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0.4)——真相只有一个
内圣之人具备的三种素质,前面讲了前两种。
再来看第三种素质:“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先了解一下争议】玄览、玄鉴、玄监还是玄蓝?
(帛甲本):脩(修)除玄藍(蓝),能毋疵乎。
(帛乙本):脩(修)除玄監(监),能毋有疵乎。
(漢簡本):脩(修)除玄鑑(鉴),能毋有疵虖。
(王弼本):滌(涤)除玄覽(览),能無疵乎?
(合校本):脩除玄藍,能毋疵乎。
高亨:“玄览,帛书甲本览作蓝,乙本作监。览、蓝均当读为监。监是古鉴字,镜也。老子称人的内心为玄监。”
******
玄监,玄鉴和玄览,三者的含义基本一致,都是心里的明镜。
把“涤除玄鉴”解释成为,擦干净心里的镜子,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
心里真有个镜子吗?
难道都忘记那个著名的故事了吗?
六祖惠能师兄神秀的偈: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惠能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涤除玄监”,常常被解释成“把心中的明镜洗刷干净”。
这不就是“神秀”的境界吗?
五祖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摘自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心里有明镜,那就落得下乘了!
《道德经》的境界难道还不如《坛经》?
《道德经》一直在说“无”,无我,无为,无知。
心里当然不会“有”什么明镜了!
“玄蓝”就是玄蓝!
“玉之美者为蓝”——《 周礼》
“蓝田”这个地名,就来自于这句话。
“玄蓝”还是“玄监”?
这是个问题,这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大问题。
玄监:心里有“明镜”。擦干净明镜,明镜上映出了的影像,就是事物的真相。
玄蓝:心中是“无”。真相只有一个,是那个完美无暇的“和氏璧”。要知道真相就要一点点修除掉包在“真相”外面的污垢。
【关键词】涤除;
滌除:涤除污垢,洗去,清除。
脩除:扫除。《周礼·春官·典祀》:“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脩除。” 郑玄 注:“脩除,芟扫之。”《荀子·礼论》:“卜筮视日,斋戒脩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饗之。” 王先谦 集解:“ 王念孙 曰:涂读为除。”
从上面解释可以看出 “脩除”比“涤除”要郑重得多!更能体现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
“玄蓝”是神圣的。所以,应该是“脩除玄蓝”,而不是“涤除”。
第三种素质:脩除玄蓝,能无疵乎?
综合上面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圣人在求真的过程中,就是要非常虔诚,非常认真地把“美玉”上面的污垢以及一切多余的杂质清除掉,显现出“完美无暇”的“玄蓝”。
“玄蓝”是“真”,“脩除”是“善”,“无疵”是“美”。
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诠释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
综合三节内容,内圣之人应该具有的三种素质:
首先,有理想,有抱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其次,会休息,会工作,不达目标永不停息。
再次,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求真务实,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一直走在“脩除玄蓝”的路上。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后来又修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今再修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玄蓝”只有一个,也是“初心”,不断的“脩除”目标,让目标和“玄蓝”之间的距离尽量达到“无疵”。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