历史。
传承红色记忆 苹果飘香千里
1936年3月4日,国共双方在洛川举行会谈,初步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共识。
次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洛川冯家村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展开游击战,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此次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发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洛川会议的召开,点燃了这片土地上抗日救国的点点星火。抗战期间,截至1942年,先后有4000多名洛川儿女走上走向战场,保家卫国。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洛川也成为了抗战物资的中转地,洛川人民组织车队在关中和陕北之间往来运输,同时举全县之力在洛川境内修筑了69千米长的洛川到宜川的洛宜公路,使抗战物资能够输送到抗战前线。1940年到1942年的三年之间,洛川县军运物资总计达到了5100多吨。
屈伸驻防河南期间,发现灵宝县栽植苹果可以致富,就派同是洛川人的李新安到灵宝的果园去学习苹果栽培技术,并资助李新安购置土地,修建苗圃,等树苗长成,在洛川予以推广。
屈伸
之后,李新安冒着战火,把自己培育的200多棵苹果树苗运回了洛川,种在了家乡阿寺村。
李新安用那200多棵苹果树苗建起了一个6亩7分地的果园,并在全县推广苹果种植。1959年,李新安还特地挑了4箱苹果寄往中南海,请毛主席品尝。
到1970年,洛川全县果园面积达到了13,600亩,总产120万斤。苹果,开始成为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今,洛川县政府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市洛川苹果试验站,组建了年繁育能力达10万株的苗木组培中心,同时开展多项苹果杂交育种试验。
黄土风情浓郁的陕北民俗
拉枣枝歌,以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曲调,结合每一对新人的特点,由司仪现场填词,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洛川的婚礼上,拉枣枝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大枣自古是中原一带婚礼上的吉祥物品,洛川的枣树稀少,但野生酸枣树遍布,所以从新娘下轿到拜堂的香案前这一段路,要由男方的长辈手持酸枣枝引领,寓意家庭和睦,早生贵子。
洛川新人对拜的香案上方,贴的不是喜字,而是双雁,因为大雁一夫一妻相守而终,知时守节,从不失信,寓意着婚姻的忠贞,相传,这个风俗在洛川已经沿袭了数千年。
洛川人婚庆宴席中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洛川火碗。
洛川火碗形式上像是关中的暖锅,又像是塞外草原民族的涮锅。火碗是陶制的,这和史书上记载的战国时期的“古董羹”炊具相似。食材可以很多样,但一定要有豆腐、白萝卜干、粉条和卤好的五花肉。将这几样食材整齐地码好,浇上肉汤,淋上油泼辣子,再在火碗中间的火塘里点上木炭,就可以上桌食用。其中的食材,兼具南北饮食文化的特色,传递着热气腾腾的祝福与祈盼。
蹩鼓舞粗犷雄健
洛川蹩鼓,它与延安地区盛行的腰鼓、胸鼓一起,并称为延安三鼓。
蹩,陕西方言中意为蹦跳。顾名思义,蹩鼓就是在蹦跳当中完成各种击打动作的。它由古代的军阵演变而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蹩鼓表演的时候讲求队形,分鼓手、镲手和锣手,按着特定的节奏蹦跳进退。他们的服装,按照戏曲中武将的扮相,手脚扎裹利落,背上插着靠旗,脚穿软底靴,头戴英雄巾,舞动的时候头巾和靠旗随着翻飞,非常壮观。
2006年的5月,洛川蹩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头村的女子蹩鼓队,是蹩鼓非遗传承人张万玖在2014年成立的洛川县第一支女子蹩鼓队。
张万玖
经过多年发展,洛川蹩鼓逐渐被国人所知。1997年,洛川蹩鼓队为南海舰队的海军官兵进行慰问演出;2014年,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京峰会文艺汇演,赢得满堂喝彩。
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一代代洛川人的艰苦奋斗,一批批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洛川这一片厚重的黄土塬,已经绽放出生态文明的绚丽之花。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丁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