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珍教授与她的客家博物馆【客都推荐】

冯秀珍教授与她的客家博物馆

文/梁德新、李松龄    图/王宝生
位于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南门上巷78号荆树楼的“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内含图书室的公益性博物馆。在丰顺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深圳大百汇集团温育青总裁的鼎力赞助下,冯秀珍自费修缮祖屋荆树楼。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唯一的客家研究专家创办的客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展厅面积400多平方米,馆内共设展室十几个,其中较具特色的专题展室是丰顺客潮文化、冯秀珍与客家研究。展馆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潮州文化和畲族文化,馆内涵盖了客家概况、客家姓氏、客家名贤、客家耕读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生活家居、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客家佛教信仰等十多个方面,实物品类繁多。共有展品近5000件,并附设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室,藏有丰富的海内外客家研究书籍。
冯秀珍教授在博物馆内工作
博物馆的楼下部分品藏
下面简述冯秀珍其人其事。
1954年冯秀珍出生在丰顺县汤坑镇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她学生时代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968年初中毕业。他还读了10年的“社会大学”,在家乡当农民,在果林场劳动,在大胜瓷厂当临时工,再后来被汤坑镇第三小学聘去当代课老师。他钟爰文学,迷于看书写作。她的的处女作是《养萍姑娘》,刊登在1976年的《丰顺文艺》第一期。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冯秀珍没考取。1978年她上了地区分数线,未录取。1978年她参加了母校的补习班。1979年秋,她考上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圆了她的大学梦。那时她的名字列在大红榜上第二位,在汤坑镇召开的一个青年大会上还把她的事迹作为典型来宣传。她是个没完成学业的初中生,只读了一年的升大学补习班。她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乡亲们称她为才女。
冯秀珍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读书的四年间,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读书。因家境贫寒乃至于营养不足,大学四年级时因肺炎引起轻度结核住医院,住院期间她照常上课、考试,如期完成学业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她分配到国家医药管理局。她不适应医药管理局的工作,想办法离开这个单位,选择了考研究生。1988年秋,她终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她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正是1989年的春天。为了工作她到中国信息杂志社做编辑。1993年底她才调入北京科技大学,开始她的教学生涯。在大学里,她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课)、《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易经文化》等课程。冯秀珍在大学任教期间,对学业和事业孜孜以求,从而使她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学识渊博的学者。
冯秀珍受家乡受客家文化熏陶二十余年,选择研究客家文化。20世纪90年代初她就开始收集资料,1998年初步构成轮廓并着手撰写《客家文化大观》。2003年10月下旬,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一部百万字的《客家文化大观》在大会上首发,受到热烈欢迎。时至今日,《客家文化大观》一书已基本布及世界客家之地,好评如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她作了专题采访报导。2009年冯秀珍荣获北京科技大学十大新闻人物(排名前三),因为她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推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学院为她整理事迹以《客家才女——文法学院教师冯秀珍》向社会推介。201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大型系列节目开始摄制《客家足迹行》节目,她给团队作了客家文化的专题讲座。
冯秀珍教授在退休之前已是个论著丰硕的客家学专家。2012年冯秀珍从北京科技大学退休,2013年回到老家梅州丰顺定居。当时从北京回梅州她让物流托运带回了100多箱行李,其中大部分是冯秀珍平时搜集的藏品和书籍。
2015年9月23日,在冯秀珍老家荆树楼举行客家文化物博馆揭牌开馆仪式,来自广州、北京、潮州、汕头、梅州等地的学者嘉宾、媒体记者及当地乡亲前来参加,热闹非凡。该馆揭牌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台湾、香港和南非、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学者前来参观,好评如潮。
冯秀珍教授为参观的人讲解
梁德新(左4)李松龄(左2)王宝生(左1)与冯秀珍教授(左3)留影
冯秀珍为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专心致志于客家文化的学术研究,撰写了不少客家学论著;退休后回到老家自费创建了客家文化博物馆,为客家地区独一无二之盛举。在2018年梅州好人评选活动中,冯秀珍获评“敬业奉献好人”,被誉为一代客家才女,梅州新星。
主要参考资料:
(1)冯秀珍:《读书之路》,《丰顺文学》1999年第1期;
(2)梁德新/梁干辉:《著名的客家学专家冯秀珍》发表在《客家风情》2005  年
第1期;
(3)宋惠乡、梁德新:《客家人的司马迁》,《梅州作家》2005年12月30日;
(4)罗金良、梁德新:《心血凝成客家文化巨著》,《梅州日报》2006年6月
26日;
(5)林三益:《与书飞翔》,《丰顺文化》2007年第3期;
(6)李威:《一支独秀紫荆开》,《京都梅韵》2009年5月17日;
(7)林玉莹《让更多人认识客家,了解客家——访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
馆馆长冯秀珍》,《梅州日报》2020年1月12日。
(8)2020年6月18日,梁德新、李松龄 、王宝生等人参观冯秀珍客家文化博
物馆。梁德新、李松龄收集了部分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资料,
王宝生拍摄了客家文化博物馆部分照片。
文/梁德新、李松龄    图/王宝生
(0)

相关推荐

  • 大型纪录片丨“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宣) 17:16 17:16 03:30 / 03:30 他富可敌国,被誉为 ...

  • 一份客家文化旅行指南,出发前请带上它

    西 塘 梅 州 钟小丰 摄 梅州崇文重教,历史悠久,人文名胜众多,被誉为文化之乡,是广东省著名的人文秀区,千年客家历史,孕育了丰富厚重.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几千年的建城史,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有那些 ...

  • 梅州客天下夜景

    梅州"客天下"是我国首个旅游产业园,经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园区由原生态的自然山峦和东升工业园.坢坑.小密三大水库组成,集"吃.住.行.游.购.娱"和教育.科 ...

  • 冯秀珍:“今生愿为客家文化尽力”

    冯秀珍正在介绍客家迁徙历史(林玉莹 摄) 人物简介: 冯秀珍,1955年出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汤村,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学术部主任,欧洲客家文化协会特聘顾问,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 ...

  • 张维耿‖冯秀珍与她创建的客家文化博物馆【客都推荐】

        今年11月10日,中山大学1979级的同学回校参加入学40周年的庆祝活动.     那天上午,我接到冯秀珍一个电话,说她下午将来家里看望我.原来我多年前在客家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冯秀珍是中大哲学系 ...

  • 《新京都文艺》作者:冯秀珍《朱德开拓粤东根据地》总830期④2021年180期④

    请点⤴ 新京都文艺关注公众号! 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朱德开拓粤东根据地 作者:冯秀珍 八乡山巍巍连九龙  铜鼓峰秀显峥嵘 北山嶂掩在雨雾中  战斗足迹今日来 ...

  • 冯秀珍 || 害死人的爱情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冯秀珍 || 幸福就在前边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冯秀珍 || 父亲的帽子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141)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冯秀珍 || 月圆了,人醉了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134)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冯秀珍║丰顺县汤坑民国往事

    丰顺县汤坑民国往事 詹红行老先生,今年92岁高龄,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可谓是老汤坑的活字典.他讲起抗战期间的汤坑往事. 丰顺县汤坑镇老街 丰顺县汤坑镇地处潮梅交通要道,汤坑的汶水大桥更是要道上的要塞, ...

  • 客家生活谚语【客都推荐】

    生活谚语 多衣多寒,少衣自暖. 食十足,着九六. 有食无食看面上,有着无着看身上. 大火煮粥,细火焖肉. 有食慢慢到,莫来爬上灶. 人多无好菜,猪多无好糠. 卖菜侪,食菜脚,分食侪,吮手指. 肚饥糠也 ...