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山水画中的“云”

走在路上,小编经常会被天空中变化无穷的云所吸引。因为它们太美了,小编总是会忍不住把它们拍下来。
在晚霞的映衬下,云会变得更美↓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云的喜爱丝毫不减。那么,古人是如何在山水画中表现云的呢?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到:“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有些中国画家以耕烟人自称,用“云烟”一词作为山水画的代称。清代盛大士所作的《溪山卧游录》中便提到了这一点:“古人以烟云二字称山水,原以一钩一点中自有烟云……”宋代李澄叟所作的《画山水诀》(写于公元一一三〇年前后)中写到:“高山烟锁其腰,长岭云翳其脚。远山萦纡而来,还用烟霭以断其脉……”李澄叟认为云在山水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艺术家在画高山时要在山腰处画上云,在画长岭时要用云遮蔽山脚。在描绘盘曲环绕的远山时,要用云雾来隔断远山的山脉。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如果艺术家在画山的时候,不画烟云,就像春天没有花草。如果春天失去了绽放的花朵,鲜嫩的绿草便与其他季节没有区别。艺术家在描绘一座山时,如果画上烟云,那么这座山便有了多种样貌,从而与众不同。

1

构图

北宋的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也就是说,画家如果想在画面中表现出山的高耸,并不是在画面上画出整座山,这样是无法体现出山的高耸的。最好的方法是在山腰处画出云气,挡住一部分的山体,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山的高峻。画家如果想在有限的画幅中表现出水的无边无际,一味地将画面画满水纹是无法达到无边无际的效果的,用云雾或其他景物遮挡住一部分的流水,可以给观画者以无限的遐想,水有尽而意无尽。
宋代韩拙与郭熙的观点相同,他在《山水纯全集》中写到:“惟溪水者山水中用之多矣。宜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后见,以远至近,仍宜用烟霞锁隐为佳。”韩拙认为在山水画中画水的时候,适宜画出水的曲折和掩映,断断续续,隐伏之后又出现,从远到近,用烟雾云霞将水隐蔽为好。这样可以给观画者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而不是一下就将画中的景物看遍,在烟雾云霞的掩映中有一望无尽之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马远的《水图》中的《云生苍海》和《云舒浪卷》这两幅便是极好的例子。
宋代  马远  《水图》之云生苍海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生苍海》描绘的是涨潮时的海浪,后浪推着前浪,画面的左上方至画面的右侧使用染云法画出云气,在右上角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海浪,此幅画画幅虽然很小,但是在云气的笼罩下,观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际。
宋代  马远  《水图》之云舒浪卷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舒浪卷》描绘的是另外一番场景。在《云舒浪卷》中,马远在画面中部画出的浪头仿佛要腾空而起,可见水流湍急。画面上方用染云法画出云气,波浪在云气的遮挡下若隐若现,引发观画者的无限联想。

2

意境

如果画中的山没有云气环绕,我们就只能看到一座山,画面中就缺少了变化的元素。有了云,山就有了多重面貌,随着风的吹动,云的形状是不定的。云雾缭绕的群山,就仿佛是仙境一般。云气为山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也使山水画更加有意境。
朱良志先生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谈到:“为了这种生意活趣,画家还在经营位置上,常以‘活物’配‘死物’,如山不能动,以烟霞锁其腰;石不能动,以流水折其侧;枯木不能动,以轻岚笼其上。”
山是静态的,艺术家可以在山腰处画上流动的云气;岩石是静态的,艺术家可以在岩石的旁边画上流水;枯木是静态的,艺术家可以让雾气笼罩在枯木上面。艺术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营造画面,可以拓展画面的意境,增加画作的意趣。
宋代  米友仁  《潇湘图》(局部)  纸本墨笔
28.5cm×293.5cm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画家米友仁所作的《潇湘图》中的云极富动态,群山在流动的云气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静。这幅作品画的是白云浮动的雨后景色,虽然隔着画面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米友仁所描绘的真实景物。在欣赏画作时,观画者仿佛能感受到雨后空气中的清新与湿润感。画中山顶有一座宝塔,山旁的溪水在缓缓地流动着,在山脉分歧的地方有一架小桥,岸边的的房屋错落有致。整幅画大部分的笔法采用淡墨晕染与点染,在山坳、树干、屋脊等地方用重墨勾染,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在这幅画中云气的画法采用了大勾云法以及染云法,米友仁用笔十分自然流畅,整幅画面仿佛一气呵成,给观画者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宋代  米友仁  《潇湘图》(局部)  纸本墨笔
28.5cm×293.5cm  上海博物馆藏
云气在群山中穿梭可以凸显出山的静,流动的水在遇到石壁的阻拦后更能凸显出水流的湍急。在此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幅画动静结合,和谐而又生动。
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种云气的画法叫做空云法,也就是通过在画面中留白来表示云气。当然,并不是画面中所有的留白都代表云气,画面中使用留白来表示云气的位置要根据具体的画面来确定是否为云气。例如,艺术家在画群山时只画出山体上方的大致轮廓,山体下方所空出的部分便有可能是云。用留白的方式来表示天空、云烟、水面等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方式。留白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
宋代  佚名  《山楼来凤图》  绢本设色
145.8cm×76.7cm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画家所画的《山楼来凤图》中采用大量的留白来表示天空和云气。画面右侧的崖壁上生长着几株松树,松树的下方有两位文人结伴而行,一位琴童抱着古琴紧随其后。在笔墨的运用上,山石大多采用大斧劈皴,艺术家用刚健凝重的笔墨将松树细瘦而又坚硬的质感完美地呈现在观画者眼前。
宋代  佚名  《山楼来凤图》  绢本设色
145.8cm×76.7cm  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左侧群山间以及楼宇间的云气采用的是染云法,画面上半部分的远山间的云气采用的是空云法,在云气的遮挡下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山的外轮廓线。画面的左上方有一只凤鸟朝右侧飞去,与凤鸟右上方倒挂的松枝的势相抵消,使整幅画面有一种平衡感。远处的景物被云气遮挡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幅画作中用毛笔画出的景物(比如群山、树木、亭台楼阁、凤鸟等)是实的,而画面中留白的地方是虚的。这幅作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描绘景物,令人回味无穷。
与满幅的作品相比,在画面中有着留白的作品不会让观画者有压抑、沉闷的感觉。留白看似简单,但其实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大自然中景物的细心观察、思考并且将这种体悟呈现在画面上的结果。留白可以帮助艺术家在画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艺术家在画作中留白的同时也给观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思考。不同的观画者在欣赏这些有着留白的画作时有着不同的感觉。其实,观画者在欣赏画作的时候是对画作再次进行创作的过程。因为不同的观画者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知识背景以及不同的审美角度,所以每个人在欣赏画作之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这些有着留白的画作比那些满幅的画作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是更大的。例如,一幅满幅的画作上将群山间的每片云都用线条勾勒出来,那么观众所看到的云的形状都是固定的。然而,一幅采用空云法表现云气的山水画带给观画者的感受就截然不同,观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心中描绘云的各种形状,可以是像轻风吹过水面形成的小波纹,或者是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完山水画中的“云”,各位小伙伴有什么感想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