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16,于
《师嫠簋》铭文的第16个字是于。
于字在铭文中的位置
于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于字,就和我们今天的于字一样,金文、大篆、小篆、隶书都是这样。于字可能是“竽”的本字,滥竽充数的竽,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于的竖撇代表了“竽”的吹嘴,于的两横代表围成一圈的“竽”的竹笛子。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yú],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今变隶作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于就是由篆简化为隶的过程中的一个简化字,是於字的简化字,这种解释可能不太准确。而原来那个代表乐器的竽,加上一个竹字头,成了一个形声字。
再来看看於字是怎样演变的。
於的演变
於字的甲骨文还没有发现,金文像一只鸟站在另一只鸟的背上。篆文误将上面简写的鸟写成“人”,并加二,表示两只鸟相处。隶书则误将下面的鸟形写成方。字的本义是一只鸟在另一只鸟的背上,引申为动词在,再引申为介词在,现在主要就是这种用法。
《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此即今之於字也。象古文乌而省之。……此字既出,则又于於为古今字。释诂……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而乌鸟不用此字。”比如,像《春秋》里用的是于,而《左传》里用的是於。於有时候也用作鸟的意思,比如《尚书·尧典》里说上古时“虎豹为群,於鹊与处”,这个於就是乌鸦,应该读成[wū]。从陕西西安到河南南阳之间有一条通道,叫商於道,这个於也读作[wū]。
因为于是竽的本字,其他以于为偏旁的字都与此形状有关:
圩[wéi]: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指的是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如“竽”的圈状竹笛的“围子”。
盂:如“竽”的竹笛圆圈状的圆口器皿。
迂:绕行,曲折,如“竽”的竹笛圈形高低不平曲折状的回旋、绕行。
宇:房檐,如竽的竹笛状排列的房椽子。
宇宙:宇,屋檐、屋顶,指屋顶以下,代天。宙:在庙中燃油点灯祈祷请示告天,指台灯以上,代指地面以上。宇宙应是指庙堂的地面以上屋顶以下,现代指地面以上、天空以下、天地之间的广泛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