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高三了,偏科的我还有救吗?”——偏科生必看的备考秘籍
比起成绩不好
偏科更是让无数考生和家长头疼不已
小编觉得那可能就是
天堂和地狱的差距吧
说了那么多
有人会说
我也知道我偏科啊
但是那门拖油瓶
我只真真不想碰~~
偏科不是病,但考完之后真绝望!
还是来看看怎么“治”吧!
一、关于偏科,有两种不可取的心态
01 只看总分
偏科的同学最忌讳的是只看总分,如这次总分排名第100名,下次排到了80名,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但是可能总分当中包括了一科比上次考试退步的。
由于总分进步,对自己考不好的那一科目关注度就会降低,而且有时候会用擅长的科目掩盖不擅长的科目,例如英语考得特别差,数学考的特别好,然后感觉自己并不是不努力,因为数学考得好,只是不擅长学英语,父母也觉得孩子其实挺努力的,只是有一科目不擅长。
02 刻意回避
偏科是大部分同学都面临的“苦'问题,也是导致学习不“甜'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同学们是不是经常有'我很无能'、“我绝对不是学这个的料'等这些想法呢?久而久之,大家甚至会对偏科科目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形成逃避心理,结果越不爱学,成绩就越差,学习走入了恶性循环。
你要做这三件事情:
第一,找出你的理想名次;
第二,对比你和理想名次考生成绩的总分差距;
第三,对比你最差的科目与他的差距。
专心去突破偏科科目对于提高成绩、进步的速度比因为喜欢一个科目、喜欢一个老师要快。如果你偏科的话,只要提高这一科目,克服这一个弱点,成绩就会进步一大截,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也是你的机会。
三、对照自己是不是有以下的问题
但是克服偏科没有那么容易,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偏科了。我们不会喜欢做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我们不会喜欢去做一件明知道很难的事情,就好像你们家的卧室和客厅总是被打扫的锃光瓦亮的,但是那个经年不收拾的地下室,每次说要去收拾,都觉得工程太大了,太脏了,就会一直往后拖延。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偏科的同学,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去面对那些看了就很烦的题目,去动动你那个一想难题就很痛的脑筋。告诉自己那些不会做的题目都是你的机会,只要攻克和突破,你就能够增加信心,你的成绩就能够飞升一个层次;如果你不去攻克,反而畏畏缩缩,绕道而行,一直这么下去,这不仅是懦弱,而是愚蠢。
01 你是不是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了
这种喜欢可能是你喜欢这个科目内容或喜欢某个科目的老师,导致你在分配时间的时候不自觉的分配给这个科目的时间过多。
检查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种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然后上了一个晚上的自习学了一晚上自己喜欢的科目,在回家的路上还觉得自己特别充实,学了一个晚上,但是其实你最讨厌的科目压根都没有碰,这样下去成绩也不会取得特别大的突破。
02 你是不是一直在学习自己会的东西
忙碌并不代表勤奋,有时候就是瞎忙,什么都没干;勤奋也不代表进步,有时候就是反复重复已经掌握的也没什么效果。你可能也分配了时间给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比如说还是数学,然后做了一套老师发的卷子,会的部分都写了,不会的部分打算等着老师讲,难算的部分都不想算。
你明知道自己解析函数的部分比较不会做,但是迟迟不敢去攻克这个部分。反而在自己会的那些东西上一直寻求成就感。把自己不擅长的那个科目,自己不擅长的部分标注出来,集中花一段时间去正面痛击自己的弱点,解析函数题的这个解法我不会,找出十道这样的题,算会了为止,算的熟练的为止。就这么一个点一个点的攻克,你偏科的那个弱项,一定会提上来的。
03 你是不是一直在做那些不用动脑的事情
什么叫不用动脑子的事情呢,比如他不擅长历史,他把历史书抄了一遍,也学了一晚上历史,但是有效果吗?没有,他数学不好,他把不会做的题,看着答案抄了一遍在错题本上,抄了就会了吗?还是不会。然后他从时间的分配上一看,我已经给了数学特别多的时间了,但是他还是被畏难情绪控制了,做一些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麻痹自己,偏科的同学千万不要麻痹自己,而是需要操起手术刀,直面自己的问题,剖析自己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畏难的情绪,趋利避害,就易避难。越是不擅长的东西,反而我们越不愿意触碰。要记住,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比别人优秀,才能从考试中厮杀出来,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如果你没有,就可以先走一步。
四、检查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某个科目
01 长期承诺
1997年,盖瑞·麦克赫森开始着手一项调查,有关一个长期以来困惑着家长和音乐教师的谜团。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进步神速,而有些却相对缓慢呢?他采取了长期跟踪式研究,随机挑选157名儿童,分析他们的音乐成长历程。
经过前9个月的课程,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变得参差不齐:少数几个孩子进步神速;少数几个勉强跟上;大部分人徘徊在中间水平。技能水平的分布遵循音乐天赋的钟型曲线,正好符合我们的直觉。问题是,是什么造成了这条曲线?它是不可避免的吗?随机挑选一群正在努力学习某项技能的人,这条曲线就能描绘这群人的能力分布情况吗?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看不见的神秘因素,可以解释并且预测每个孩子的成败?
