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与250余人一同殉国,留下8个子女:5人考入黄埔军校_腾讯新闻

邓世昌与250余人一同殉国,留下8个子女:5人考入黄埔军校

4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翻滚的海面,飘扬的战旗,来往不断的厮杀声……邓世昌望着鲜血染红的海面,心中锐意不减,宽阔的海面上,留下他一句气壮山河的吼声。

致远舰沉没了,但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却永远不会死去,在他壮烈殉国后,邓世昌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始终冲在卫国的前线。

初心未改,一心报国

1849年,邓世昌出生在广东番禺的一个商人家庭,其父邓焕庄手下的茶庄生意遍布全国,也算一代名门。

邓焕庄与一般只知道眼前利益的商贾不同,他深知家业兴旺需得国运亨通,因而他给独子起名"世昌",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邓世昌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邓焕庄对儿子的早慧自然喜闻乐见,同时,眼光深远的他意识到,在乱世之中,如果要有立足之地,需得学习西方更先进的思想文化。

当时英语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还是"蛮夷之语",偏偏邓世昌将英语学得十分流利,不仅在教会学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得到了

老师的赞赏。

1867年,福州马尾学堂广泛招生,为国家培育优秀的海军人才。当时报名的大多数是家境贫寒之士,而邓世昌却凭着一股子爱国情怀,要求报考。

邓焕庄向来开明,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于是邓世昌顺利地加入了学堂驾驶班,成为了开班以来的第一期学生。

1974年,邓世昌以优等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他表现出众,因而得到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赏识,毕业后即被沈葆桢任以五品军功"琛航"运输船大副,并在短短几年内连升数级,成绩斐然。

1880年,李鸿章正为北洋水师的筹立四处搜集人才,经验丰富、行事老练的邓世昌得到了举荐,进入了北洋属下,并随丁汝昌前往英国

接舰

在这次留洋之行中,邓世昌见识到了国外水军的强悍实力,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经验,将其内化于心,加以研究,为己所用。

归国后,他安排军队勤加操练演习,纵使发了寒热症也坚持跟练,甚至因为参与作战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漫挥天下泪,公壮海军威

邓世昌常说:"人

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而。"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激烈地爆发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地迎击日寇,无奈日军火力凶猛,船身多处受伤起火,致远舰岌岌可危。

此时,邓世昌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弃船逃生,此时战况明显,中国战败之势已无法挽回,留得一条命在仍可徐徐图之;二是誓死卫国,与战舰共存亡。邓世昌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邓世昌早已打定了以身报国的壮志雄心,于是他驾驶致远舰全速前行,预备与吉野的右弦相撞,与敌同归于尽。

倭寇哪见过如此阵仗,顿时阵脚大乱,集中火力向致远舰射击,在火力压制下,一颗炮弹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致远舰就此沉没。

官兵、爱犬皆欲救他,但邓世昌毅然求死,与全舰250余人一同殉国,谱写了一场极其壮烈的悲歌。马吉芬曾指出,邓世昌的行为确实存在鲁莽之处,但正因如此,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

邓世昌的牺牲震动了全国,清政府赐给邓母一块匾额,上刻"教子有方"四字,用1.5公斤的黄金打造而成,一同送往邓家的,还有10万两白银。

光绪帝感念其一片赤诚忠心,垂泪题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被授予"壮节公"的谥号,并被追封"太子少保"。除却清政府对邓世昌的荣封,百姓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追思将军。

邓家没有用政府赏赐的银钱补贴家用,而是在家乡为邓世昌修建了衣冠冢,威海卫的人们为邓世昌的塑像建祠,永远敬仰他的忠烈。

浩气满乾坤,英名传千古。时至今日,举国人们仍然怀念着这位海上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为了纪念邓世昌,将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世昌",至今仍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

英雄身死,流芳千年

邓家家风蔚然,不仅培养出了视死如归的邓世昌,其子孙后代同样继承了祖辈遗风,在抗战时期表现杰出,英雄辈出。

邓世昌一共育有3子5女,在儿女们的印象中,父亲操持军务,日日繁忙,回家的次数甚少,因此少有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印象最深刻的,即是父亲牵着一条狗,孤单落寞地缓缓走来。邓世昌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个英雄的剪影。