麦克赫森开始分析收集上来的数据,试图找出原委。这神秘因素是智商吗?不是。是听觉敏感度?不是。是数学能力?节奏感?运动感知能力?收入水平?不,都不是。
接着麦克赫森测试了一个新因素。在孩子上第一堂课之前,他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新因素就是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这个新乐器,你觉得自己会弹(吹)多久?(选项有:今年、小学期间、直到高中、终身。)
麦克赫森说,“起先,大部分人回答'啊,我不知道呀’,但是在你再三追问之下,最终他们会告诉你一个肯定的答复。早在那时,他们已经有了想法。已经给自己的生活选择了某样东西,让他们觉得:对,这就是我想要的。”
孩子们的回答分成了三类:
短期承诺、中期承诺、长期承诺。
然后,麦克赫森计算了每个孩子每周的练习时间:
少量(每周20分钟)、中等(每周45分钟)、大量(每周90分钟)。
麦克赫森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一张图,他看到的时候震惊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进步不取决于任何可衡量的天赋或者性格,而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一个小小的念头却产生了无穷的力量,孩子甚至在学习开始之前就打定了主意,这决定了进步的快慢。不同孩子之间的表现有着惊人的差异。同样的练习时间,给出长期承诺的那组孩子表现得比给出短期承诺的孩子好4倍。他们仅用了每周20分钟的练习时间,就比那些练习—个半小时但只有短期承诺的孩子进步更迅速。长期承诺的孩子加上充分的练习,他们的技能早就出神入化了。
“我们本能地认为每位新生就像一张白纸,但是他们对第一堂课所抱的念头,却可能比任何一位老师可能发挥的作用都大,也比任何强度的练习都要重要,'麦克赫森说,“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初期的某个时刻,他们就经历了一个清晰的阶段,『我是一位音乐家』这样的念头浮现眼前。那个念头就像一个雪球滚下山去。”
细细想来,激情四射不是一种理智的状态。一个人为了日后能够取得令人期待的巨大收益,于是放弃眼前的舒适。这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想要×'。这关系到许多复杂的东西:因为我以后想要x,所以现在我最好像疯子那样做Y。
02 学习速度的差别
我们的学习速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在不同科目上表现出的学习速度不一样。例如,同样学数学,一部分学生学得非常慢,但是突然有一天,理解了一个概念做了题之后,会发生一个神速的进步,这种学生就是刚开始很慢很平缓,有一天突然进步,当然,还有另一类刚开始学得很快,后面就表现不太行了。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根据一开始的学习速度给学生贴标签,分快慢班,老师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有些学生节奏不一样,落后以后就自我放弃了这个科目。
五、克服偏科的方法——加大练习
人天生的天赋相差不大,我们出生时,大脑还有很大的可成长性。随着我们对一个行为或者技能的不断重复,我们的大脑形成特定的回路和模块,而这个回路模块越稳固发达,我们在这个技能上进步越快。如果你在某个方面不擅长,不一定是你天赋缺陷,可能是你练习太少了,就容易导致学起来越困难。
对待偏科的科目就需要加大刻意练习,找到自己不舒适区、不会的东西,反复练习,达到进步。
刻意练习是如何起作用的:“收益递减原则”——几乎所有的进步都在开始的小部分训练过程中发生,之后的训练获得的进步就很少。
不必焦虑开始进步快、后面进步慢的平台期情况,找出自己不会的,攻克下来,投资回报比是非常大的。坚持下去,成绩就会进步。
偏科不一定是坏事,而是看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好的处理方法会让你的学习更加有效,而偏执和忽视也将成为你成绩提升路上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