邓世昌的长子邓浩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于广东水师任职,二子邓浩洋早夭,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后供职于民国海军部,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了邓世昌作为表率,邓家上下都以他为标杆,因而人才辈出,他的后人在面对抗战时,同样展现出了邓家的忠烈义气。

邓世昌的5位子孙曾毕业于黄埔军校,分别是邓渭民、邓光民、邓权民、邓婉红和邓尧民,他们在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战,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奉献热血与青春。

为了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邓燊民自学日语,加入了抗战谍战组,默默地支持着抗战视野。长孙邓小鹏是当地有名的抗战英雄,国难当前,他怀揣着民族大义,不仅积极组织抗战,并且捐献了全部家产,支持抗战。

乱世出英雄,清政府软弱无能,列强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世昌注定是孤单落寞的。一个人难以改变时局,却能在乱世中坚守本心。中华民族的赤诚义气正是在这样的英雄光辉下,才能传承至今。

邓世昌子孙,竟有5人是黄埔军校出身!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每一位有志青年报国的强心剂。尤其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后人,表现尤其出色,家国情怀,不逊先辈。

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带领全舰官兵,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虽然因受日舰合围,致远舰伤痕累累,舰体倾斜。但是邓世昌依然锐气不减,斗志昂扬。他号召全体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与其让军舰沉没,白白便宜了日本人,不如与敌同归于尽。于是他毅然驾驶军舰,全速追逐撞击日舰旗舰“吉野”号。惊慌失措的日舰狂窜并连发鱼雷。致远舰躲过一颗,但不幸被另一颗鱼雷击中而沉没。邓世昌落入水中,部下投以救生圈相救,被拒绝。他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后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悲痛。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尸体,光绪帝流泪亲自题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还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另外清政府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作的“教子有方”匾额,赏赐邓家白银10万两滋以抚恤。邓家更是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他们用抚恤钱款,在广东番禺原籍地,建起邓氏宗祠,为邓世昌修筑了衣冠冢,以此追念祭奠邓世昌,并激励邓氏家人、后人及国人,为国杀敌,立志报国之心。

据邓世昌的曾侄孙邓浩然老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讲述,邓世昌去世后,邓母“常拿他留下的两个单筒望远镜、一枚上朝时佩戴的玉扳指教育我的父辈,要他们继承遗志、精忠报国。”正是在宛若当年岳母刺字一般,老夫人对儿女子孙淳淳教诲之下,同时在邓世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精神的感染之下,邓家弃笔从戎,承袭父辈祖辈遗风,奋发励志,英勇杀敌,英雄倍出,代代相传。

邓世昌3子5女,一共8个孩子,除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另外两个儿子都投戎报国。长子邓浩洪承袭父职,从军广东水师。三子邓浩乾,供职民国海军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国家危机,民族危难,邓家后人中有5人毅然报考并成功考取黄埔军校。他们在校认真学习杀敌本领,毕业后迅速投身民族抗战前线,学他们祖辈,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他们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让我们像记住他们先辈的名字一样,也记住这些后辈英雄的名字:邓权民、邓渭民、邓尧民、邓光民、邓婉红(女),甚至年龄尚小的邓燊民,也自学日文,加入抗日谍报组,为抗日救国尽心尽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邓世昌生前“不饮赌,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并始终不带家眷,相伴只有一条爱犬,海军27年漫长生涯中,仅回三次家。他将自己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国家。殉国44年后,1938年广州沦陷,因为敬畏邓世昌,日军竟然不敢擅进邓氏宗祠,虽有零星进入者,也毕恭毕敬,脱帽鞠躬,祭拜行礼。威海卫百姓感其忠贞爱国,于1899年也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远纪念。1994年,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1996年,我国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被命名为“世昌”舰,以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矢志报国,为国为民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远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